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08

青春嘛

前陣子朋友的部落格發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在講圖書館閱覽室(自修室)內打情罵俏、嬉戲的國中生情侶。

Shine:
“醉翁之意不在酒,館友之意不在書啊。

說不定他們在圖書館happy完之後回家就會用功了;說不定他們書已經唸了n遍但還是不知道讀它的意義,所幸乾脆跟男女朋友探求生命的意義...

不過在圖書館吵是滿白目的就是了...”



然後在回應裡面,不知為啥就把外面親親我我、抱來抱去的情侶也扯進來了。

友:
看來
我們都是保守的人
對於這些人
真的是......無言阿
祝他們 "一路好走"<==懂意思嗎?哈哈


##CONTINUE##
Shine:
“如果按照法國人的邏輯,情人愛怎樣卿卿我我是他們的自由,在公共空間建構一個私人的親密空間也是他們的自由。他們反而覺得別人一直窺探他們的親密空間侵犯到他們的隱私。

愛怎麼看待他們也是我們的自由,不過台灣人被「閃」的容忍度與接受度不太高就是了。

如果人能完全不在乎他人眼光,只用自己內心的道德法庭批判自己的行為,應該會過得滿快樂的...

「人 總是不到挫折失敗,才知道要好好努力」

對啊,但這也沒什麼不好。人類要成長是需要探索的,青春期本來就是開始尋求自我認同的階段,一直持續到青年成年也是。

依遁社會價值、約定俗成、長輩同儕的諄諄教誨是很好,畢竟那是一條最最保險也保守的路。
但抱持懷疑與科學的精神,對自己誠實,親身去嘗試與體驗各種不同的可能,也沒什麼不好。

只是我們的社會不太能夠支持年輕人去探索就是了。社會福利還沒進步到像歐洲一樣,可以讓年輕人花好幾年的時間去探索世界,嘗試最不保險也最具挑戰性的路。有些歐洲的企業甚至會出錢讓員工去世界各地探索一年呢...”


友:
不過 講實話
這裡是台灣
也許國外不覺得怎樣
但是 畢竟是一個安靜的公共場合
應該還是要尊重裡面的人

被"閃"是什麼意思??

也是阿 這是所謂的
只要我喜歡 沒有什麼大不暸嗎?


你說的挫折
是比較正面的
這的確很好
能讓我們成長
去探索很多的事物

不過 我說得挫折
就是跟我一樣不好的例子
像我
就是國中沒有好好的用功
所以只能讀到耕莘
我只是覺得
要玩當然ok
但是 不要搞到最後
讓自己後悔
雖說現在的學校不代表一切
不過 還是不要讓自己有機會後悔比較好^^"


Shine:
“呃…當然,人在行使自由的時候不能妨礙他人自由。在圖書館吵鬧就妨礙到他人了,應該有所節制。我的意思是,那些在樓梯間或長倚上,不顧他人眼光,摟摟抱抱的情侶,也是值得尊重的。

有些人覺得情人間的親密動作很刺眼,以「閃光」戲稱情人,以「閃」戲稱親密行為。

「不見棺材不掉淚」是人的本性。「浪子回頭金不換」值得鼓勵。(好偉大啊)

恭喜妳學到了第一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聽起來好嚴重啊)”

友:
恩....你覺得值得尊重?
為什麼這麼覺得?
我只覺得他們很不要臉...
我也很討厭情侶在捷運上摟摟抱抱
活像圖書館是你家.捷運站是你家
感覺很沒水準

那不是"去死團"在用的詞?
我對他們這種行為只是鄙視
說我保守馬 在某些層面算是
我就連看到有人穿校服牽手也討厭 尤其是國中生

人總是這樣
這是通病阿
看看現在每天在玩的人
每到考高中 大學才在想怎麼辦
不能怎樣 自己造成的

哈 好像是喔!


