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008

性別刻板印象實驗

這學期修了一門滿有趣的心理學通識課,這門課有要求修課的學生去做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子實驗是語言分類測試:有四組詞彙,即女性詞彙(如姊姊、妹妹、女同學、學妹、表姊、表妹等)、男性詞彙(如哥哥、弟弟、男同學、學長、表哥、表弟等)、數理詞彙(如質數、乘法、機率、統計、微積分、平方根等)、語文詞彙(如國文、歷史、詩詞、散文、小說等)。然後印象中又有三個階段,每個回合大概會重覆十多次吧。第一階段是如果螢幕上出現女性詞彙或數理詞彙就按Q,若為男性詞彙或語文詞彙就按P,在不出錯的情形下盡快作答。第二階段是女性或數理按P,男性或語文按Q。第三階段是女性或語文按Q,男性或數理按P。這個實驗想了解第三階段,即較符合性別刻本印象的組合,受測者是不是會比另外兩階段的組合有更快的反應速度跟更高的正確率。

這個實驗的第二子實驗是心算測驗:X≡Y (Mod Z),若X-Y可以被Z整除則按P,否則按Q。例如14≡2(Mod 3)要按P,71≡6(Mod 8)要按Q。在不出錯的情況下盡快作答。這個實驗想了解受測者性別刻板印象與自身表現的關係。

然後...這個實驗要求交一篇心得...
##CONTINUE##

這個實驗主要是在測試性別刻板印象在語言及數學測驗中對受測者自身的影響。我想,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有性別刻板印象,但不是對不同性別「天生」的能力有刻板印象,而是對身邊接觸過的人,「比例上」的表現有刻板印象。在第一階段語言分類測試的時候,感受到將女性詞彙與數理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並將男性詞彙與語文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時,在看到詞彙到反應、作答的時間比將女性詞彙與語文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並將男性詞彙與數理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時還長,但後來做到後者時,即使在作答時有比較輕鬆一點,也常常按錯,或許是受到前些回測驗干擾的緣故。

誠如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到的,刻板印象、偏見是一把雙面刃,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恐懼來自於偏見,偏見來自於不了解。電影《衝擊效應》裡面,有位白人警察讓一位黑人搭他便車,那位黑人上車後,看到擋風坡璃下有一尊神像,他便笑笑,做勢要從自己的口袋掏出某件物品。然後當那位開車的白人警察用最糟糕的思維,去揣測那位黑人行為動機的時候,做出了最不可挽回的反射行動。白人警察覺得那位黑人的思想及接下來的行動對自己有害,所以白人警察先出手傷害了那位黑人,奪取了他的性命,失去了解原來他們有同樣的信仰的機會。義大利法西斯與德國納粹的殷鑑,直至近日的蘇丹達佛、西藏、三鶯部落、溪州部落議題,一再提示人們,當人們否定別人同樣具有善念、他人生存的權利、文化保存的權利與價值,或許也泯滅了自己人性那善的一小部分,也否定了自己身為人與自身文化的價值。

當人們以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數理能力的偏見,以及科學、科技界所存在的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使得許多女性不願投入科學、科技界,科學、科技被男性主宰,致使許多優秀的女性科學、科技人才無法投入市場盡其所長,限制了許多科學發展、科技應用與創新的可能,以及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極端的例子如某些中東國家,對女性的打壓與限制,使構成全國人口一半的女性無法投入勞動市場,嚴重打擊一國經濟競爭力。對女性政治能力的偏見,造成女性參政比例偏低,限制了社會與國家更多元發展的可能。同樣的,或許比較少人提的,許多理工科男性對文科、女性有數理能力上的偏見,且對自己有語文能力偏見。我自己念理工科系,也在外商科技公司及本土公司有實習、打工的經驗,從這些經驗中感覺到,當人們對理工科男性或理工科男性對自己有語文能力、非專業知識上的偏見,也造成許多只專精自己所學,對世界、其他領域不聞不問,語文能力低落,尤其是外語能力,連自傳都寫不出來的男性科技人才。這在男性主宰科技界的社會,限制了科技產業研發、創新、國際化的可能,這些男性科技人才也限制了自己成為創新的國際人才的可能,在全球化步調越來越快的時代,連帶也影響了科技業所能產生的外需市場,縮減了可流入內需市場的資金。所以,或許可以說,性別刻板印象不只對個人「感覺上」有不好的影響,甚至對國家社會在經濟上也有深遠的影響。


PS.不曉得有沒有人對性別歧視或兩性比例懸殊的產業與兩性比例接近的產業的表現做過分析?或是同樣產業,但針對不同國家或不同公司的兩性比例與產值、EPS (Earning Per Share)間的關係做過分析?

