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2008

教宗的洗手間



教宗的洗手間


諷刺又寫實的謬劇。烏拉圭邊界小村莊,聽聞教宗即將來訪,預計有上萬群眾將隨著教宗來到這個小村莊,村民們無不卯盡全力拚金濟。

為了迎接教宗與群眾所帶來的商機,村民們日以繼夜勤奮工作,灌香腸、做燒餅、蓋廁所,傾家貸款買食材、買磚瓦,冒險跨越邊境走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境外搬運稀有的馬桶,為的就是在教宗來訪的那天大賺一筆,貼補家用、改善生活、供小孩子上學。

這跟台灣近日為了迎接團團跟圓圓,業者趕著推出應景商品,期待熊貓的到來能掀起一股潮流與商機,是不是很像呢?

跟台灣近來為了迎接大陸觀光客,為了迎接消費券,業著無不竭盡所能,準備迎接人潮,振興台灣經濟,是不是也很像呢?

貝托的小女兒希薇亞,夢想成為一位記者,然而,在那個貧困的社會她的性別角色被期待為,應該像其他的「乖女孩」一樣,上裁縫學校。

而這部片中,不乖的女孩(希薇亞)與女人(卡曼,希薇亞的母親,貝托之妻),卻比投機、汲汲、夢想投資泡沫的男人們來的深謀遠慮。卡曼為了希薇亞的將來,節制的控制支出,不願意將希薇亞的未來給花掉,花在風險與可疑的泡沬上。

她無意間發現貝托維持家計、打造廁所的資金,是來自於「走私」貨物。這讓貝托,她的父親,在她心中的形象更差。而貝托也在最後東窗事發後,受到卡曼與希薇亞痛心地輕蔑與不解的對待下,失魂落魄地如行屍走肉般焦慮。焦慮到急需資金的他連該收的款都沒去取。


在三百名媒體記者的陪同下,教宗來了,伴隨著總計四百名的人群(包括三百名記者)來了。在短短的演說結束後,全部都離開了,只留下錯愕、失望的材民。


團團、圓圓的到來,商機、和平與希望有伴隨而來嗎?還是,伴隨而來的是對動物/權的傷害?與依然佈署著的一千多枚飛彈的疑懼?


教宗與這四百多的人潮,並沒有為村莊帶來想像中的商機,倒是帶來糾紛、失和、猜忌與泡沫(樂觀的人類總是對泡沫充滿希望的呀)。

希望後、失望後、絕望後、憤怒後、無奈落魄後,村民們又重拾純樸、樂觀的生活,彷彿這場鬧劇不曾上演。

希薇亞與卡曼在電視轉播中,看到貝托奮力為一家生計扛著馬桶直往家裡奔,看到貝托屢屢被拒依然在街上拜託人們來上他打造的廁所。這個令人惋惜的落寞,這場鬧劇的真象,卻成了重新凝聚貝托、卡曼、希薇亞一家人的契機。

這樣的沈重,總是容易令人想起自己的家人。家人辛勞工作的背影,撼動人心的汗水,總是在子女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疼惜與感動。


尾聲,貝托在他所蓋的廁所中,靈機一動的喜悅與樂觀,似乎也意味著,另一場鬧劇,另一場謬劇,即將上演。

或許,即將上演的是喜劇也不一定。


那麼,現實中的我們,搶搭科技新貴列車而進入了電資學院的我們,搶著響應「兩兆三星」而將系名冠上生技、光電、半導體的我們,搶著投資泡沫而住進綠色套房的我們,搶著脫貧與文憑而一路升學的我們,期待「三挺」口號落實、期待擴大內需(綁椿?)救失業而向未來挪用數OO億的我們,是不是也不過是一齣齣的謬劇?

謬劇,不過就只是一個不得不然的現實?

隨手記

Dozens of people in Iran have thrown shoes at catoon pictures of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ime to Reboot America

and immigration policies that have our colleges educating the world’s best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d then, when these foreigners graduate, instead of stapling green cards to their diplomas, we order them to go home and start companies to compete against ours.
台灣怎麼看這一段呢?

勞動條件、企業、政府

先來看勞動條件、企業、政府、本外(東南亞及大陸)的對立優惠了誰?

為什麼台灣依舊把新移民擋在台灣公民的身份之外?為什麼繼續把新移民排除在合法、受勞動契約保障的工作者外?(當然也有更多擁有國藉的台灣工作者也沒在法律的保障下,或者在惡法跟資方的雙重剝削下)

為什麼台灣工作者跟移駐工作者的勞動條件這麼差?為什麼本勞、外勞對立的煽動總是能有一定的成效?

講白一點,問題不就出在政府失職、退位嗎?放任許多不思長進、不求進步的企業靠租稅優惠佔便宜,靠政府紓困解套,靠詐騙移駐勞工苟活(當然不是說所有引用移工的企業都這樣)。

當nVidia可以每年投資十億美金搞研發,當韓國可以搞科技屋,為什麼我們還有只能靠精簡人力、以無薪假讓員工來上無薪班、以「換血」來聘請別人培訓好的人才、靠政府救助代替研發與提昇競爭力的企業存在於百大排行榜?


陸生、新移民

再來看到陸生、新移民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這麼擔心陸生來台會破壞台灣就業市場?為什麼我們這麼擔心我們的文化會在新移民、陸生的影響下被破壞?

