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2008

具有知識和品格,應相信學者專家?

他呼籲民眾,要成為一個偉大國家,不是蓋多少101大樓,或者船堅砲利,而是民眾具有多少知識和品格,『應相信學者專家』

最後一句話...

是在說一個偉大的國家不能對學者專家採批判性的態度?跟著大眾媒體起鬨不如跟著學者專家人云亦云?(很多時候前者也是後者的傳聲筒)

還是這在反應知識不過是掌握論述的權力的一方所聲稱的「真理」?與學者專家(或政府企業媒體領導人)口徑一致就等於擁有(正確的)知識和(良好的)品格?

辯證只能存在掌握論述權力的人群中,不能存在非某特定領域的專家甚至是普羅大眾中?前者跟後者之間沒有辯證或交換知識的可能?

專家與普羅大眾 / A領域的專家與B領域的專家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來溝通、辯證、交換知識?這樣的話,分工與合作如何成為可能?

lunderlini
這叫愚民政策,方便操弄的說詞罷了


推薦閱讀

聯合報、葉金川、劉兆玄不太想讓你知道的事

網路遊戲與暴力傾向

青少年網路成癮 8指標可檢測

網路遊戲真的容易透發攻擊行為?

在現在的線上遊戲裡面砍怪,跟我們小時候玩的格鬥天王、快打旋風、雙截龍什麼的,有什麼不一樣?跟三不五時就可以把戰俘、大臣斬首的三國志,有什麼不一樣?

暴力是人類的本能,潛藏在遠古的基因與人性之中。電視電影中的暴力是一種發洩,網路遊戲中的暴力也是一種發洩。

有沒有可能是,網路遊戲提供了一個很容易以暴力發洩情緒的管道,(雖然不真實)很直接也很有效滿足人類基本的渴望。是不是這種情緒的發洩的方式很有效又太容易存取,甚至容易沈迷、上癮,所以導致案例中的青少年失去很多培養情緒管理能力跟接觸不同情緒發洩管道(如找朋友、親人談心,寫日記)的機會?

愛哭愛吵愛叫沒人管或被寵壞的小孩,即使沒有沈迷網路遊戲,也有跟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有一樣的行為,不是嗎?對家長、對他人不尊重,容易情緒失控、歇斯底里,動輒展現言語暴力,甚至欺負小動物發洩等等的。我不是說沒被寵或被寵壞小孩都有這些現象,只是覺得這種不利於建立兒童適度依賴關係的養育跟教育,很容易造成心理學上焦慮依賴跟逃避依賴的性格,而他們可能會採取上述的行為模式發洩情緒。

kiwisiien
這就跟成長環境有相關了,從小到大生長在父母互相辱罵的環境,小孩子自然而然就學習起這種方式...變的沒有愛心,以為只要比人大聲就能夠解決問題

難道現在父母不互罵互歐,而是讓小朋友上網跟人家互罵互歐了?網路遊戲跟學校一樣,都提供了一個與人互罵互歐的空間(雖然學校不會這樣的定位自己),不過如何用這些空間,與在這些空間中的行為,關鍵應該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家庭、在學校,在現實社群跟環境。


網路空間有沒有可能優質化?
##CONTINUE##
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孟母三遷只為了給孟子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一路從市集搬到墓場搬到書院旁。然而網路提供了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是沒有界限的環境,或者說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不同環境、不同時空的界限。任何人,從資優生到書呆子,從乖戾的青少年到缺乏關心青少年,都有可能在網際空間中相遇,合作一個把對手爆頭的戰略;一起抹黑攻訐他/她的前男/女友,甚至擴張至整個性別;一起跟不同立場或思想的人筆戰,甚至問候身體器官跟祖宗。

環境或許不能改變一個人,但環境某種程度上可以誘發一個被壓抑的、淺在的性格。人對環境的抵抗力,不會在讀了周敦頤說他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就瞬間level-up。而網際空間則是虛幻卻又相當具有實值效應跟影響力的大染缸。

這裡不是在提倡把現實生活中生活在不同環境、不同空間的人隔離,形塑網路階級、種族隔離制度。

我在想,現實生活中,青少年一天生活八小時的空間──學校,都有老師跟輔導人員,那麼有沒有可能在網路空間中安排輔導人員或老師,「引導」青少年思考,傾聽他們的心聲跟需求,安拂他們的情緒。(注意是「引導」思考,不是「教導」也不是「灌輸」思想,後兩者是衛道人士跟傳教士在從事的活動,不是老師)。這樣有效嗎?或許有,畢竟,即使爆頭可以獲得快感,但這種短暫、重覆的回饋,也不如活生生的「人」的關心跟互動。

可行嗎?大概很難。畢竟在網路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平等,失去了不平衡的權力關係,老師、輔導人員大概很難讓青少年願意乖乖坐在電腦前面,藉由不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滑鼠,跟老師、輔導人員討論他們問題。畢竟,即使老師、輔導人員採取主動,決定權還是在青少年。

當然,社群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血緣上跟生活空間中最接近接親密的,家人的關心。


網路釋放且放大了被壓抑的性格?