Shine:
“我覺得他們也是值得尊重,在閱覽室內吵鬧妨礙他人閱讀權利的除外。在捷運或樓梯間放閃光的,他們也沒做錯什麼事,也是正正當當、堂堂正正地在追求自己的快樂。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只是要自己考慮清楚後果(在公共場合放閃光可能被人覺得沒水準、離婚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等等)。

另一個原因是,那些所謂「愛玩」的國高中生,他們這樣活在當下也沒什麼不好。要考慮未來,對自己當下的行動做出明智的決定,需要有充足的資訊,但我們的社會、學校跟大部分的家庭都沒辦法提供學生充足的資訊。時代變遷太快是一個原因,另一為台灣人喜歡以自己的經驗來指引別人。青春期的學生通常都是被告知要好好唸書,將來當白領,志願要唸醫科、電資、法律,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對醫生、工程師、律師的專業他們有沒有興趣,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受那樣的生活,不知道教科書上的內容除了考試升學以外還能帶給自己什麼,不知道未來的世界長怎樣,不知道自己現在跟未來的關聯。學校、社會、家庭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夠告訴他們這些,就算能夠告訴他們一部分,也不能把握他們都能通盤了解、體會。我們現在吃過的鹽多了,體會到英文乃吸收知識與成為國際村一員之必要,知道數理學科乃邏輯思考之必要,知道國文為文化傳承、表情達意,甚至是提出道德批判之必要。但是這樣東西是需要人自己去體會的。要人放棄自己當下想要的一切,遵循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誨,把那些價值當做自己人生唯一的燈塔,無異緣木求魚。教育,充其量不過是經過整理,指引人的方式「之一」。所以當有人以自己的方式,不管是逃避還是積極體驗,我覺得,都沒有錯。
(這一段整個很八股啊...囧)

我反而覺得,把自己完全交給書本、考試跟分數,才是逃避成長,逃避人生。但這也值得尊重。因為,當有一天這樣的人突然接收到外界的衝擊,或許會爆發出更大的激流。”


友:
也許是吧!
但是 我還是不喜歡
當然那是個人自由啦
不過 我只覺得那樣有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抱就算 還要接吻
真的是快受不暸

玩 每個人都愛玩
連我都不例外
但是 玩的同時
得先把自己的本分先做好
有的人玩到功課沒寫
書還沒看
甚至每天不知去哪廝混
那我真的覺得很誇張

大人馬 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教科書的確很死 會了 不代表什麼
我聽我老師說
大學的護理系學生
學理各各強
技術各各弱
所以書學會 如何運用在生活裡倒是比較重要

這點 我個人認為
小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何必逼他
我活到18歲
並不覺得學業一定代表一切
但 學業依然重要
可我覺品性.禮貌更重要



然後,之後的回應還有...
一群不上進的XX



話說我國三也是跟我前男友上圖書館鬧的

現在單身真的是報應

XDD



突然發現,在那個討論串裡面希望那些制服情侶國中生能夠更長進的,都是些青春玩得挺嗨的人。聲援那些小毛頭少男少女的,卻是一個在青春這張卷的姓名欄填上死阿宅,然後交白卷的準大學畢業生...XD


離上次畢業兩年了,現在又要畢業了,希望兩年後還能再準時畢業...

5/28/2008

性別刻板印象實驗

這學期修了一門滿有趣的心理學通識課,這門課有要求修課的學生去做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子實驗是語言分類測試:有四組詞彙,即女性詞彙(如姊姊、妹妹、女同學、學妹、表姊、表妹等)、男性詞彙(如哥哥、弟弟、男同學、學長、表哥、表弟等)、數理詞彙(如質數、乘法、機率、統計、微積分、平方根等)、語文詞彙(如國文、歷史、詩詞、散文、小說等)。然後印象中又有三個階段,每個回合大概會重覆十多次吧。第一階段是如果螢幕上出現女性詞彙或數理詞彙就按Q,若為男性詞彙或語文詞彙就按P,在不出錯的情形下盡快作答。第二階段是女性或數理按P,男性或語文按Q。第三階段是女性或語文按Q,男性或數理按P。這個實驗想了解第三階段,即較符合性別刻本印象的組合,受測者是不是會比另外兩階段的組合有更快的反應速度跟更高的正確率。

這個實驗的第二子實驗是心算測驗:X≡Y (Mod Z),若X-Y可以被Z整除則按P,否則按Q。例如14≡2(Mod 3)要按P,71≡6(Mod 8)要按Q。在不出錯的情況下盡快作答。這個實驗想了解受測者性別刻板印象與自身表現的關係。

