4/15/2008

科技渴望性別

科技渴望性別的圖像
科技渴望性別
STS讀本02

作者︰吳嘉苓(編輯), 雷祥麟(編輯), 傅大為(編輯)

★★★★


1. 「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
Why Mammals Are Called Mammals


Londa Schiebinger藉這篇文章在探討為何林奈捨亞里斯多德的「四腳獸」分類,而創立「哺乳綱」,並將人類歸屬其下的原因。該文章認為「哺乳綱」的創新是由於幾點分類學的性別政治因素:歐洲人對乳房的著迷、18 世紀的重要政治趨勢(重構幼兒照護內容與女性做為母親、妻子與公民的生活。中產階級女人並沒有獲得完整公民權,她們也沒機會成會國內的專業人才。留在家裡當母親,才是啟蒙思想賦予她們的新權力)。文章最後推論,林奈的 "Mammalia" 一詞幫助歐洲社會的重構取得正當性,藉由強調雌性(人與禽獸皆然)哺育後代乃是再「自然」不過之事,其分類範疇混合了歐洲中產階級的性別觀念。"Mammalia"一詞的來源亦可作為推論科學並非價值中立的例證。


2. 煽動大家來論述
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


傅科否認「性壓抑」的歷史存在,他認為從18世紀以來,關於性的論述從中心分散出去了。他認為理性時代開始是個有規劃、有多種多變手段的過程,煽動大家進入論述。然而基督教把性當成告解的一部分,經常隱藏起來,談論的方式又是低聲細語、遮遮掩掩,既干擾又誘人,讓人們擔心聽不到它。不把性掩滅掉,而是把性當作一個「唯一的」祕密來剝削,以便能夠永不休止的談論它。


3.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20世紀的家戶科技與社會變遷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 Household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


Ruth Schwartz Cowan 藉由探討工業革命、家電革命來批判發生在家庭中的工業革命。她指出家庭主婦肩負的功能並未減少,反而增加了;身為個別工人的家庭主婦並沒有更專門化,反而需要負責家庭的各個層面,從擦洗浴室地板到與最新的兒童心理學文獻同步,全都成了她的工作。她最後指出,家庭中的工業革命加強了家務工作的情感脈絡,使得女人的自我價值取決於諸如她如何能成功地用水果在布丁上做個小丑臉。被 Betty Friedan 稱之為「無以名狀的問題」的社會通病,並不是發生在勞動無法帶來情感滿足的家務勞動者身上,而是發生在這些在她們的工作上投入過多情感、遠超過這個工作所應得的家務勞動者身上。


4. 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
From Innovation to Use: Ten Eclectic Theses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echnology


一、研究技術與社會之關係,所要處理的技術必然是廣泛使用的技術。然而,大部分的技術史以及研究技術與社會之關係之著作,關心的總是創新以及新技術的出現。這樣的研究無法區別對創新的研究與對廣泛使用的技術之研究,然而廣泛使用的技術必然是舊的技術,且常被視為是過時的、報廢的、苟延殘存下來的技術。

二、技術使用的歷史與創新的歷史,在地理、年代與社會學的面向都有著明顯的差異。

三、創新與技術的混淆在國族史(national histories)當中特別的明顯。但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不是世界的縮影。

四、大部分以創新為導向的技術研究,使得一般史(general history)與技術史很難作嚴肅的結合。相反地,針對一般史的問題下手,已經產生出技術使用的歷史。

五、「技術決定論」的命題認為:社會是被使用的技術所決定的。然而,它經常被定義為「技術創新決定社會變遷」的荒謬命題而招致抨擊。

六、技術決定論原本是一種社會理論,而是是關於技術的理論。

七、一種技術的普遍性不是其重要的指標。一定得把替代技術列入考量。

八、發明創新很少導致使用,而使用經常導致發明與創新。

九、正如我們不應混淆創新與使用的技術,我們也不應混淆知識的變遷與知識的使用。

十、以創新為中心(innovation-centred)與以知識為中心(knowledge-centred)的技術論述,是20世紀文化的核心。

結論
作者認為我們的立場應該是,是要累積不同傳統而來的知識;要注意還有其他形式的理解方式;對於宣稱只有一種最佳辦法的說法,要保持謹慎戒懼;並要牢記我們已經和技術生活在一起很久了。


5. 多元文化與後殖民世界中的女性主義科技研究
Femin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a Multicultural and Post-colonial World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三個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的匯流:

(一)19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六個對學與技術的研究批評焦點:

一、科學社群結構中對女人的性別歧視。

二、科學與科技的「應用」上特有的性別歧視。亦即過去科學與科技「應用」上的性別歧視與雄性中心主義,以及它們如何對女人不利。

三、科學「內容」裡的性別歧性,特別是在生物學與社會科學方面。

四、科學「意涵」(meaning)裡的性別歧視與雄性中心主義。科學並不只是一堆「事實」,它還對我們產生很多「意涵」。並不是女性本來就是如此,而是她們被認為是如此。女性主義者也發現,科學家們喜歡用階級式的、由上而下的模型來描繪自然。

五、認識層次的問題,主要是對雄性中心主義的認識層次所提出的質疑。例如,什麼人算得上是科學的「認知者」(knower)?什麼人算得上是科學論述的「主體」?怎樣的問題才被認為是「好的」科學問題?這種認識論層次的問題,其實會造生死攸關的結果,它決定了誰生誰死,誰的問題被研究,或是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誰服務。

六、科學教育方面。女性主義教育者把「低效率女孩」的解釋模型──即所謂女孩能力不足,無法勝任科學與數學的學習,無法勝任理性與抽象思考等等,轉變成「低效率科學教育」模型──即科學教育的文本與實務。

這六個焦點有三個主要的問題:

一、科學與技術在全球政治經濟體制的「作用」,很少人去分析。

二、其他文化所產生的複雜華美的「知識體系」(knowledge systems)幾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與認識。

三、雖然女性者已經對啟蒙式的自然與科學觀批判很多,並且要區分出現代科學裡有價值的部分,但作者(Sandra Harding)認為應對這種啟蒙式與進步主義式的科學發展提出更深刻的批判。


(二)「後孔恩」科技研究。戰後女性主義運動,與學術上的後孔恩思潮,展開對西方科學的歷史學、社會學、民族誌學式的研究。


(三)「後殖民」的科技研究的三個部分。

一、「比較民族科學運動」(comparative ethnoscience movement)。

二、全球史觀中的科學與技術。

a. 歐洲的擴張需要現代科學的知識來支撐。

b. 現代科學與技術也需要歐洲的擴張才得以發展。

c. 歐洲的擴張,使得現代科學得以接合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知識,因而產生了較具廣泛性的知識。而歐洲的擴張成就了知識結合的可能,讓歐洲消耗了其他文化,也有意或無意地造成了其他具競爭性的知識系統的消失。


三、對第三世界國家「發展」(development)的批評。歐洲所謂的「發展」,也就是北半球國家對南半球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開發」,很多在根本上是「從屬發展」(de-velop)或是「惡性發展」(mal-develop)。


三個挑戰:

(一)持續地去指認並分析女人的科學與技術議題。

(二)去了解科學是一種「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system)的事業。如果在科學是在地性的與科學如何普遍化兩種瞭解中取得平衡。

(三)如何發展一種科學與技術哲學,讓它可以充分理解那些反歐洲中心與反雄性中心主義的知識。也就是發展反民族中心與反性別歧視式的瞭解知識與知識生產的哲學思考方式。


6. 卵子與精子: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eotypical Male-Femal Roles.


Emily Martin 論述卵子與精子在科學文獻中被人性化與性別化,指出科學家是如何把文化上的刻板印象帶入科學文獻。她指出,更關鍵的不是我們給予細胞何種人性,而是我們根本上為什麼要給予細胞人性的原因。藉由意識到我們文化正將文化圖像投射到我們的學習之中,來喚醒那些隱喻,將提昇我們探究及瞭解自然的能力,使得隱喻那種自然化(naturalize)有關性別的社會傳統的力量,得以去除。


7.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
Democracy, Expertise, and AIDS Treatment Activism


Steven Epstein 認為,常民參與科學,雖不是沒有風險,但的確有實質好處。

「只依賴官方組織提供我們資訊,就是一種集體自殺」(James 1986)

取得可信度
社運人士(或他們當中的幾群人)成功地轉換認同:他們將自己重塑為一種新專家種類──那種能跟科學研究社群對等討論科學的常民。社運人士首先藉由學習醫學的語言及文化獲取文化上的能力,其次對外定位自己為愛滋感染者社群(或者更精確的是,當前或潛在臨床試驗主體的母體群)的集體發聲以強調其正當性,再者將方法學(或知識論)上的與道德(或政治)上的論點結合以增加「可信度」,最後利用預先存在於科學建構的裂痕而形成策略上的同盟。社運人士取得可信度後,便積極要求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決策機構中有更實質的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