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2008

從「科技渴望性別」談起

我們的社會渴望性別,莉安.艾斯勒(Riane Eisler)在她的著作中寫道:「在女人地位較高、女性占內閣閣員幾乎一半的社會,例如斯堪的那維亞諸國,編列預算時更注重全民健保、周全的孩童照顧、父母育兒指導、多天數有薪育兒假之類的照護政策……。一國的女人地位、權力較高時,該國的整體生活品質也較高;較低時,整體生活品質就較差。」茱蒂絲.韓德(Judith Hand)在其著作中指出,播種乃是男人身為雄性生物的天職,而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給了男人屢行這項天職的機會。相對的,負責生養小孩的女人,偏愛穩定的社會。她主張,為了打造更平和的社會,女人必須在決策的過程中扮演更吃重的角色。我們的社會渴望性別,我們希望社會能有更多元的價值觀以制衡以單一性別或文化為依據的決策。同樣的,科技也渴望性別。

首先,科學知識不完全是客觀的,其中依然存在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在生物學,我們習慣將卵子描述為被動的一方,等待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精子;例如我們將自然擬人化時,習慣將其女性化,科學殿堂前所樹立的女性雕像,象徵了科學就是揭露自然的祕密。我認為,講座中所舉的生物學的例子並不能夠有效佐證科學上的性別刻板印象,因為生物界本來就存在雄性與雌性行為上的差異。科學殿堂所樹立的女性雕像的例子倒是指出了科學上的性別刻板印象,並暗示了科學界是以男性為主體,某種程度上也佐證了女性在科學史上所受到的打壓。

女性在社會組織中受到打壓,科學界亦是如此。以產婆為例,在醫學體系,尤其是婦產科這一領域建構完善以前,產婆是女性分娩時的主要專業人員,而在醫學體系吸收了其專業及知識後,產婆的專業與權威隧受到質疑。另一例為計算員(Computers),早期女性理工學院畢業生在科技所能找到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計算員,從事煩雜需要細心與耐心的運算,科技形同建立在性別剝削之上。時至今日,女性雖然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女性也有平等的機會取得高學歷與理工學位,但是女性在科學與科技領域的比例仍然偏低。我想這部分,除了性別刻板印象,女性對於選擇工作與學科時,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有關係。

科技重新建構了女性身體勞動。洗衣機等家電進駐家庭後,中產階級家庭對女僕的需求減低,女僕進入工廠成為女工;家庭主婦在科技產品的幫忙下,邏輯上應該省下許多作家事的時間,然而實際上,女性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見增長,原因是女性被賦予了新的工作:養育與教育孩子。而今天,雙薪家庭佔多數的社會,女性除了社會上的工作,在家亦被要求或被期望要負責孩子的養育與教育,甚至高齡父母的照顧。這樣看來,女性在社會與家庭所付出的勞動力遠遠高於男性,某種程度上,經濟與社會節構的維持是建構在對女性勞動的剝削之上。另一例是加護病房,儀器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觀查與互動方式。我想這個例子很像馬克思所謂的「異化」,護士在照顧的是病人還是儀器?護理人員的專業是不是被量化成對儀器與藥劑的熟稔程度?若有更多元的觀點投入儀器的設計與專業認證或評鑑制度,能改善這種「異化」現象嗎?

最後,如Sandra Harding所言:「科技太重要了,所以科技不能只讓科學家(或男人)去處理。新的理想科技社會,渴望一個更性別平等,更不建立在性別剝削上之社會。」目前而言,我們的社會在制度上算是平等了,若在實際上能鼓勵,且能有更多女性投入學術與科技,或許會有一股新的思潮挑戰主流文化,將社會帶往更理想的境界。




這是學校辦的講座,傅大為教授主講。雖然我的報告是這樣寫,也交出去了,但是對於女性主義或女性觀點對科技能產什麼樣的影響,我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講座中也沒什麼提到,在聽講座的時候我也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問題。會更人性化?能改善「異化」或「物化」?產品會比較著重的外表或生活上的實用性?

請問妳對科學或科技有什麼期望?
請問女性科學家或工程師,妳對妳所從事的科學或科技有什麼期望?
只是好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