首先,針對陸生與就業市場部分。我們會怕陸生來台破壞就業市場的行情,我們怕的其實是大陸人或中國人會以較低價碼搶工作,那麼這應是資本工資及簽證發放條件的問題。

我們怕的其實是他們的到來不是「填補」人才的不足,而是「取代」,那麼這應是台灣對人才的需求有限,有國際競爭力又對人才有大胃納的企業不夠多。

島內競爭已經夠激烈了,再來更多人才進來逐鹿,只會造成更多(中國、台灣)人在台灣找不到工作,如果簽證的發放是限定為高階白領工作者且薪水必需達X萬又政府會嚴察、企業會誠實申報的話。

我們其實是對景氣、政策、制度、企業文化、國家競爭力、經濟體制的信心不足,抵制以求自保與安心。


其次,新移民、陸生與台灣文化的部分。我們怕台灣的文化會在開放之下被破壞,我們怕的其實是台灣的文化會在多元的衝擊與交互作用下被稀釋。

這樣的擔憂是沒有意義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有與其他文化接觸,世界地球村的一員,它的文化與其它地區、國家的文化,尤其是它所接觸的對象,是完全隔離,互不相干的。(見《東方主義》、《製造敵人的文化》)

多元文化是開放與互動過程的歷史進程,獨尊我們的文化與世界觀,不過是自大的夜郎對他者的蔑視、恐懼與抵抗。

That’s why we don’t just need a bailout. We need a reboot. We need a build out. We need a buildup. We need a national makeover.
為什麼我們會只把希望寄託在期待消費券、擴大內需方案、新十大「建設」刺激經濟?

台灣不也是有許多嚴重的、根本性的問題也需要一個reboot,一個build,一個buildup,一個makeover?

我們欠缺的,例如知識管理與傳承,嚴謹有效率的開發流程。又如把勞工當人看,當人才培養,而不只是當作機油(或血)隨便抽換的伯樂。當然,不否認我們也缺乏足夠的人才,身為學生的我也有自知之明。


we must make certain that every bailout dollar, which we’re borrowing from our kids’ future, is spent wisely.

12/27/2008

收支

暫時先把右邊欄中的野草莓貼紙拿掉了...

雜記

我很少聊MSN的,上線也是掛忙碌,上線的目的是等人家找我去Meeting,或者實驗室有什麼重要的事不能等Mail來交代。

當然,有的時候也會遇到有朋友密我,然後我也無心在手頭上進行的東西的時候,也會小聊一下。的確,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樣的機率很低。

這裡就來記錄一下我個人覺得還滿有趣的對話。


關於女生的穿著...

Shine: 女人有權利展現她的(性)魅力,她愛怎麼穿都可以。但是男生沒有權利/權力硬上,這違反個人意志...

友: 這樣叫展現魅力@@
友: 天哪
友: 那以後你老婆脫也沒關係唷
友: 這樣不好吧= ="
友: 我連看我朋友的身體都很害羞耶

Shine: 如果是我情人,那我可能會希望她能考慮我的感受
Shine: 但我沒有權力干涉她展現自己的身體

友: 那她穿的很露走在街上咧

Shine: 她可以呀...
Shine: 如果我受不了別的男人一直注視她,那是我的問題
Shine: 很可能是我把她的身體視為自己的性資產,所以不爽別人的窺視...

友: 你~~~
(以下略)
(PS. 澄清一下,我沒有說會Care伴侶穿著的男人都是把她們視為自己的性資產。或許,佔有是愛情/情慾的本質?《海角七號》裡的水蛙大概不會同意。)



可能是到了台灣今年第四(還是第五)個情人節,聊到...
關於單身這件事...

友: 你以後  會不會孤苦一生= =
Shine: 可能會孤「獨」一生,但苦不苦,不知道
Shine: 至少我目前不會覺得苦
(以下略)

12/22/2008

國旗事件燒到台南,燒到校園了嗎?

成大撤國旗事件

焦點整理:
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7911253.html

隨然我之前在那個廳聽演講的時候也沒注意過有國旗的存在啦...XD


上禮拜去聽「資本主義下的中國」的成思沙龍的時候,也有大陸的學生在場,不覺得他們會因為這裡有跟他們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認同與文化,而感到不被尊重。

我想,願意來到台灣的大陸學生,不會那麼大中國主義或中國獨尊吧。如果他們不是想開闊視野,不是想接觸更多不同的人與文化,那來台灣幹麻,來成大幹麻,天津大學的資源與師資又不見得比成大差。

學生會撤國旗,是尊重大陸學生?還是打重心理他們就是沒有接受不同價值、不同認同的氣度?若是後者,這樣算的上是尊重嗎?還是以小人之心度陸生之腹?

如果說這是天津學生要求的,那我想,即使在會場撤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即使從台灣的人頭民主、藍綠亂鬥中,得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滿足與肯定。那麼,他們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大概永遠都不會感到所謂尊重與滿意。

怎麼說?

因為每個非一元思想的國家人民,都會有人、有聲音檢討自己的政府,甚至期望強國,如歐美日列強與崛起的中國,負起大國的責任。1

總之,這個事件我只有兩個疑惑,一是成大學生會是否只是以自己一元價值,自己為是的揣模天津學生之意?二是若天津學生離開了大陸,到了一個不同的經濟體,不同的政治體,甚至是不同的文化體2,只是想在這裡看到跟他們生長的地方一樣的認同、文化與價值,那此行的意義在哪?

我主觀的認為,第一點的可能性較大。〈我對來台的陸生可是有很高的期待的〉

不過我也必須承認,我不認識天津大學的學生,也不認識成大學生會,也沒有繳學生會費這種東西。一切只是我個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嗯。

純粹只是剛剛回到宿舍,讀到報紙,又讀到幾篇文章,隨便murmur...

補幾個連結...平衡一下...

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會
學生代表提問
-天津交流國旗事件part1

學生代表提問
-天津交流國旗事件part2、天津論壇


看來我誤會大了,原來是學術與學生交流上習慣不展示國旗以避免國族與主權爭議。

不過,人類也真是有夠悲哀的。

為了讓思想能夠交流,必須避談某些思想,如主權、認同。為了讓人權(蔣孝嚴事件)與媒體自由(張銘清事件)能夠達到「學術」上的「思辯」,必須避談「政治」上的、「執行面」的敏感議題。否則?不歡而散?

