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008

塑膠鴉片

塑膠鴉片的圖像

塑膠鴉片


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

作者︰夏傳位

我問朋友「你知道卡債族的平均年齡是幾歲嗎?」
「十幾二十歲吧。」
「三十七歲!」

而且由於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女性被期待要幫助家計、照顧家庭、幫助維持外出工作者(丈夫、兒子)的信用等等,為了家庭/家族犧牲小我,女性佔了卡債族的六成。

57%的人表示自己欠債是因失業,而目前台灣的失業率為3.8%。16%因離婚,13.5%因創業失敗,63%的失業求債者表示其因「公司結束營業」、「縮編或改組」而失業。

卡債群不是一堆如銀行、主流媒體所稱,過度消費、欠錢不還的年輕人。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如果契約不平等,甚至有詐欺之嫌的「掠奪式貸款」呢?

掠奪式貸款的定義:(符合其中任何一項或以上)
一、不考慮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二、高出市場競爭甚多的利息與費用;
三、涉及非法的欺騙手段;
四、貸款資訊不透明,誤導借款者做出錯誤判斷;
五、要求借款者放棄未來的法律救濟權利;
六、使用暴力或恐嚇的催收手段。


如果當金融界打著「金融近用權」「信貸民主化」、「民主、對大眾有利的貸款」的招牌,進行M型策略,以人們的外在特徵(所得、性別、年齡、地域或族群)等等被援引決定個人是「優質客戶」或「高風險客戶」,而後者跟金融體系打交道得到的是掠奪式貸款而非如前者的正常貸款,這樣的金融不平等可以接受嗎?

若當金融不平等超出了臨界點,會導致怎樣的社會後果?


題外話,突然想到一個「二度傷害」,加害被害者的文化。社會喜歡譴責受害者,例如大眾常常責怪女性穿太暴露,引誘犯罪,被強暴,然而事實上強暴犯的加害對象是隨機的,沒有一定的穿著條件。卡債暴發後,大眾也常常譴責卡債族是過度、盲目、炫耀式的消費,也常說失業絕對是個人問題、個人的失敗,把失意的人都當做活該受騙被淘汰出局的笨蛋,即使每個人都有著一樣的人性弱點。


延伸閱讀
《塑膠鴉片》書評---台灣卡債風暴的分析
「塑膠鴉片」讀後
竟然只能靠鴉片存活:我讀《塑膠鴉片》
從一張卡看銀行—《塑膠鴉片》書評
狂人日記真實版──《塑膠鴉片》讀後…
雙卡風暴再現的預言書:《塑膠鴉片》
借了不該借的錢

3 則留言:

  1. 哈哈...
    真面熟!
    我好像是那個朋友ㄛ!

    回覆刪除
  2. 是啊...

    有空常來坐喔! :)

    回覆刪除
  3. 這個好

    很巧的是,我手袋裡剛好有一張

    不過林北不敢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