(結果我就在美好的禮拜天晚上熬夜加早起,趕了三份加起來超過五千字的報告...要命,我真是不該把報告拖到那麼晚才開始寫...)

14 則留言:

  1. 該死!
    我又忘了那份實驗心得了~
    = =
    你這篇怎麼不早寫?

    回覆刪除
  2. Don't worry...
    實驗心得的分數是兩篇選一篇最高分的

    只要妳另一篇有交還是會有實驗心得的分數的啦!:)

    回覆刪除
  3. 為免意識形態化(也作為一種偏見),我想,這個討論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個詞彙:「第一印象」。

    覺得呢?:)

    回覆刪除
  4. 是指「第一印象」跟「(性別)刻板印象」交互使用嗎?

    回覆刪除
  5. 「刻板印象」這個詞彙有個預設:在實際接觸前,已有既定想像。

    雖然「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但它不盡然完全支配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而第一印象的性質較偏直觀,雖可能受刻板印象引導,但那也只是可能。我只是好奇,一直說著刻板印象,但卻忽略人的直觀感受,這豈不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

    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應被否認,只是,什麼又是刻板印象呢?而對群體的認識,全受既定想像引導嗎?這個既定想像,又是如何被證明出來的呢?還有,一個結論的歸納,有沒有可能反而被說成是刻板印象?但那真的是刻板印象嗎?


    ps,你被推薦了耶!哈

    回覆刪除
  6. 我所認知的刻板印象應該就如維基上的解釋:
    A stereotype is a simplified and/or standardized conception or image with specific meaning, often held in common by people about another group. A stereotype can be a conventional and oversimplified conception, opinion, or imag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are attributes that members of the other group hold in common. Stereotypes are sometimes formed by a previous illusory correlation, a false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variables that are loosely if at all correlated. Stereotypes may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in tone. They are typically generalizations based on minimal or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a group to which the person doing the stereotyping does not belong. Persons may be grouped based on racial group, ethnicity, religion, sexual orientation, age or any number of other categories.

    我想人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應該是「唯心」的吧。一個人怎麼認識這世界,就看他的大腦怎麼(根據它的經驗)去處理、解釋這世界給他的資訊了。

    對群體的認識,應該不是全受既定想像引導。但某些經驗(外界資訊)應該會被既定想像放大,不知不覺間可能俏俏地讓一個人刻意忽略個別差異,形成一個人對一個群體以偏概全的認知,甚至把這樣的認知跟現象(統計結果)當作既定的真理,而沒有去探討它背後的意義、成因、後果。

    這個既定的想像,是由(一群人的)大腦所塑造出來的。至於如何證明這是一個既定的想像?或許沒辦法證明它只是一個過度簡化的想像,但應可以提出問題及一些個別差異來反證它「可能」只是一個想像,而不是一個不含有個別差異的真理(像一加一等於二),或是相對客觀的普遍現象(像人類不會記得或能夠有意識的想起兩歲以前的記憶)。

    一個結論的歸納,絕對有可能反而被說成是刻板印象。這個結論的前提可能是些直覺,而這樣的前提(直覺)也有可能不過是一種想像,建構在這些想像上的推論,當然也有可能是刻板印象。而那個結論也應該只是刻板印象,儘管它相當符合人們所看的到事實,它也應只能解釋說A與B可能有(很大的)關聯,而不能說因為A則B(A→B:因為某人是女性,所以她臉色不好一定是那個來了)。

    這樣看來,似乎所有的認知都可能是刻板印象,但人們只有當感受到這樣的認知造成違背或危害到公平、平等這些原則的時候,才會出來指控這個認知是一個刻板印象。


    一直說著刻板印象,但卻忽略人的直觀感受,是不是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灌輸?

    我想,是的。我想這應是一種權力關係。當一方所掌握的證據較多,掌握的資訊較有效,提出控訴的理由較符合公平正義,較能引起共鳴,則他們就較有力量以他們的意識型態去質疑、取代另一種意識型態。即使是以較嚴謹科學或較具說服力的方式,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不是本來就是一種意識型態上的競爭嗎?