不曉得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以色列、黎巴嫩,是不是也一樣,也要為了能夠完成「學術」上的「思辯」、「經貿」上的「貨幣流動」,而放棄政治上的對話,避談主體的認同與感受?


1雖然大國都只是根據自己地緣政治考量略施恩惠或下新自由資本主義藥方〈是毒藥還是只是副作用比較大?〉,不過這樣的期望與理想主義還是合情合理的,即使可能不切實際...

2雖然有人說同文同種?但沒什麼人會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的文化是一模一樣的吧?

12/20/2008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的圖像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作者︰夏曉鵑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有位朋友看到,他說:「你在看這些書喔。裡面八成都把那些外籍新娘講得很可憐。可是我們台灣的男人也很可憐,像前幾天又有一個關於外籍新娘的新聞,你有看到嗎?」

「沒有,大概又是很負面的新聞吧?」

「對啊,那個是前幾天屏東的新聞,外籍新娘不給(免費性服務),每次她老公想要就會跟他收錢,有一次她老公沒給錢想要硬上,她就拿……」

事實上,《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不是由很多悲慘故事所譜成的書,裡面沒有那些媒體與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外籍新娘」,裡面有的,是一群在台灣落地生根,為了生活與家人遠渡重洋,想要好好融入台灣的「新移民女性」。

然而,出現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中卻只是比較幸運的一群,一群有幸得到她們新家庭的允許或支持,而得以不被深鎖在大門與菜市場,來到社大學習中文、參加運到、自我表述的人們。還有很大一群「新移民女性」,飄洋過海「嫁」來台灣,在制度法規與社會歧視的雙重剝削下,為了歸化成台灣人與取得身份證,忍氣吞聲被物化為提供長期性服務與家事服務的生產工具兼幫傭,禁錮在她們的新家門與菜市場內,連想學習連台灣大學生都搞不懂的歷史與中文(以參加歸化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CONTINUE##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是在社會對大陸籍與東南亞籍「外籍新娘」的民粹式汙名化與國族主義式「優生學」(偽科學)的氛圍下,為「新移民女性」與新台灣後代所做的正名與平衡報導。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引用故事、數據、學術論文與新移民女性的主體寫作,揭露我們莫名的優越感,戳破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的無知,重新論釋、建構與再現我們們從媒體與偏見中所認識的「外籍新娘」與我們自身。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有提到一段關於台灣人對「新移民女性」與「新台灣之子/女」智力發展的迷思。有一段時間,媒體與政府不斷地報導「新台灣之子/女」有發展遲緩的蹟象,並引用樣本數可疑的統計數據,進行啟人疑竇的詮釋,咬定「新台灣之子/女」在智力與學習發展不若純漢種的台灣人,造成「新移民女性」與其子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也造成廣大的台胞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在永和、美濃社大志工的幫助下,以及學校較具多元意識的老師關照下,部分「新移民女性」獲得學習中文的機會,其「新台灣之子/女」也獲得課輔的協助。他們獲得了認識周圍環境的中文讀寫能力,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肯定了自己。

不曉得是不是台灣人都很聰明,以為不論家庭社經背景與教育資源,在學校教育齊頭式平等的大班填鴨下,都應該且能夠取得同樣的成績,都應該表現得同樣「優異」,否則就是笨、蠢、「發展遲緩」?

台灣的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很多時候都會選擇性地放棄部分學生,那些在學校被同儕歧視、師長鄙視的「新台灣之子/女」(不是全部),也是一批被社會與教育所選擇性放棄的一群。只不過,「種族」、「偽科學」與「社會資源的最有效利用」云云,給了我們社會與政府的漏洞與無能,一個經不起考驗但可以合理化我們的自以為是的藉口。

12/11/2008

[轉] 12月11日凌晨3時左右,警方驅離台北野草莓

沒身分,自由廣場上的圖博人
從9日開始,一百多名沒有身分證的圖博人,透過在台藏人福利協會串連,開始在自由廣場坐。並在這兩天走遍了,包括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等各政府機關,要求盡快解決他們的身分問題。這群圖博人一直以來,都是靠著有身分證的圖博人接濟;但隨著經濟的不景氣,讓他們連吃飯都有問題,逼不得已才走上街頭。他們甚至做出「自首」的牌子,邀請警察來抓他們,「至少在監獄裡不會餓死」。

凌晨5點,有網友在PTT八卦版貼出消息,說警方派出警備車到自由廣場,開始驅離靜坐學生與聲援圖博人士。經查證野草莓學運官方部落格,證實確有此事。

貼在八卦版的文章內提及,警方大動作驅離時,並無記者在場,故沒有留下媒體記錄。馬政府趁月黑風高之際奇襲野草莓學運靜坐現場,所援引的法令不外乎是早已被社會輿論公評為惡法的集會遊行法。由此舉更可見識其承諾修法的虛情假意。

請關心野草莓學運的您將這個消息散發出去,並密切注意野草莓學運官方部落格的後續聲明,也請在必要時給予支持,謝謝。

[Darkness Dawn] 黎明前的時刻最為黑暗
總是這樣,他們總是在半夜裡將人帶走。台灣的人權水準或許看齊的真正對象不是中國,而是更強大、更穩固,服膺雙重思想、犯罪停止,高揭「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大旗的大洋國。因為當你選擇和平,戰爭就會化為電鋸發生在你的家門;當你盼望自由,奴役就要來到你身上;當你選擇無知,你就將擁有權力及暴力。

自由廣場上你聽不懂的聲音:讓我在這裡活下去(上)
在台灣,難民的問題是很難想像的,因為很少接觸到難民議題:什麼是難民,為什麼變成難民,他們的問題是什麼?而大家雖然看過西藏相關電影,知道藏傳佛教,聽過達賴喇嘛,或者更多是讀過中國歷史與地理,但卻很難瞭解西藏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達賴喇嘛來台灣的問題跟顧你的肚子一樣重要。