然後...這個實驗要求交一篇心得...
##CONTINUE##

這個實驗主要是在測試性別刻板印象在語言及數學測驗中對受測者自身的影響。我想,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有性別刻板印象,但不是對不同性別「天生」的能力有刻板印象,而是對身邊接觸過的人,「比例上」的表現有刻板印象。在第一階段語言分類測試的時候,感受到將女性詞彙與數理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並將男性詞彙與語文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時,在看到詞彙到反應、作答的時間比將女性詞彙與語文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並將男性詞彙與數理詞彙放在同一個群組時還長,但後來做到後者時,即使在作答時有比較輕鬆一點,也常常按錯,或許是受到前些回測驗干擾的緣故。

誠如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到的,刻板印象、偏見是一把雙面刃,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恐懼來自於偏見,偏見來自於不了解。電影《衝擊效應》裡面,有位白人警察讓一位黑人搭他便車,那位黑人上車後,看到擋風坡璃下有一尊神像,他便笑笑,做勢要從自己的口袋掏出某件物品。然後當那位開車的白人警察用最糟糕的思維,去揣測那位黑人行為動機的時候,做出了最不可挽回的反射行動。白人警察覺得那位黑人的思想及接下來的行動對自己有害,所以白人警察先出手傷害了那位黑人,奪取了他的性命,失去了解原來他們有同樣的信仰的機會。義大利法西斯與德國納粹的殷鑑,直至近日的蘇丹達佛、西藏、三鶯部落、溪州部落議題,一再提示人們,當人們否定別人同樣具有善念、他人生存的權利、文化保存的權利與價值,或許也泯滅了自己人性那善的一小部分,也否定了自己身為人與自身文化的價值。

當人們以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數理能力的偏見,以及科學、科技界所存在的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使得許多女性不願投入科學、科技界,科學、科技被男性主宰,致使許多優秀的女性科學、科技人才無法投入市場盡其所長,限制了許多科學發展、科技應用與創新的可能,以及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極端的例子如某些中東國家,對女性的打壓與限制,使構成全國人口一半的女性無法投入勞動市場,嚴重打擊一國經濟競爭力。對女性政治能力的偏見,造成女性參政比例偏低,限制了社會與國家更多元發展的可能。同樣的,或許比較少人提的,許多理工科男性對文科、女性有數理能力上的偏見,且對自己有語文能力偏見。我自己念理工科系,也在外商科技公司及本土公司有實習、打工的經驗,從這些經驗中感覺到,當人們對理工科男性或理工科男性對自己有語文能力、非專業知識上的偏見,也造成許多只專精自己所學,對世界、其他領域不聞不問,語文能力低落,尤其是外語能力,連自傳都寫不出來的男性科技人才。這在男性主宰科技界的社會,限制了科技產業研發、創新、國際化的可能,這些男性科技人才也限制了自己成為創新的國際人才的可能,在全球化步調越來越快的時代,連帶也影響了科技業所能產生的外需市場,縮減了可流入內需市場的資金。所以,或許可以說,性別刻板印象不只對個人「感覺上」有不好的影響,甚至對國家社會在經濟上也有深遠的影響。


PS.不曉得有沒有人對性別歧視或兩性比例懸殊的產業與兩性比例接近的產業的表現做過分析?或是同樣產業,但針對不同國家或不同公司的兩性比例與產值、EPS (Earning Per Share)間的關係做過分析?

(結果我就在美好的禮拜天晚上熬夜加早起,趕了三份加起來超過五千字的報告...要命,我真是不該把報告拖到那麼晚才開始寫...)

5/25/2008

塑膠鴉片

塑膠鴉片的圖像

塑膠鴉片


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

作者︰夏傳位

我問朋友「你知道卡債族的平均年齡是幾歲嗎?」
「十幾二十歲吧。」
「三十七歲!」

而且由於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女性被期待要幫助家計、照顧家庭、幫助維持外出工作者(丈夫、兒子)的信用等等,為了家庭/家族犧牲小我,女性佔了卡債族的六成。

57%的人表示自己欠債是因失業,而目前台灣的失業率為3.8%。16%因離婚,13.5%因創業失敗,63%的失業求債者表示其因「公司結束營業」、「縮編或改組」而失業。

卡債群不是一堆如銀行、主流媒體所稱,過度消費、欠錢不還的年輕人。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如果契約不平等,甚至有詐欺之嫌的「掠奪式貸款」呢?