文明進步的過程,一方面在提高整體生存機會與生活,建立更協調合作的社會。另一方面在滿足個體的需要,建立更多快捷方便的管道滿足人類的欲望,又刺激更多的欲求。通訊科技滿足了整體的進步與個人的需要,但也放大了兩者的矛盾。

人類要協調合作就必須克制暴力與破壞團體或整體的個人行為,個人的性格在團體中會受到壓抑。網路遊戲、虛擬空間提供了一個釋放自我的管道,但也擴大了自我釋放所造成的影響範圍跟程度,如暴力的擴散、流言蜚語的傳播、偏見與刻板印象的複制等。

所以問題不在於青少年網路成癮,不在於使用網路的時間有多長,不在於對網路有多依賴。而在於對網路內容(遊戲、資訊、暴力、言論等)的影響的「重視」。

我是說「重視」,不是說「管制」。管制跟自由(尤其是言論自由)衝突,除非妨礙到他人的自由或誹謗重傷且告得贏,不然大概也沒得管。還是得需要資訊的提供者、製造者對自己提供的資訊的重視,就是,說話要負責,只是現在在網路上說的「話」指的不再是只有文本與論述,而是所有的數位資訊

kiwisiien
但對於青少年有些資訊,像是情色或暴力的電影電視,做好分級規劃,政府和家庭都要好好配合,才能夠輔助那些青少年有良好的生長環境...

不過廠商即使重視自己提供的東西的暴力成份,大概也沒用。就算廠商把自己提供的東西分級,是否存取也得靠使用者自由心證,網路不像書店或電影院可以檢查身份證。總不能要求使用者要存取輔導級以上的內容都要插入自然人憑證吧?

而且只要一句「有那麼嚴重嗎?」就可以駁回所有的問題了。(現在好像比較流行說“Why So Serious?”)

更何況,有利可圖,企業幹麻跟錢過不去。從一直在沈淪的媒體,最近一直出包的金融業、食品業,到變賣環境的科技業,都在表示市場跟需求才是王道,他們恨不得一切會阻礙貨幣流通的成文法規跟不成文道德約束力量都消失。

所以,只要經濟至上的新自由資本主義邏輯永遠為真(或被認為求遠為真),只要企業一切以追逐利潤為第一優先,只要民眾必須在資本機器中做為永不停止運作的齒輪,一切免談。

9/25/2008

Notes for the passed summer

9/24, the second week of this semester.

9/15, the first day of my first semester at NCKU.

9/13-9/11, the summer travel of our lab. We traveled to Taidung and Hualien and were blown to Kenting by the Typhoon. The first day, two classmates and I stayed up all night and had done nothing matters. There were lots of fun in the first day that we spent in Chu Lu Ranch at the first day afternoon. The second day, we spent almost whole day in the car and in a resort in Kenting, and I drank a bear and vomited (I'm really really bad at drinking). The third day we visite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an Biology and Aquarium, and went shopping i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8/30, the first seminar presentation to us, the graduate freshmen. I stayed up for some nights, and the night before the presentation I merely slept tens of minutes.

8/16, the trip to Kaohsiung for celebrating our professor's 50th birthday. We the graduate freshmen had to plan some activities during the dinner. We planed a short and funny opera, a heart-beating fireball dance, and a brainstorming game. Although we have some troubles during the dinner at the resteraunt, the trip and the activities finally ended well.

7/18-7/14,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graduate and Ph.D freshmen.

7/13, the family-and-friend visiting day of a friend of collage, who is know in the military.

7/12, a born Tainan family took me traveling and eating around Tainan.

7/1, the day I arrived Tainan and moved into the summer dorm.


7/14-9/24, busy at lab works and tasting Tainan foods.

9/24-, still busy at lab-works and tasting Tainan foods, besides, school-works.

9/24/2008

市場機制、干預、管制

真正的金融問題是什麼?市場機制是不是無效?更積極的干預與管制可以避免問題、解決問題嗎?

右看:良性循環,前途光明

美國行政部門決定以7千億美金投入金融市場來收購不良資產,加速整併市場資源,以讓金融市場能早日恢復信心而得以正常運作。這恐怕是目前局勢下唯一可行的方案。

這次政府直接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許多人會認為這代表了市場機制的無效,所以到最後還是需要市場之外的國家力量來維繫市場運作。更有人會認為,這是金融企業的惡搞出來的爛攤子,最後卻是要以國家機器出手護盤,並以全民資源的來買單。所以,這根本沒有解決真正的金融問題,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大的經濟危機出現。

但,這些來自激進左翼的看法都是錯誤的。

金融資本之所以會被炒作投機為不可收拾的泡沫,正是這些追逐利益的金融集團相互哄抬的結果。依照市場機制來說,這本應由這些風險控管不佳的金融集團盈虧自負,政府根本不應出面善後的。