難民、部落客、笨總統
這就是中國民國現任總統馬英九的依法行政:「根據憲法,大陸跟台灣是一國兩區」「根據憲法,陳雲林來台前要威脅圖博人不要惹事、示威時要沒收雪山獅子旗、達賴現在不宜訪台」「根據刑法,要取締路霸」「根據集會遊行法....」而這又可以牽扯回來達賴訪台的議題;為甚麼達賴要訪台呢?因為每次達賴訪台,中華民國政府都會特赦這些滯台圖博人,所以達賴是他們的一線生機,然後現在這一線生機已經消失了。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的圖像

我們

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作者︰顧玉玲




歧視、不正常

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正常。
吸引我半夜讀完《我們》的,除了忠實再現的故事外,就是像這句改編自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的名句,一針見血的筆鋒。

歧視的故事,與歧視的(蓄意的?)事故,我們再了解不過了。或許有人會問,我們不是3K黨員,我們不是《衝擊效》應裡開槍的那位白人警察,我們不是殺害葉永誌的兇手,為什麼我們必需正視我們的歧視?

因為我們的歧視,我們蓄意刻劃出來的「正常」與「不正常」對立的兩極,給了他們行兇的理由,等於是為他們犯案的立意,清除差異,背書。
她們這一群標示著「外籍勞工」的人,連在火車站捐血的權利都沒有。

健康檢查,不是確定你的健康,而是恐懼你的帶原;要確認你不髒,正因為打從心底認為你是髒的。
──P.047

真正令她難以忍受的,是不曾預期的歧視。
──P.125

性傾向及特定職業成為拒絕往來戶,事實上是嚴重違反醫學常識,性病的防制重點應該是安全性行為,而不是特定對象,但衛生署這種恐懼同性戀、反制性產業、加重社會污名的作法早已不是第一次,也就不令人意外。十項不准捐血的種類裡,最不可解的則是「監、院、所收容人」與「外籍勞工」。
──P.141

衛生署一直以防疫名,要求外勞來台後每隔六個月就定期接受體險,理由是外籍勞工「進出國界頻繁」。但外勞可能是台灣社會裡最「無法流動」的一群人了,他們來台後除非必要極少會中途返鄉,他們的勞動契約一簽定就至少二年不能改變,連從台北到台中換工作的機會都沒有。若是針對「外國人」的不放心,自願的、西方的、投資型或技術型的移駐者,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防疫」關注,沒有定期體檢的追蹤,也沒有捐血的限制。

白紙黑字明訂不准捐血的,只有,藍領的、東南亞籍的、低階勞動者。

政策不是護士的錯。
但政策決定了護士、以及其他人如何看待外勞,即便是在外勞們熱情擁抱的台北火車站。

原來台灣只要他們的汗水,嫌棄他們的血。
──P.142

我們不過是運氣好一點罷了
媽媽希望她就近回農村當老師,但密莉安知道農村沒有活路了,在卡拉塔根,務農或放牧都無以維生,市場上買賣的果蔬鮮肉,大多是美國進口的。
──P.045
他們,不過又是一個誤食WTO與世銀藥方,在美帝與貪腐政權的催殘下,被消耗殆盡的民族國家。年輕人不願意回到被逼入死路的農村,似乎也預示、暗示了農村的教育斷層,核心與邊陲不斷擴大的差距與不平等。

相較之下,身在台灣都市的我們,不過只是比較幸運的一群。


移動與勞動的故事

要克服我們的歧視,要促使我們正視那刻意被劃分出來的「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尋找共同經驗。
台灣島內移動的故事,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從南部農村移動到北部都會討生活的少女,從原往民部落移動到捷運工地的青年,當資本向最大利潤處流動,勞動者也只能卑微地遷移求生。貧窮的故事,我們也同樣不陌生……

……這些,都是勞動階層的共通際遇。

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下,個別的男與女被迫從外債高舉的國家,遷移到相對發展快速的異鄉討生活。他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生產、勞動、與貢獻,承受種族、階級、性別的社會偏見與政策壓迫,付出生命離散的慘酷代價,也淬練過人的膽識與能量。
──P.314

在台灣,近四十萬名移工囿於法規限制,無法自組工會、且被迫每三年流動一次,這是政策性瓦解了工人組織化的可能。
──P.315

在書底寫著『這是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年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的故事』。不過,只有這樣,大概很難喚起台灣人的共同經驗,激發我們正視台灣給予移工的污名與歧視。所以,台灣島內移動的故事,在書中也有相當多的陳述。

本書的前幾章,是台灣島內移動的故事,包括作者的外省籍父親、六○年代初期,十八歲便從朴子到繁華的台北扛起一家生計的淑華、六年級後段班,後來與來自菲律賓南部農村卡拉塔根的密莉安結婚,在「那被標示為已然富裕、相對自私的、有活力沒理想的一整個年代,似乎都與他格格不入」的,十五歲便隻身上淡水半工半讀的阿溢。

本書的主軸,圍繞在幾位菲律賓移工、台灣雇主的故事上,穿插政府、仲介、警察等在他們的故事中不佔太多篇幅,但所構成的制度卻對他們的生命記事影響甚鉅的插曲。主角包括工廠的女工,兼看護、幫傭、英文家教的逃跑外勞(TNT)。