掠奪式貸款的定義:(符合其中任何一項或以上)
一、不考慮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二、高出市場競爭甚多的利息與費用;
三、涉及非法的欺騙手段;
四、貸款資訊不透明,誤導借款者做出錯誤判斷;
五、要求借款者放棄未來的法律救濟權利;
六、使用暴力或恐嚇的催收手段。


如果當金融界打著「金融近用權」「信貸民主化」、「民主、對大眾有利的貸款」的招牌,進行M型策略,以人們的外在特徵(所得、性別、年齡、地域或族群)等等被援引決定個人是「優質客戶」或「高風險客戶」,而後者跟金融體系打交道得到的是掠奪式貸款而非如前者的正常貸款,這樣的金融不平等可以接受嗎?

若當金融不平等超出了臨界點,會導致怎樣的社會後果?


題外話,突然想到一個「二度傷害」,加害被害者的文化。社會喜歡譴責受害者,例如大眾常常責怪女性穿太暴露,引誘犯罪,被強暴,然而事實上強暴犯的加害對象是隨機的,沒有一定的穿著條件。卡債暴發後,大眾也常常譴責卡債族是過度、盲目、炫耀式的消費,也常說失業絕對是個人問題、個人的失敗,把失意的人都當做活該受騙被淘汰出局的笨蛋,即使每個人都有著一樣的人性弱點。


延伸閱讀
《塑膠鴉片》書評---台灣卡債風暴的分析
「塑膠鴉片」讀後
竟然只能靠鴉片存活:我讀《塑膠鴉片》
從一張卡看銀行—《塑膠鴉片》書評
狂人日記真實版──《塑膠鴉片》讀後…
雙卡風暴再現的預言書:《塑膠鴉片》
借了不該借的錢

5/23/2008

Commercial TV is bad for the Brain

Modern people spend a lot of time at watching commercial TV. Watching commercial TV is a large part of their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modern people. As a result, a lot of modern people cannot live without commercial TV. Some people have learned some knowledge from commercial TV, and even have it as the only source of knowledge. However, I think commercial TV is bad for the brain if people rely heavily on it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of all, relying heavily on commercial TV makes people tend to learn things too superficially. A lot of peopl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from watching commercial TV, especially knowledgeable TV channels, which make knowledge easier to understand for most people. But those channels may sacrifice depth of content in their programs. If people rely heavily on them for learning, they may have less chance to learn a subject deeply. People need other sources such as books and journals to learn further about a subject, which is most likely not provided by commercial TV.

Second, relying heavily on commercial TV makes people tend to learn things slowly. Commercial TV has good visual and aural effects to interest people, and to make things more understandable. Nonetheless, commercial TV programs are not self-paced, thus they do not perfectly match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everyone. People who already have som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a certain subject would most likely think the pace of those programs too slow. Though those programs can be recorded and repeated, they are still inefficient, requiring a lot of time to reach the useful places. Therefore, if people rely on commercial TV for news and knowledge, it is too inefficient, and makes the brain ashamed since the brain can do much better than just waiting to be fed by a rectangular screen.

Third, spending too much time watching commercial TV for entertainment makes the brain degenerate. The brain needs stimulation, something hard and complex, to train it and to bring its talent into full play. The entertainments provided by commercial TV probably make people happy, but definitely make the brain sorry. If people spend too much time enjoying the silly fun of commercial TV, they will possibly become more and more stupid.

In brief, though commercial TV provides knowledge and entertainment, relying heavily on it may make people tend to learn things superficially, dramatically slow down the speed of learning, and make people become stupid little by little. Therefore, commercial TV is bad for the brain if people heavily rely on it.

Lies for a Better Life

When we were little, our parents always told us not to lie. But everyone lies. People hate lies and are eager to reveal the truth. However, lies are not always bad, they are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lives.

The first benefit of lies would be that they can improve friendship and make people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confident. For example, when our friends are sad because they failed in an exam, we may tell them that it is okay or they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even though we cannot accept those things happening to us at all and we avoid failing in any exam by working all night. When we lose a contest with our friend for the love of a girl or a boy, we may loudly bless them and secretly doubt what the hell the girl or the boy was thinking. Lies are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relationships.

The second benefit of lies would be that they can help people avoid conflicts. When we are driving and are bumped by someone’s car, though we really want to put our fists on the troublemaker’s nose, we may still stay calm and tell the troublemaker that it is fine and let’s just exchange the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we may only speak good of politicians or political parties when our friends support them, though we think how stupid, foolish, idiotic, blind, naïve, senseless, inane, unreasonable, and crazy they are. Lies can help people avoid troubles or more serious troubles and make the world more peaceful.