事實上,政府這次出面只是權宜之計,以快速收購不良資產後,然後轉賣給體質良好的其他企業,以發揮更大的效益,來加速景氣循環的來到。

依此來看,政府只是扮演觸媒劑的角色,透過政府收購、轉移從而市場機制不會因一時的信心危機而崩潰。一旦信心重新建立起來,而且資產又重新聚集在體質良好的企業手中,那麼不論是投資生產或消費需求就會重新良性循環,而帶來新的一波景氣繁榮了。

文中的觀點顯示,市場有可能自我調節,不需假政府之手。而這個調節的過程卻是蕭條,是衰退。政府這次出手紓困,只是要加速景氣循環,快速度過衰退期。

由此可知,該文認為,市場機制不是無效,是還沒發揮功效。
##CONTINUE##
不管市場機制的理論是不是正確的,不管市場機制到底有沒有效,不管它什麼時候會發揮功效。我比較在乎的是,有沒有可能「避免」現行的金融市場機制所產生的問題?死守市場機制,期待市場自動調節,反覆經歷衰退,值得嗎?

真正的金融問題只是這一波的危機嗎?還是市場機制在放任、無作為的支持下所的一波又一波的危機?市場機制本身可以避免下一波炒作跟危機嗎?解決了這一波危機,到底有沒有解決真正的金融問題?

現在,另一個市場,資本已經在消極放任與暴利的誘惑下失控,它危害的是食品安全。金融市場危害的更廣,牽連的經濟體更多、更全面。政府還能夠不「積極地」去干預與管制嗎?

更積極的干預與管制可以避免問題、解決問題嗎?

雖然沒有完美的制度也沒有完美的人,人類的世界沒有完美的守人員存在,但這樣就可以不去籌劃解決問題的對策,期待數字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平衡、自己收斂嗎?


延伸閱讀
左右看:美國金融危機結束了嗎?
社論:從美國狂牛肉到中國毒奶粉

9/22/2008

法治、管制

道德呼籲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是從制度面著手比較直接。

但如此最後人類的社會與文明於焉成為一條又一條的繁文縟節,人類最偉大的心智活動於是更是耗費在解釋條文之上,耗費在解釋權力與權利,規避制度與規範,沒有責任與義務。誰掌握了法律的制定跟詮釋力量,誰就主宰了人類社會。

法治國家的法律最後只為權貴服務...


延伸閱讀
Some hard truths about the bailout
Another shameful scandal involving Chinese products

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讀後感

前些陣子收到朋友的轉寄信件,標題是「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出處不詳。整體而言,它是一篇相當前瞻且現實的文章,點出了正在發生與將要發生的事,也提出了一些給個人的建議,都市叢林的生存教戰。
《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原文如下:

根據Garment Management的資料中,彙整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花點時間看完,或許會對您有收獲………。

【首先,將遭淘汰的是技術含量偏低的高薪職位者。】

如:人事經理、行政經理、高級秘書等。

這類職務的工作內涵不太豐富,其高薪水準是前些年泡沫經濟的產物,也是前些年人才市場上人才總量偏少的緣故造成的。

【其次,是重複性較高的工作。】

一些工作看似複雜,但其實只需學上幾年,就能靠老本進行簡單的重複勞動。譬如某銀行裡從事結匯,存放款等辦事的人員,實際上這類工作十年經驗與三年經驗幾乎是差不多的,後七年完全是重複勞動。

【第三,是僅掌握單一技能的高薪者。】

目前只有一專多能者(一個主要專長+很多副專長)方能追逐高薪,而僅有一技之長者如電腦程式師、翻譯等職位的高薪者,要保持其高薪收入已是岌岌可危,除非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抓準時代脈動,不斷強化自身技能。

【第四,是電腦化後,複雜性、風險度、工作難度和大大降低的高薪職位。】

如某些財務經理、生產經理、倉儲經理、品保經理等職位原本很複雜的一道道工作成現在開始被電腦的一個個模塊過程所逐步替代。

【第五,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新技術領域中掌握落後技術的高薪人員。】

舉例說,靠PC成為電腦人才的高薪收入者,未來若無法進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領域IBM、AS400或 P9000等大型機的新穎技術,最後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新定義的薪酬價值觀】

傳統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薪酬榜準,已逐漸被職能專才及智慧資產所替代,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

人力資源主管常常在召募新人時,會碰到一個實際又矛盾的問題--要以什麼價值標準來用人呢?