讀「我們」的時候,總會喚起我自身移動與勞動的經驗。想起國小的時候在台北念,跟親戚同住,只有假日才回桃園,那時候年紀小,容易想家,常常想回桃園的家。國中畢業後,從桃園到台北唸全體住校又全男生的五專,青春期能夠離家生活成了一種解放。五專時候零星的發傳單與幾個月的電影院打工,專二時觀音工業區電子廠半年的實習工讀,記得生產線上有兩位菲律賓籍的女工跟一位越南籍的女工,那兩位清秀的菲律賓的女工的氣質比那時的我同學跟我都還好,聽說是大學畢業來台灣工作的,有幾位台灣女工會找她們用英文聊天,那時候真是佩服她們的英語(現在還是)。專四時高雄林園廠半年的實習工讀,泡茶、打雜、送公文,還有Coding。在那些工廠實習的時候都住在員工宿舍,要輪三班的外勞也是。大學也是在台北唸,大學期間除了唸書、寫作業、做專題這些大多數台灣人覺得「正常」大學生該從事的唯一勞動,也做了四個工作,從面對人的做到面對電腦跟程式的。研究所來到南部唸,Paper、作業、課業跟計劃,研究生所從事的勞動。

不過,整體而言,我沒有經歷語言的隔閡與工作、生活空間的歧視(奧客除外)。

現實與政策都在為資本家的利益盤算,本勞外勞於是被置放在一個看似「搶飯碗」的天平兩端,像是同一條生產線的對立者。但實際生活中,分明是外勞愈被剝削,本勞愈沒有出路,唇齒相依恐怕才是真相。
──P.162
本勞外勞的對立,白領藍領的對立,公營事業、公務員與民營事業上班族、納稅人的對立,薪資階級的對立,乃至族群的對立,奪去了台灣人的目光,觀注在這些對立與差異,而忽略了勞資制度上的不公平,輕忽了政策向資本家傾斜的事實。


再熟悉不過的

政權更替有序,強徵原住民土地的政策一點也沒有黨派差別,邊緣的從未坐到蹺蹺板穩定落地的那一端。所謂的民主政治。
──P.128

一九七四年,菲律賓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興建齊柯水壩,一如我們所熟悉的擴張性開發政策邏輯,建設過程若有犧牲與承擔,多半會落到原已邊緣的一群人身上,如貧民、原住民、農民、遊民、漁民。雖然真正自開發獲利的,從來不是他們
──P.165
這樣的「人頭民主」邏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踐踏少數,是不是很熟悉呢?

樂生、三鶯部落、溪州部落、北二高部落,乃至於蘇花高跟借屍還魂的蘇花替,再耳熟能詳不過的「偉大的建設總是需要犧牲少數人」的標語,「你咁賠得起」的打壓與控訴,同樣的際遇同樣的苦衷,是不是很熟悉呢?


文明
如果有路,需要逃跑嗎?逃跑,竟是自救的手段。而這還是比較敢於行動的一個。
──P.143

雇主可以換工人,工人不能換老闆。外勞政策制定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
──P.147

這是合法看護工沒有的權利,但TNT有。而且說了有用,稍稍安定那老闆娘也許是房仲業競爭太大導致的失控,讓人從獸的位置再拉回來一點點。

可為什麼合法的制度要任人為獸,迫勞為奴呢?
──P.148

若要保障外勞勞動條件、享有休假權力,對經濟弱勢的被照顧者家庭來說,最快面對的就是週日無人照顧。所以,當我們舉行移工大遊行,走上街頭賈求給予外勞休假權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竟是身心障礙團體!真正該負起責任的政府,反而事不關己,拿更弱勢的人來搪塞責任,放任底層的人弱弱相殘。什麼樣的政策,讓國家退位、政府失職,任令弱勢者直接踐踏比他更弱勢的人,以求勉力生存下來?

這真是我見過最殘忍的制度設計。
──P.227

都市繁華處,堆疊的杯子為承載、接納,而為撐高、誇耀,乃至於掩蓋不想看見的
──P.228

政府退位了。社會福利的缺漏就轉嫁給外勞承擔,還附帶要求雇主看守外勞,不准其逃跑。
──P.234

政策逼得大家互相欺騙、彼此提防,弱勢者幾乎都得賭。輸了,是萬丈深淵。法律只制裁沒有條件的人。
──P.237

非法身份,才是導致她們備受剝削的主因。外有警察追補,才鞏固了人蛇控制。這原是一體兩面。

如果可以休假,如果可以辭職,誰要逃跑呢?
──P.247

彷彿我們真的只是在談「勞動力」,而不是一個人。
──P.253

逃跑的汙名,籠罩在勞雇雙方,有口難言。
──P.257

分明是制度的錯。但拉鋸卻落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懸而不得解的緊張。
──P.282
這個「任人為獸,迫勞為奴」,荒謬且殘忍「合法制度」,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像《The Lottery》,Barbarian文明的再現。然而,這些卻不被我們所看見。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需多角落需要觀注,但我們的目光卻只停留在流行與奢華,台北一○一就是那「都市繁華處,堆疊的杯子為承載、接納,而為撐高、誇耀,乃至於掩蓋不想看見的」中堆疊的杯子。



環環相扣的供與需,依賴的無非是資本主義下核心與邊陲國家不平等的發展、及國際貨幣的不等價交換,被迫跨國流動的勞動力快速填補這個交錯的缺漏。
──P.132

七○年代的菲律賓勞力輸出,以中東沙烏地阿拉伯的營造業為主,泰半是家中的父親離鄉千里賺錢;九○年代以後,逐漸以女性為輸出主流,地點遍佈全世界,國際褓姆鍊轉個不停,走馬燈似地奔走著一個個把孩子留在原鄉的母親,來去海外照顧他人的孩子。
──P.133

作為一個人,也勞動、也生產、也消費、也生活,何以成為「非法」?不曾犯過罪,何以成為罪犯?
──P.160

喬伊還曾經看過兩個警察上門來泡茶、閒聊,對滿屋子的「非法外勞」視若無睹。猜想趙小姐也是得按月繳保護費的。這個地下產業,因為政策愈緊縮、捉得愈凶,而愈有利潤。利潤就來自外勞的血汗錢。

很多指定要聘請菲勞的,多半是台北都會區的中產階級家庭,期待一份薪水可以聘到家傭兼英文家教。
──P.162

一個自己決定的勞動,確實才是真正的放鬆。
──P.163

這是懲罰嗎?