The third benefit of lies would be that they can help people get a promotion or a chance. People who are too frank and always honest may have no chance to get a promotion while brownnosers who always apple-polish their superiors and peers may have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critical persons and can more easily to get a promotion. Moreover, if our advisers are not willing to accept suggestions, though we know their directions are ridiculous, we may still follow their directions and give them the expected failed experimental result after three tough days-and-nights working. Lies are required for a better career.

To sum up, lies are not always bad. Lies are necessary for relationships, peace, and careers – though other people probably think they are bad, especially when those lies are not good for them.

5/20/2008

我家怎麼都沒這麼美


20080517 鐵馬影展樂生場

拆拆拆,拆什麼拆!


來聽歌

2008鐵馬樂生場-1
If I have a hammer/清理垃圾

##CONTINUE##
2008鐵馬樂生場-2
Solo Le Pido A Dios/清理垃圾


2008鐵馬樂生場-3
Gracias A La Vida/琬玲 清理垃圾


2008鐵馬樂生場-4
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清理垃圾


2008鐵馬樂生場-5
Bayan Ko/菲律賓


2008鐵馬樂生場-6
L'Internationale(國際歌) /大合唱



熊熊發現我看起來好不 High 啊...

權威崇拜

聽說很多人很崇拜權威,不太會去質疑權威與主流,懷疑東懷疑西的人反而容易被當成「白目」。

那麼,我還挺白目的。(迷之聲:豈只「挺」,是「非常」)

記得有一門課,教授的投影片上用了一個單字,一個可以通過 Microsoft Office 拼寫檢查的單字。但是,課本(聖經本,大部分的大專院校跟研究所考試都是用這本)實際上是「造」出另一個字,一個辭典裡找不到的字,字根上一樣,但跟投影片上的那個字不一樣,而且作者還在該字首次出現的那頁的下方特別註釋了這個字。於是,我就跑去跟教授提這點,說作者好像是故意這樣造字,選那個字的。教授好像還滿開心的,因為少有人傻傻地仔細讀那本磚頭書...
##CONTINUE##
同一門課,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有一張投影片在以機率分析程式的複雜度(這樣大家大概就猜到是什麼課了)。這本課不太會對大學部的強調機率的部分,那張投影片也沒有特別被強調,但是,我卻卡在一個式子,左看右看都看不出它的物理意義,更看不出它是怎麼推導成下一個式子。換頁後,我發揮阿宅喜歡追根究底的精神,動筆把它展開,花了一些時間自顧在那邊瞎忙,還是推導不出應該要得到的結果,除非把式子改掉。索性投筆從戎 重回目前屏幕上的進度。下課跑去問教授,問他那個式子是不是列錯,這兩個 Summation 應該要分開來。他一眼就看出癥結,還提出另一個更簡潔的方法修正那個式子,然後展開就可以了。

上課後,教授公開那頁的錯誤並修正它,還開玩笑說這個投影片已經用四年了,都沒人發現,可見前幾屆學長上課都沒在注意聽。(比較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因為知道那邊不會考,所以沒太在意那一頁吧)

那位教授是我的專題指導教授,上次導生聚餐時還有問我要去哪唸研究所,說他覺得我理論不錯,還滿適合做學術(真的?)。嗯,他已經知道我要去他校唸了,也知道我要去別的實驗室當芻狗 研究生了,所以可以排除他想凹我唸博班的動機,推論他應該是真心這麼覺得或是想鼓勵我,給我有兩年後順利畢業的信心,哈。


記得有一次,有一門課的考古題是在問A型的系統是否亦可同時為B型的系統。班上有些同學拿這題去問另一位教授,他們覺得答案為是,因為該教授說實務上A型跟B型系統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系統。我也知道實務上很多統可以同是符合A的定義也可以同時符合B的定義啊,但是我覺得那題在問的是,根據定義,推論那兩種系統間的集合與子集合關係,所以我覺得答案為否,然後還討論了老半天。不過這題沒有再考出來…


還有一次,有位同學忘記是拿講義還是課本來跟我討論,一門我沒有修的課。看了半天,我覺得那個教材寫錯了,就提出我的想法跟覺得它錯誤的地方。結果另有一名同學說,這麼厲害,你來當教授好了(嗆聲還是開玩笑?)。課本出錯所在多有,課本跟程式一樣,都是人寫成的,當然會出錯。教材或教授有出錯的時候,有那麼難以接受嗎?