在候選名單中,往往有些人能力就是強,潛力就是好,可惜,薪水太貴,年資又太淺,找進來準會「壓死」現職的同仁。在許多的考慮與妥協下,用人又回歸過去傳統的價值標準:高一點的學歷,久一點的專業背景,只為了維持眼睛看得見的公平,只為了在部門內,讓現職員工能心服口服。

在這樣重重的考慮與妥協下,往往我們放棄了最好的人選,因為,價碼太貴,內部無法建立所謂「公平原則」;因為,資歷太淺,擔心新人壓過老人,打擊士氣。

【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圓山大飯店前總經理嚴長壽被工會公投罷免下台,其中一個原因是:工會不滿他削減員工福利,卻高薪聘請兩位副總或執行副總進駐公司。從員工的眼光看來,這些領高薪的,或許只會打打高爾夫球,只會交際、應酬,而真正替顧客提供服務的是他們這群實際的執行者,而不是那些坐領高薪的人,在薪資的分配上,是不公平的。

這話說來,似有幾分道理,但從薪酬的角度來看,卻是錯誤的,因為薪酬的標準應該建立在真正的價值上。

一個侍者為飯店服務役勞,假設他盡忠職守,作好每個侍者應有的職務動作與提供相對滿意的服務,為飯店帶來的實際價值是每月六萬元,為了犒賞他,飯店每月給予侍者五萬五千元薪酬。而被認為坐領高薪的副總成執行副總,或許打高爾夫球,或許交際應酬,但他帶來的市場與價值,可能是每月一千萬、兩千萬,那你覺得公司要怎麼犒賞他們呢?也是五萬五千元嗎?從甚麼價值觀點上,才是真正的公平呢?

【職能專才決定你的薪酬 】

吃大鍋飯?或每人分一瓢羹的薪酬觀念?

這些在現今的環境裡,已漸漸離我們遠去。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看。假設名節目主持人A與B,就主持能力來講,或許相當,就長相來講,也算相當;但兩個人的主持價碼,卻相差懸殊,可能 A一集主持費一百萬,而B卻只有六萬。其實他們的差異,就影視版的說法是知名度及卡司價碼不同;就薪酬觀念是職能專才基(Competence-Based)不同。

經濟學的觀點說:「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若你的薪酬價碼是五萬元,只要有公司也願意用五萬元聘請你,你們就銀貨兩訖--成交;若你覺得你有五萬元的價碼,但沒有公司願意以此價碼延聘你,你就會在一次、兩次、三次的面談中,把自己的價值妥協至別人可以接受的價位,直到成交為止。

若員工的價值已超過公司能給予的價碼,自然地,他會找到符合他薪資期望的公司,然後跳槽。

【智慧資產取代學歷背景】

有一個薪資的觀念叫薪酬公平論(Equity Theory),每個人在市場的價值,好似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你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另一面則是你的薪資價值。

若銅板的一面重於另一面,市場就會藉著自然淘汰或自然流失,來改變這兩造差異。薪酬公平論在環境的變遷與市場競爭下,傳統一面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等,可能要被職能專才(Competence )及智慧資產( Intellectual Capital)所代替。

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許多人覺得他在公司的價值是「從年輕到現在,這麼多年來,我把青春都奉獻在此,所以公司應該犒賞我」。

就情感上來說,是的;但若員工二十年前的工作價值和二十年後的工作價值是一樣的,為什麼公司要付兩倍的成本去養一個只要一倍薪水的員工?只因為這個員工沒有成長?

個人的薪資標準應該建立在自由市場的價值上。若你在某公司得十萬元薪水,但你辭職後,只能找到四萬元的工作,這差額代表你用你的年資與忠誠度換來的。

公司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你或許能生存;公司一旦遇到危機,你將是優先被考慮資遣的對象。那時,你怨天尤人,覺得時不我予,可能都為時已晚。你對公司的價值,是否是可攜帶的價值(Portable Value)?這是每個現代員工應仔細去思量的;再被僱用的能力 (Employability),考驗著職場的芸芸眾生。

【懂得運用知識才是真正贏家】

聖經裡有一個絕妙比喻: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僕人來,把家業「按個人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人五千,一個人兩千,一個人一千。領五千的僕人隨即拿錢去作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領兩千的僕人,也照樣賺了兩千;領一千的僕人則把銀子埋藏在地裡。過了些時日,主人回來和他們算帳。領五千、兩千的僕人,因為為主人增加了財富,受到主人的款待又加派任務。那領一千的僕人則遭主人責罵:「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就是把銀子放給兌換銀兩的人,亦可連本帶利收回。」主子便把一千兩 銀子奪回,給了那原先 五千兩 銀子的僕人。每個人的價值,有如此例中的五千、兩千、一千,你是哪一種呢?