懲罰因為長照中心床位不足、家人老邁不得承擔、經濟弱勢無能聘用本地看護工而聘用外的重症患者;懲罰千里迢迢來台工作、沒有台灣國籍、種族與階級都在弱勢的看護工。告誡外勞不得佔用台灣人的喘息服務,同時表彰政府「保護本勞就業權」的努力──即使,沒有一個本勞看護工因為這樣縮減的社福措施而找到工作;即使,代價是外傭不休假而身心俱疲、被照顧者無法獲得「好品質」的照顧。

漏洞交由沒有發言權的外籍勞工去承擔。
──P.218

意思是,不是你遣返就是我喪失資格。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制度設計,雇主將乎不可能自動棄權,而動輒被遣返的外勞則到處都是。你死我活的拉鋸,多半是外勞讓步,不讓的,就逃走。逃走,國家就懲罰雇主不得再聘。

再怎麼繞,還是你死我活。
──P.225

同是天涯淪落人。不過是掙一個更好的出路罷。
──P.264



延伸閱讀
桃園航空城條例初審通過,擬放寬引進外勞,搶救本勞大聯盟北上施壓
〈看問題〉問題不在於外勞搶工作,而是外勞、本勞的差別待遇!
讀《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 苦勞網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嗯,就是打廣告)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流離˙移工(上)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流離˙移工(下)
誰配享人權?「我們」才有人權保障嗎?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all of them are whispering at my soul
我的《我們》@npo-emba
「我們」的集體創作
寫在《我們》之後
A Story@勇氣人

11/28/2008

酷嗎?

抗議政府跳票 各界相挺樂生到底

在這篇報導的回應裡面,有一段
SUCK (未註冊) 週五, 2008-11-28 18:24

名詞解釋:
「青年樂生聯盟」是什麼東西?
1.未來政客培訓班(一如某貪污敗台黨的青年軍)
2.容易被鼓動、自己無腦卻又以精英自視的小朋友
3.同一批人 = 中正廟靜坐的那批人 = 寶藏岩那批人 = 某黨換了衣服的青年軍
4.沒有一個是住在新莊,不了解新莊交通痛苦的傢伙 = 沒有一個是住寶藏岩的 = 某黨換了衣服的青年軍
本題可複選、亦可自行添加答案!


唉....

社會運動一定會受到反對嗎?不反對社會運動會顯得自己無腦嗎?不對政治表達冷漠就沒辦法彰顯個人主義的「酷」與獨特嗎?

每件事都可以靠貼標籤與堅決捍衛個人或主體利益來解決,非我族類都活該要成為成就個人或主體利益與政績的磚頭?

台灣的人權要進步、要實踐,有太多的阻力。任何議題,只有祭出「你沒有資格」、「你吃飽太閒」、「你是某某政黨的青年軍」,不需要媒體跟政客製造或加強台灣政治亂象,就足以使許許多多關心社會(跟政治)且願意改變社會(跟政治)的人退怯,或者敬而遠之,或者嗤之以鼻。

不曉得,熱心誠意爭取民眾支持跟解釋爭議的人,跟罵人「無腦、自以為精英」的人,誰比較自以為精英?


(我也好想12/1回樂生,但是...幹!我又被體制收編了...)

樂生加油!!



Losheng 1130 from swpave on Vimeo.



之前在台北的時候,去過幾次樂生,真的是很漂亮,很淳樸,寧靜而且很有人性的家園。

有一次去樂青在捷運局前面的陳情,他們還準備新聞稿、大海報、工程圖,很熱心地解釋分段通車、新莊機廠替代方案、工程爭議、樂生,給像我這種平時不關心政治,只顧課業、打工跟Coding(現在是計劃、Paper跟Meeting),吵雜的宣傳車是為誰製造噪音都不曉得的人聽。真的很佩服他們很認真分析、檢驗新莊機廠的工程跟思考替代方案。(雖然我覺得新莊機廠要挖那個大窟窿生出15公尺還多少的倒車空間,可能不適合拿高雄捷運需要的空間當批判的例子,因為高捷比較短,載客量不如台北捷運多。)

前幾天聽到12/1樂生又有房舍要被拆了......

樂生最後關頭

回到樂生,在冬日
是誰說,要傾盡全力照顧院民?是誰說,舊院區一定有人打掃、有醫療設備?是誰說,院舍一定會修繕、是誰說,《漢生人權法案》一旦通過,便會「依法行事」?

四度流標的新莊捷運機廠工程因殷琪掌管的大陸工程得標而要啟動了。即便殷琪說,工程會做出的保留四十棟房舍方案都不會有工程安全問題,但樂生院民依舊接到公告要求全數搬遷,所有房舍再度以安全為由,要被鐵皮層層包圍。

是時候了。學習忘記政府的承諾。

⊕樂生之末--如果不拼,就說再見!⊕

果然沒錯,度過一年安逸時光,終年算計的捷運局,終於發出新的公文,想出上圖說法,在四成保留中暗做手腳,表示施工期間,該保留的四十棟中,只能保證十五棟建物的安全,但不保證有水有電,至於其他房舍,不能保證安全,將會清空隔離,等到施工數年後,再看看下場如何。

好笑的技術犯規,自己說好保留四十棟,最後卻只剩十五棟,難道捷運施工經過民宅,也是這幅態度,說好保留,卻不保證你家房屋會垮會坍,甚至建議你家最好搬出去住!