有位朋友說,他認為樂生的訴求跟一些非官方的相關文件沒有參考價值,他不看「單方」面的說法。似乎很合理,但我很好奇,什麼叫「單方」?世界上只有兩方(官方跟反方)嗎?每件事都只有兩個對立面嗎?科學不是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嗎?把某種發現或論述貼上標籤,以拒絕去求證是什麼科學?

他覺得這樣不公平,因為誰知道政府有啥考量,他想要知道官方有什麼回應。嗯,很有趣,如果今天強暴案的被害人對加害人提出控訴,但加害人三緘其口不做出任何回應,或沒有做出正面、有意義的回應,那被害人是在無理取鬧嗎?(並不是在把政府汙名化為強暴犯,而是把強暴犯汙名化為政府

他說像蘇花高的政府考量已經很清楚了,就是要花蓮進步,但我們並不希望。@@!什麼時候反蘇花高是為了反對花蓮進步了?哪裡來的資訊是這樣聲稱的?

該朋友的想法某種程度應該可以代表一批人的想法吧。崇拜主流媒體或官方提供資訊或主流意見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不對。只是很好奇,這種想法的背後,是對自己的智慧沒信心?還是對自己的智慧太過自信?


突然發現,我還真是白目、腦殘、不可理喻。

5/19/2008

20080508 台北市捷運局門口



本篇不代表樂生立場,希望不會造成更多對樂生的誤會。


為什麼那些那些分段通車、延伸桃園的方案可行?與為什麼捷運局等權威單位的可信度受到質疑?為什麼官僚機構會受到抨擊?

##CONTINUE##
因為「新莊捷運線分段通車之技術」在2007.5.16立法院公聽會中,捷運局認為確實可行,只要變電站完工,即使新莊機廠尚未完工。

因為存在「全數院民須搬離」、「地質坍塌危機」、 「古蹟審查未完成」三大問題。

因為捷運局老把工程延宕的責任全部推給樂生,即使其它沒有樂生的路線也有延宕,形同對樂生居民汙名化,樹立樂生與新莊居民為敵。

因為捷運局自己也會變更設計,甚至採用(或只是剛好吻合)第三方所建議的變更,但總是在第一時間否認其他單位的建議的可能性。

因為捷運局壟斷了專業霸權,否認其他單位的專業與其他方案財務與技術方面的可行性,而民眾總是相信權威與他們的新聞稿,造成民眾對樂生的忿恨與不諒。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9595514
我們來了,要在這裡唱歌
附件一: 20080511092754003.doc
附件二: 20080511092754004.doc





5/17/2008

情義交換?

今天在某某看到幾則報導,它說台灣對四川震災大手筆的援助,換來的卻是中國官方在WHO上的一貫打壓。它認為,台灣對中國有「情」,中國也應對台灣有「義」。

奇怪的論調。某部分中國憤青也認為中國官方開發、文明化了圖博(有情),所以藏人也應該對中國共產黨俯首稱臣,宣誓孝忠祖國(有義)。這種情義交換的邏輯看起來跟該報有點相似。

幫助人就理所當然要得到期望中的回報?寓言故事《黃鶴報恩》的意涵是這樣嗎?我以為「黃鶴報恩」的意涵是鼓勵人們知恩圖報,而不是利誘人們去幫助他人或他種生物,更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來提倡幫助弱勢。

更何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幫助災民是因為他們是人,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政府的子民。

也難怪,台灣總是想以金錢外交的手段來買到他國的支持,然後遣責人家在聯合國上噤聲或往更大的勢力靠攏。以利益交換為準則在衡量別人是否值得的時候,就不要怪人家也以利益(國泰民安、荷包飽滿)來考量要接受誰的援助。

我以為,道德是用來自律的,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雖然我也做不到)

5/16/2008

成癮現象?