【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在哪裡呢?】

工業時代,創造機器大量生產,擁有資金、設備,是有形的財富;在資訊網際網路化、組織扁平化的今天,資訊和知識成為競爭利器。誰能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不斷地創新,發明更具爆發力的產品,才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力,帶來利潤。或許你從某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就非常地自滿,但今天所有的學歷、背景僅是謀職的敲門磚,猶如五千、兩千、一千的才幹,真正的職場贏家,是那些學習能力絕佳,知道如何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善用知識並創造奇蹟的人。

讀後感
##CONTINUE##

首先,這篇文章在「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這一節提到「薪酬的標準應該建立在真正的價值上」。但這裡所謂「真正的價值」指的卻是「企業所賦予個人的價格」。它指的不是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對家庭的價值、對企業的價值,而是,扣掉個人為企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再經過一套涉及企業文化的複雜公式後,所得到的值,而這個值就是企業賦予個人的價格。如果把這個數字當做自己「真正的價值」,對個人,對大多數領薪水的上班族而言,把這種價格當作自己的價值,也太可悲了吧。

接著,該文以飯店經理跟侍者為例,暗示侍者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經理人所創造的價值。它說「侍者為飯店帶來的實際價值是每月六萬元」,而經理人「帶來的市場與價值,可能是每月一千萬、兩千萬」。第一點,這裡暗市了企業的價值是以市場價格來衡量。第二點,或許可以更精確說,這裡暗示「單一」侍者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單一」經理人所創造的價值,且「單一」經理人是以「一己之力」創造那些價值,好像他出去應酬接到的訂單或英明的領導,不是建立在企業形象與整體表現上,好像整體不是由各別的分子所組成、所貢獻的一樣。經理人是不是真的創造了每月一千萬、兩千萬的價值很難說,但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經理人讓整體所能夠創造的價值增加了。當然,每個組成分子對整體的貢獻都存在個別差異,為整體所創造的價值(按照該文的定義,應該說是價格)該怎麼分配很難定論,不適用大鍋飯每人分一瓢,但也絕不是依造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邏輯就可以歸功、分酬的。用這種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公式分配,結果就是高階經理人與員工薪資成差距成數十、數百倍數成長。

但是高階經理人、經理人與員工的薪資有差好幾十倍、百倍嗎?利潤是按照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公式在分配的嗎?在某些行業跟企業的確是。撇開股票選擇權與紅利不談,看看GoogleMicrosoft(有紀錄的)薪資行情吧。Google內部最低的平均年薪是Account Coordinator,$41,384;最高是Product Management Director,大概$200,000之譜。Microsoft最低是Technical Editor,$90,000之譜;最高是General Manager,最高近$200,000。看起來不會差到數十倍,但再加上股票選擇權、紅利、CEO,會不會差到數十甚至數百倍,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該文認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它認為薪資是由自由市場決定,由供需市場決定。它說「若員工的價值已超過公司能給予的價碼,自然地,他會找到符合他薪資期望的公司,然後跳槽。」然而,現實是,人才是受到區域限制的,人才的流動並不是那麼自由。撇開競爭禁止條款不談,人才要換公司、換地方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即使個人俱有相當足夠的能力(工作能力、外語能力等等),他要到別的國家合法工作(例如,歐美日)也不是那麼容易,除了法規、簽證的限制與文化的隔閡,還有人情跟地緣的考量。個人的「價格」不得不與「區域市場」妥協,人才的流動沒有自由市場經濟聲稱的那麼「自由」。

承上面幾段,可以發現有一層隱含的意義是企業以市場格決定企業的價值,而個人又以企業所賦予的價格決定個人的價值。如果企業就是以有形的數字、短期帳目決定企業的價值與個人對企業的價值,那麼上至經理人就動刀裁員、販售部門、進行高風險的投資,下至生產部門使用有問題的原物料、營建製造現場通工減料也就不足為奇,還相當有 Gut,但這對企業長期的生存能力與競爭力,不見得是好事。如果一家科技公司把一直虧損的研發部門給裁了會有什麼後果?如果Intel、Google把他們的研發單位都裁了,短期內帳面數字一定會比較好看(如果不論股東信心),但他們的競爭力大概也玩完了。如果報社、媒體裁了一堆記者,只留下一些記者搞民眾或上司想要的新聞,他們的深度、廣度與品質都會值得商確。企業以市場格決定企業的價值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更何況還以企業所賦予的價格決定個人的價值!

無論如何,這樣的文化似乎已然成為主流,個人似乎也不得不接受該文的建議生存下去。

推薦閱讀
這碗飯,走味了
如果伯朗都被毒奶粉波及了,那你還敢相信三合一咖啡嗎?

9/20/2008

企業與人才

研究生暴增 教部明年凍結人數

國內一千大企業徵人喜歡用研究生超過大學畢業生,但也感嘆國內碩士畢業生「立即可用性不足」。高達七六.七%的企業認為,碩士畢業生在職場中無法立即上手;五二.九%企業認為,需要重新訓練六個月才能有所表現。

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什麼都要求快。產品要快速上市,新的製程要快速革新、應用,沒有時間驗證它對環境、人體的影響;基因作物要快速端上餐桌,沒有時間檢驗它對生態的影響;新的金融商品要快新推出,快速將消費者洗腦,快速把利潤炒出來、風險分散給全世界。

這樣的世界,這樣的邏輯,企業要求新鮮人有立即的performance看來也相當符合資本主義精神。

但是,如果台灣的企業要把大學當做直接的人才培訓機構,當做他們員工培訓中心,而高等教育的成本昂貴,絕非個人可以「全部」負擔,相當大部分還是必須倚賴公私部門的贊助。那麼,那些(當然不是指國內全部的一千大企業)一邊跟大學要人才,一邊又要求減稅與各項租稅減免,又對他們的人才培訓部沒有積極的投資的企業,甚至手握龐大資產、股票又不用繳稅的高階經理人,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呼籲」還真是理直氣壯。

使用者付費的邏輯只存在企業對消費者嗎?企業使用社會資源是不需付費的嗎?