    妳覺得呢?

    對啊,被推薦了。樂~~(虛榮)

    回覆刪除
  7.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are attributes that members of the other group hold in common. Stereotypes are sometimes formed by a previous illusory correlation, a false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variables that are loosely if at all correlated.

    ""

    確實,應該要分開來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stereotype,偏重在認知如何運作,這也是認識的一部分。

    而我說的意識形態化,則是在sterotype建立之後,當它成為一個概念詞彙,被用以解釋這個世界時,才有發生的可能。

    來亂入一下好了XD

    你的權力觀,是建立在「多―少」、「高―低」關係上?這也是一種stereotype唷。

    回覆刪除
  8. 是啊...XD
    因為它建立在「多─少」、「高─低」這種直覺,由這些過度簡化的直覺而來,所以它應該也是一種stereotype...XD

    我對權力關係一直滿有興趣,對它也一直不是很了解,我會再去研究看看...

    回覆刪除
  9. 不知道你對權力的哪個面向感興趣呢?

    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人,其實我都會很推薦直接去讀和它們有關的哲學論述,不管是本體論、方法論、知識論,甚至是倫理學。畢竟,「本立而道生」,重點如果在於,成就自己對這個世界獨立思考的方法,那麼,自己腦海裡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那種整體觀(或像聖鬥士裡說的「小宇宙」),就很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建立自己的小宇宙。

    也許剛開始很難讀,但突破之後,回過頭去看那段歲月,其實是會很感謝所有在你生命裡出現過的偉大的人。

    近來翻看過往書寫的誌記,在2002年,我曾許下一個心願,希望十年後,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小宇宙能夠建立完全。剛知道hsiehwei這個人時,其實我還只是個接觸哲學跟社會學不久的初生之犢(有點老的那種XD),知道的可能不少,但還沒統整。

    沒想到一眨眼,幾年就過去,你也快進研究所了,思考上逐漸能條理地嶄露自身觀點,書寫內容也愈趨沉穩了。這些改變都是好的,而我其實內心也暗自期待你能把這些傳遞出去。

    說得好像吾家有男初長成的感覺XD

    回覆刪除
  10. 哲學啊,這東西實在有夠硬的,讓我在捷運上不知睡著了幾次。我想認識她,但她常常在我半夢半醒恍惚間掉頭,留下看清醒後對她的背影一臉茫然的我...XD

    是啊,時間過得真快,從PTT上的第一顆水球(奇妙的緣份)到現在也已經四年了吧。四年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現在還不讀到到20頁...囧

    我發現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不停地說著自己老...XD

    謝謝妳的鼓勵跟期許。(羞)

    >///<

    回覆刪除
  11. 其實本來我以為你姓謝,覺得倍感親切,才丟你一顆水球(這是美麗的錯誤嗎?XD)

    康德?挑這個當自修的入門,也未免太和自己過不去了。要不要讀個李歐塔?《後現代狀況》很薄,又好讀,像在看八卦一樣,咻一下就沒了。

    我常不記得自己的年紀啊,只是偶爾想到,不免膽顫心驚。事實上,我也比你老沒錯。(笑)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不停說著自己□□,如果要解讀,還是要回到他自己參照的對象去,才能理解。我說那句「初生之犢」時,參照的是剛進大學的小大一或大學部學生,這些人也是剛接觸哲學和社會學不久,拿他們一對照,我確實是年紀大了點的初生之犢。:P

    回覆刪除
  12. 其實也沒錯,謝也是我的姓(之一)。

    謝謝妳的推薦。不過,我搜尋不到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耶。倒是有找到英譯〈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不過好像買不到了?入學再去圖書館借借看...

    哈哈,「常不記得自己的年紀,只是偶爾想到,不免膽顫心驚」。我也會,尤其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而目標卻依然遙遠的時候...XD

    回覆刪除
  13. 這可以說真巧嗎
    在我的生命經驗裡,有過兩個姓氏唷:)

    李歐塔那本小書,據我所知,沒有傳統中文版本,而對岸的簡中版本又早已絕版。所以...你知道的...(攤手)

    回覆刪除
  14. 哈哈,沒關係,那我就讀英文版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