扯!這樣的說詞也能出口,真是超水準的政府。

從九成砍到四成,再偷斤減量技術犯規的只剩下十五棟,讓人覺得和政府談判,根本沒有一個準兒,保留多少像市場喊價,不同單位有著不同價碼,讓人懷疑這個政府道底是不是一體,為何這邊說好的,那邊可以不算數,要問主管大腦的馬頭,就一溜煙的跑去躲,難道政權輪替換了顏色,就是換不了狡獪臉色。

Losheng Today--what should be told

週日,讓我們回去樂生守夜

樂生,沒有句點…


燭光夜巡,守望樂生1130限期拆遷前夕樂生守夜送暖暨巡守員培訓活動

抗議政府大跳票,樂生變廢墟

官民溝通不良 集遊衝突不斷
人民聲音輸給警察裁量權
樂生陳情 受集遊打壓4年
保障多元 社運團體力求公平發聲

11/17/2008

立場、論述、行動

每個人都有多重立場,沒有一個團體只有單一立場。假設某團體式某行動的成員都那麼一致,只有單一的思想與主場,那就太否定個人的自主性,太小看個人之間的差異了。

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為別人發聲的權利,而且也有理由期待被重視、被聽到。網路串連、靜坐、行動劇等,無疑也是發聲、累積認同的不錯的方法。

因立場不同而廢其言,無異於因人廢言,同樣都是訴諸個人人格與個人動機等,與議題、論述本身無關的個人探討與批評。

預設立場頂多只能說明論述與行動背後有它的動機,不代表論述本身不能被理性檢視,認真對待。

不能因為基進馬克思主義者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對全球化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批判;不能因為基進女性主義者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對父權體制、性別歧視的批判;不能因為酷兒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對異性戀文化、二元性別觀的批判;不能因為無神論者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的世界觀與他們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解釋;不能因為宗教信徒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對善的定義與自己的人生觀(如果以武力、社經政手段強制消滅另一宗教、文化,那又是另一回事)。

同樣的,不能因為弱勢團體、社運團體有他們的預設立場,就藉此否定他們對制度、惡法、政府、國家的批判。

如果對制度、惡法、政府、國家的論述與批判是超越藍綠的,那為何要因為自己或他人的立場(一種被建構出來、很可能是被別人賦予的標籤),而放棄討論與理性批判?

如果野草苺要對抗的是惡法跟制度,那麼,他們當然會嘗試撇開藍綠的包袱,以非藍亦非綠(可能這對相信非藍即綠的人來說是虛構的概念,不存在的「事實」)的姿態,來號召反對惡法、濫權的聲音,改革制度。號召的對象無分藍綠,即使有人覺得野草苺只有綠色的聲音,也不能得到支持野草苺的人,都是民進黨的基本教義派,只問色彩無理取鬧這樣的結論。

更何況,什麼叫綠色的聲音?一種被媒體、名嘴、帶藍綠眼鏡看人的群眾所建構出來的概念?在國民黨執政期間,一切反對的聲浪都是綠浪?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一切反對聲浪都是藍浪?都是政黨為了競選在操作?那乾脆說每個獨立個體,每個人的行為、思考、自我也都是造物主設計好的公式好了。

女性主義對抗的是父權,不是男人,更不是要建構女權至上的體制來取代父權體制;反全球化新自由資本主義的人對抗的是企業無節制的操控世界經濟跟民生,不是某階級的人,更不是要建構(集權獨裁菁英統治的)共產主義世界。

如果可以接這以上的邏輯,那為什麼不能接受反對惡法的人,對抗的是制度,不是執政黨本身,更不是要幫助最大在野黨取得政權的聲明?即使現在執政的是國民黨,而且也有不少人反對惡法的人也痛惡國民黨,也不能得出反對惡法的人都是在否定目前國民黨政權的正當性的結論(畢竟這還是民選出來的結果)。


推薦閱讀
回應彭蕙仙的"野草莓,我的 10 個「如果」" (by 痞子揚)

11/16/2008

"Good" Careers?

Yesterday I went to a hot-pot-restaurant for dinner with few seniors of Lab. The food and the pots that the restaurant provided do not matter in this post.

When we were chatting, some of them mentioned R & D Alternative Servic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ir interviews. In brie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has been quite bad, their interviews were not all positive, and they minded the pending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A female senior said that she worried about the chances to get a “good” job when she gets the Master degree. The seniors said that a lot of big companies have been laying-off staffs and reduce the allowed number for hiring new staffs, but those companies keep the allowed number for R & D Alternative Service since if they do not do so, they will not be allowed to employ R & D Alternative Service applicants. Therefore, the female senior worried about the chance to get a “good” job (to get into “big” and “famous” companies) when she graduates from graduation-school since she could not apply for R & D Alternative Service, besides, there will be hundreds of people – including the ones from NTU, NCTU, NTHU, and oversea – compete for those scarce jobs. They worried about the degrees from our school are not “shining” enough for the few (liver-selling) jobs of the most famous companies in Taiwan.

However, the definitions of the terms “good-jobs” and “good-companie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big and famous companies, which are defined and covered by media, do not always treat their employees well or fair. Though people think that getting those “good” jobs and working in those “good” companies means that “good” careers are promised, I doubt about that.

Well, I have to admit that to have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companies which have well-examined, competitive and historically-long systems is pretty attractive. But, despite the truth of that big-size and great-brand are not synonymous to this description, it is not a necessity. Life is not constructed by capitalism, nor lived-up-to by working and earning. It’s not worth to be too eager for getting into the media-constructed and people-gossiped “good” companies, not to mention to put whole mind on the thought of to have a “good” career.

11/12/2008

藍 / 綠, So What?