這裡不是說企業沒有資格要求大學什麼,只是說,如果他們認為大學培訓他們所需的人才是應該的,好像他們是顧客而大學是賣家似的,那麼他們是不是也該拿出誠意負起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至少現階段大學某種程度還是屬於社會),而不是狂打廣告要求減稅,找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來規避他們應負擔的責任與代價。

唉聲嘆氣地,把他們也應參與解決的問題丟給社會與大學,似乎不是一個身為企業與專業經理人該有的作為吧。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感嘆」這兩個字是記者自已加上去的。
##CONTINUE##

國內研究生人數成長速度驚人,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在學碩士研究生約三.八萬人,博士研究生約一萬人;到九十六學年度,碩士生已超過十七萬人,博士生突破三萬人。為避免研究生素質下降,教育部決定,九十八學年起,凍結各大學研究所人數成長。

看起來好像大家都想念大學、研究所,即使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念也會衝衝看。畢竟,有近32%末未曾有過工作機會者所遭遇的果難是因為教育程度不合跟技術不合[3]。除了為了接受企業不願或不甘願提供的訓練而去念研究所外,(男性)也是為了避免耗費時間等兵單、等入伍、等退伍吧。


行政院主計處07年8月底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為160,325人[1],比在學的研究生172,518人還少[4],也比95學年度的碩班畢業生49,976人還少[4]。需要大學及以上的儘佔21.3%(34,149人)[1]

這個統計數據如果是準確的,且可以用以推近年的統計的話,那麼這個數據還挺令人不安也挺令人振奮的。令人振奮的是高階的知識型人才越來越充足,或許可以幫助與加速台灣的產業轉型,知識型產業佔新創產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2]。令人不安的是,呃,你知道的。


*統計項目定義:
短缺員工:廠商確實具有該項工作機會或職缺,但尚未找到適當人員擔任者;如擴大營運、增設生產線或遇有人員退出時,尚待補充之空缺,但不含遇缺不補之情形。
僱用條件:廠商僱用新進員工所支付之每月最低經常性薪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及證照或特殊資格等。
人員過剩:廠商現有受僱員工人數,超過實際業務或營運所需之人數。

表一、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概況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受雇人數
空缺人數
空缺率
總計
6,165,678
160,325
100.0
2.53
工業部門
2,949,411
92,648
57.8
3.05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5,400
30
0.0
0.55
製造業
2,504,123
78,945
49.2
3.06
水電燃氣業
34,127
1,613
1.0
4.51
營造業
405,761
12,060
7.5
2.89
服務業部門
3,216,267
67,677
42.2
2.06
批發及零售業
1,487,240
30,135
18.8
1.99
住宿及餐飲業
169,824
3,703
2.3
2.13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320,376
3,866
2.4
1.19
金融及保險業
375,312
5,273
3.3
1.39
不動產及租賃業
88,419
4,005
2.5
4.33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228,155
6,317
3.9
2.69
醫療保健服務業
220,538
3,158
2.0
1.41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83,132
1,561
1.0
1.84
其他服務業
243,271
9,659
6.0
3.82
註:空缺率 =〔 空缺人數 /(空缺人數+受雇員工人數)*100


表二、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概況-按職類、年齡與教育程度分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空缺人數()
結構比
主管及監督人員
專業人員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事務工作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
技術工
、機械操作工及組裝工
非技術工及體力工
  計
160,325
100.0
1.4
14.2
31.0
5.7
11.6
32.2
4.0
年齡條件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519
11.9
5.0
4.6
12.6
23.3
28.5
2029
39.5
13.2
21.4
38.6
34.3
32.1
53.0
40.2
3039
35.9
51.5
27.4
34.4
25.1
26.3
46.5
30.8
40歲以上
10.6
21.9
8.2
8.7
11.5
12.9
12.3
9.1
不拘
44.7
38.5
59.5
43.5
43.7
60.8
32.8
54.7
教育程度條件
  總      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國中及以下
9.2
3.0
1.0
9.0
19.1
25.4
高中()
28.8
1.8
39.8
28.4
24.9
35.3
8.9
專科
15.4
29.3
28.6
24.0
43.9
2.1
2.4
0.2
大學及以上
21.3
64.4
65.9
20.5
15.4
24.9
2.8
不拘
25.3
6.3
3.7
12.7
11.3
39.0
40.3
65.5
註:本表年齡條件係依職缺條件所需年齡範圍統計,因部分職缺不限單一年齡組,故各年齡組比率加總大於100%。