[2008/05/16]


人道與政治

最近很多部落客間有一個很熱門的爭論:人道的適用對象(該不該援助中國)

主張反對對中國進行人道救援的人有許多論點支持自己的主張。諸如「中國打壓台灣,九二一跟SARS期間還曾阻止外援進入台灣」、「中國是台灣唯一敵國」、「中國拒絕國外搜救隊的協助,只要金援跟物資,台灣沒必要拿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比較誇張的且引爆討論串的論點大概是「中國人不是『人』,不適用『人』道所定義的對象」,也有人表示歡迎「任何能使中國人口減少的天災」等等。想看更多,就從下面的連結進去找其他連結。

這樣的言論沒什麼不對,只是我不喜歡 XD。言論自由不就是要誓死捍衛他人說話的權利?否認別人生存的權利也是正當的自由行使?這跟部分想用飛彈把台灣夷為平地的中國憤青有什麼不同?
##CONTINUE##
有人指稱那些打著「人道」招牌的衛道人士,不去關心緬甸風災、台灣吃不起營養午餐的兒童,只對四川進行人道救援,是把中國人的命看得比其他人的命更重要的偽君子。

可是,我看到的是(我可能是錯的),有人先聲稱中國不適用於台灣進行人道救援的對象,才引爆一連串主張人道者的回應。更何況,針對「否定中國為人道救援對象」這類言論,發表自己對人道的定義與關懷,不代表這些人都不關心其他需要人道關懷的角落,只不過這類仇中(人民)言論深深傷到支持人道精神的人,所以才促使他/她們寫下那麼多篇文章。把「支持對中國進行人道救援」跟「不關心其他需要人道關懷的角落」劃上等號,超出我的邏輯所能理解的範圍。(不好意思,我的邏輯可能有點問題)

當然,不能否認台商跟扁政府對中國慷慨解囊沒有任何政治考量。他/她們(與我們?)還想跟中國作生意,即使明知那筆錢很可能也是進入中國政府高官的私囊,但這時候不做點事給中國(人)看,不遠的將來,生意大概做不下去,工廠大概也經營不下去了。

不過,人家有心援助(雖然對別的國家有差別待遇),還是值得嘉許,這裡就不放陰謀論來討論金援中國是收買高幹與民心的可能了。希望那些錢跟物資能夠真正落到災民身上。

我想,大部分想幫忙的人,動機都很單純,只是想幫助「人」,與國家無關。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有人說,中國是台灣目前唯一敵國,他/她們不希望自己現在援助的對象若干年後拿著搶抵住自己的頭。有人引某些中國憤青網路上的言論,以及一些大國不需他國或小島援助的言論,來支持不值得協助中國政府幫助四川災民的論點。

這個嘛…。大家都知道,即使受教育、文宣、媒體的洗腦數十年,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抱持一樣的思想。台灣喜歡分藍綠,但不能否認的是,藍綠各自都至少兩種以上有不同的聲音。中國也是一樣,只不過許多人噤聲罷了。濫情一點說吧,至少瓦礫下的災民目前手上沒拿著槍桿子對準我,所以我覺得他/她們值得救也必需救。


為台灣是拿熱臉去貼中國的冷屁股感到不值?

只會為不能在黃金七十二小時及時進入災區感到無奈,不會感到不值。倒是為災民要被那些不是他/她們自己民選出來的政府,代表自己發言,決定誰可以伸出援手,感到不值。


偏見是一把雙面刃

有一個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把受試者(男性)分為兩群,一群看金髮美女的照片,一群看其他色種美女的照片,然後給他們進行同樣的智力測驗。結果發現,看髮美女照片受試群的分數較低。推測是因為認為金髮美女無腦的偏見,在看照片時被喚起,影響到他們受試的表現。

電影《衝擊效應》裡面,有位白人警察讓一位黑人搭他便車,那位黑人上車後,看到擋風坡璃下有一尊神像,他便笑笑,做勢要從自己的口袋掏出某件物品。然後當那位開車的白人警察用最糟糕的思維,去揣測那位黑人行為動機的時候,做出了最不可挽回的反射行動。白人警察覺得那位黑人的思想及接下來的行動對自己有害,所以白人警察先出手傷害了那位黑人,奪取了他的性命,失去了解原來他們有同樣的信仰的機會。

當我們否認別人為人道救援的對象時,是否也泯滅了自己的人性?(精確一點說,人性本惡,我指的是「泯滅人性中那善的一小部分」)


PS. 有發揮人道具體行動的人都值得鼓勵。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