表三、科學園區廠商短缺員工人數及其僱用條件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空缺
人數
     用     條     件
結構比
教 育 程 度
      齡
國中及以下
高中()
專科
大學及以上
不拘
1519
2029
3039
40歲以上
不拘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4,976
100.0
0.7
29.9
9.0
59.1
1.4
0.7
9.8
12.7
3.2
83.4
主管及專技人員
4,937
99.2
(100.0)
0.7
29.7
8.9
59.3
1.4
0.7
9.6
12.5
3.1
83.7
非專技人員
39
0.8
(100.0)
48.7
15.4
35.9
3.1
37.7
29.5
23.1
43.6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1,209
100.0
67.0
0.7
32.3
100.0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
923
100.0
75.9
8.2
15.6
0.2
0.5
7.0
5.8
0.1
90.5
註:1. 本表年齡條件係依職缺條件所需年齡範圍統計,因部分職缺不限單一年齡組,故各年齡組比率加總大於100%。
2. 主管及專技人員包含主管及監督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等三大職類。

表四、潛在勞動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千人,%
     
91
92
93
94
95
96
       
5551
5610
5543
5516
5551
5546
1720
1782
1769
1770
1811
1885
3831
3828
3774
3746
3739
3661
未參與經濟活動原因(%)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47.76
46.95
46.32
45.75
44.30
42.93
求學及準備升學
39.31
39.24
39.49
40.08
40.53
40.42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3.89
4.05
4.15
3.66
3.30
3.32
             
9.03
9.76
10.03
10.51
11.86
13.3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41
0.69
1.02
1.20
0.66
0.83
求學及準備升學
65.29
63.09
63.54
65.26
64.55
62.42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9.00
9.45
9.32
7.27
6.39
6.33
             
25.30
26.78
26.12
26.26
28.40
30.4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69.02
68.49
67.56
66.80
65.45
64.60
求學及準備升學
27.65
28.14
28.22
28.18
28.89
29.09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1.60
1.54
1.73
1.95
1.81
1.77
             
1.72
1.84
2.50
3.07
3.85
4.53
過去一年曾經就業比率(%)
6.65
5.63
5.89
5.43
5.26
4.64
過去一年曾經找尋工作比率(%)
3.67
3.44
3.01
2.86
2.81
2.68
註:潛在勞動力係指不含高齡、身心障礙者之非勞動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表五、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數按縣市別分
中華民國9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縣市別
年底場所單位數
年底場所
單位數結構比
合計
工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合計
(%)
工業
部門
(%)
服務業
部門
(%)
(家)
90年底比較
(%)
(家)
90年底比較
(%)
(家)
90年底比較
(%)
總計
1 155 495
18.94
232 125
11.78
 923 370
20.89
100.00
20.09
79.91
臺灣地區
1 152 288
18.93
231 681
11.70
 920 607
20.90
100.00
20.11
79.89
北部地區
 528 656
18.23
 97 598
10.61
 431 058
20.10
100.00
18.46
81.54
臺北市
 183 827
7.29
 14 572
-5.97
 169 255
8.60
100.00
7.93
92.07
基隆市
 17 969
13.75
 2 079
29.13
 15 890
12.00
100.00
11.57
88.43
新竹市
 21 489
27.25
 4 521
12.66
 16 968
31.80
100.00
21.04
78.96
臺北縣
 177 946
22.90
 46 515
7.65
 131 431
29.39
100.00
26.14
73.86
宜蘭縣
 22 326
19.94
 4 055
26.56
 18 271
18.56
100.00
18.16
81.84
桃園縣
 85 607
31.62
 21 169
23.74
 64 438
34.44
100.00
24.73
75.27
新竹縣
 19 492
32.84
 4 687
30.27
 14 805
33.68
100.00
24.05
75.95
中部地區
 286 310
19.21
 76 069
11.48
 210 241
22.29
100.00
26.57
73.43
臺中市
 71 328
29.47
 10 608
12.78
 60 720
32.90
100.00
14.87
85.13
苗栗縣
 22 191
11.44
 4 853
2.47
 17 338
14.24
100.00
21.87
78.13
臺中縣
 82 980
23.92
 31 155
17.74
 51 825
27.96
100.00
37.55
62.45
彰化縣
 62 015
12.06
 20 898
6.17
 41 117
15.31
100.00
33.70
66.30
南投縣
 21 586
22.84
 3 977
15.58
 17 609
24.60
100.00
18.42
81.58
雲林縣
 26 210
3.68
 4 578
1.55
 21 632
4.14
100.00
17.47
82.53
南部地區
 311 526
20.60
 54 842
14.14
 256 684
22.07
100.00
17.60
82.40
高雄市
 86 982
18.29
 10 825
11.44
 76 157
19.33
100.00
12.45
87.55
嘉義市
 17 466
16.76
 2 006
2.09
 15 460
18.98
100.00
11.49
88.51
臺南市
 47 207
20.31
 7 795
8.14
 39 412
23.05
100.00
16.51
83.49
嘉義縣
 18 968
18.33
 4 400
14.88
 14 568
19.41
100.00
23.20
76.80
臺南縣
 46 898
21.37
 12 309
13.04
 34 589
24.64
100.00
26.25
73.75
高雄縣
 55 229
29.95
 12 876
25.63
 42 353
31.33
100.00
23.31
76.69
屏東縣
 34 220
16.70
 4 187
10.33
 30 033
17.65
100.00
12.24
87.76
澎湖縣
 4 556
11.23
  444
12.12
 4 112
11.14
100.00
9.75
90.25
東部地區
 25 796
10.88
 3 172
9.99
 22 624
11.01
100.00
12.30
87.70
臺東縣
 9 862
14.24
 1 032
30.14
 8 830
12.63
100.00
10.46
89.54
花蓮縣
 15 934
8.90
 2 140
2.34
 13 794
9.99
100.00
13.43
86.57
金馬地區
 3 207
22.78
  444
66.92
 2 763
17.77
100.00
13.84
86.16
金門縣
 2 519
26.39
  361
63.35
 2 158
21.78
100.00
14.33
85.67
連江縣
  688
11.15
  83
84.44
  605
5.40
100.00
12.06
87.94

表六、工商及服務業企業單位開業時期按產業別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家
產業別
95年底
90年底
存活率
/100
(%)
退出率
1-
(%)
合計
90年以前
開業
91~94
開業
95
開業
總計
1 105 419
 687 020
 316 241
102 158
 935 316
73.45
26.55
工業部門
 225 943
 160 749
 50 220
 14 974
 200 085
80.34
19.66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526 271
 266 021
 87 184
 735 231
71.58
28.42
製造業
 147 911
 116 362
 25 560
 5 989
 140 571
82.78
17.22
傳統產業
 132 849
 105 006
 22 519
 5 324
 125 768
83.49
16.51
非傳統產業
 15 062
 11 356
 3 041
  665
 14 803
76.71
23.29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526 271
 266 021
 87 184
 735 231
71.58
28.42
知識密集型
 114 052
 67 369
 35 513
 11 170
 75 455
89.28
10.72
非知識密集型
 765 424
 458 902
 230 508
 76 014
 659 776
69.55
30.45
註:1.「傳 統產業」包括食品、飲料、菸草、紡織、成衣及服飾品、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木竹製品、紙漿紙及紙製品、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石油及煤製品、化學材料、化 學製品、藥品、橡膠製品、塑膠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基本金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汽車及其零件、其他運輸工具、家具、其他製造業與產業用機械設備維修 及安裝業。
2.「非傳統產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製造業。
3.「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商品經紀業、郵政業、電信業、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及相關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含獸醫服務業)、支援服務業(不含旅行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服務業。
4.「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全體服務業部門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表七、工商及服務業研究發展支出概況按總收入規模別分

中華民國9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總收入規模別
年底企業
單位數
(家)
有從事研究發展
年底企業單位數
研究發展支出金額
(家)
②/①*100
(%)
(百萬元)
占生產
總額比率
(%)
總計
1 105 419
 11 859
1.07
 330 453
1.37
滿 100萬元
 171 951
  66
0.04
  63
0.07
100至未滿500萬元
 573 901
  624
0.11
  258
0.03
500至未滿1,000萬元
 142 508
  813
0.57
  245
0.04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148 893
 1 303
0.88
 2 134
0.12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37 148
 2 161
5.82
 4 987
0.38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24 132
 4 302
17.83
 26 010
0.91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3 223
  967
30.00
 19 133
1.44
100,000萬元以上
 3 663
 1 623
44.31
 277 621
1.83
工業部門
 225 943
 7 096
3.14
 284 693
1.83
滿 100萬元
 14 751
  7
0.05
  40
0.41
100至未滿500萬元
 90 597
  24
0.03
  97
0.04
500至未滿1,000萬元
 41 301
  40
0.10
  94
0.03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53 056
  419
0.79
 1 694
0.18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13 009
 1 702
13.08
 3 194
0.45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9 790
 2 869
29.31
 18 014
1.02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1 496
  738
49.33
 15 430
1.84
100,000萬元以上
 1 943
 1 297
66.75
 246 131
2.29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4 763
0.54
 45 760
0.53
滿 100萬元
 157 200
  59
0.04
  23
0.03
100至未滿500萬元
 483 304
  600
0.12
  162
0.03
500至未滿1,000萬元
 101 207
  773
0.76
  152
0.04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95 837
  884
0.92
  441
0.05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24 139
  459
1.90
 1 794
0.29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14 342
 1 433
9.99
 7 995
0.72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1 727
  229
13.26
 3 703
0.76
100,000萬元以上
 1 720
  326
18.95
 31 491
0.71
註:「占生產總額比率」係指有從事研究發展者之研究發展支出占各該規模別生產總額比率。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 96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2] 行政院主計處 95年工商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要分析

[3] 行政院主計處 9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

[4] 教育部 大專校院概況表(87~96 學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