就像大部分的政治議題、社運、學運一樣,野草莓也躲不過抹綠、抹藍的扣帽攻擊。

很奇怪的現象,人們好像傾向從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與執政黨或最大在野黨向左,就認定「他們」一定「全部」都是綠營或藍營的人,然後扣上帽子攻擊起稻草人。例如被抹藍的紅衫軍、被抹綠的野草莓,甚至連樂生都被抹藍過。與執政黨、保守意見相左的人,在被邏輯上站不住腳的手段攻擊後,也會幫批評者送上帽子,認為他們一定全部都是壓迫階級、保守派、支持執政黨的人。其實這些只是習慣以藍綠二分法來幫人做分類、扣帽子、貼標籤,製造一群稻草人方便攻擊罷了。大家都覺得自己中立、沒有藍綠色彩,又急著以直覺為對方標上藍綠。

標上色彩、扣上帽子,稻草人準備好之後,就開始針對對方的性別、種族、宗教、黨派、色彩、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進行清算、攻擊與評論,好像某個人「是什麼」,比他/她行動的理念與論述還重要,比議題本身還重要。例如以質疑參加野草莓學運的學生有沒有參加過紅衫軍的方式,以質疑參與者政治色彩與政治認同的方式(有些是真有其色,也有很多是莫名被標上藍綠色彩),來評定參與者現在的行動具有雙重標準,以訴諸個人人格的方式來否定參與者行動的正當性,甚至藉此將國家權力甚至國家暴力合理化。

這些非理性批判,在邏輯上完全沒有根據,要不是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要不就是偷換概念攻擊稻草人,再不就是陷入或刻意營造假兩難推理。除了造成被攻擊著、反擊者(有時候這兩者的角色沒什麼區別),甚至至身事外的路人,感覺不好外,沒有什麼討論、溝通上的正面意義。

為了呈現中立的形象,為了避免被上色,野草莓還特地修改標語,把本來放在(兩個比較容易引人做色彩遐想的)道歉、下台之後的第三點訴求(修法),移到第一點去。(修法本來就是制度面上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也該是主要訴求)

有時候,也會祭出訴諸恐懼的技巧,意圖讓人產生恐懼或偏見。例如台北市廢娼/反廢娼的時候,就出現(公)娼的存在威脅到家庭的完整,卻不見娼妓地下化支持了更多黑道的財務且遭受資方更糟的對待的論述。又如,主張樂生、三鶯、溪州居民的居住權危害到私有財產的保障與信條,卻不見迫遷損害文化、歷史記憶、生活條件與生活方式,以及對人權與自由的信仰的論述。最近主張廢除/修改集會遊行法會造成混亂、縱容滋事份子、危害警民人身安全,卻不見現行法律給予國家過大的權力,已危害與箝制到人民集會與言論自由的論述,也是一例。

很多人自認中立、沒有藍綠色彩,卻又常常根據政黨立場來幫其他個人標上藍綠色彩,或是根據不認同的政黨立場,來確立自己的意見。例如幫野草莓的學生標上綠色,或是幫紅衫軍標上藍色。又如因為討厭民進黨,就確立自己反對野草莓的立場;或者因為討厭國民黨,就確立自己反對樂生保留或紅衫軍、反貪腐等等。這無異於就黨論訴求,或者說,就色論事。

註:
稻草人的謬誤: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攻擊的箭靶,因此,我們抨擊的觀點實際上並不存在。問對問題,找答案:批判性思考的智慧學
偷換概念
人身攻擊的謬誤
假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
訴諸恐懼(拉丁語:argumentum ad metum)

延伸閱讀:
##CONTINUE##
野草莓學運學生的一些心聲
歡樂野草莓 國家主人翁
集遊≠集會?
相差無幾的許可制與報備制??(by 南國遊子)
野草莓的暴力切割與連結 @遊走…觀察…紀錄…
修集遊法 朝野報備限制大不同
社論:任重道遠的野莓學運
惡法亦法?
野草莓 有夢最野
野草莓運動:集遊法違憲、人權變不見
1106「野草莓學運」--修改「集會遊行法」連署活動
超越藍綠的集遊權利──廢除集遊惡法連署聲明
野草莓中,我們記憶與遺忘
野草莓運動的駭客任務 @ CUCURRUCUCU HOUSE
就只是暴力嗎?!好沒創意喔!(by 蘿莉塔)
廢業青年日記: [Broadcasting] 我如何停止憂慮並愛上轉播
對於此波野草莓學運的一些心得 | 苦勞網
[攝影]台中‧野草莓‧學運
丘延亮在立法院關於「集會遊行法」的發言內容
沒有人要去英國: 民主的陰影
oikos-taiwan: 一個參與台中靜坐活動的個人觀察
警察也應該一起反對集遊惡法
我必須一再提起,才能烙印你們,對他們。 @ 哈囉~ 馬凌諾斯基
學生運動的「複雜」
野草莓,很酸嗎?
對於學生靜坐的十萬個為什麼
野草莓靜坐 促修集遊惡法
吹響激進的號角--成為統治集團眼中的「暴民」吧!!*(by Shinichi)
(聲援) 野草莓運動
【館友投稿】總統應該為警察執法過當道歉
大家一起來靜坐,捍衛人權的果實
爺爺!別污衊學運!
無視國家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慄 (by David)
警察暴打15歲少年
就祇是日誌: 「他」是獨裁者
台灣.底蘊: 幾乎所有媒體都錯述「台灣之歌」
台灣.底蘊: 黑衣政府,請現身來
[紀錄]拒馬之前
我的,親愛的,波麗士大人 @ 哈囉~ 馬凌諾斯基 
[超幹]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親愛的老師們,您們在哪裡?
裝神弄鬼的人不想拆鬼屋,戒嚴幽靈當然還在--遊走…觀察…紀錄…

11/05/2008

最近的台北城雜感

警察是用來維持治安與秩序,消音、歸化異議者的。

治安與秩序旨不在守護人民的身家財產,而在維護政權的穩定,守護人民只是使人民順服的手段,就跟刑法一樣。刑法的存在是為了保護人民情感不受傷害,或使人民情感能夠得到補償。例如社會無法容忍連續殺人犯、強姦犯的行為,若統治者繼續讓他們逍遙在社會上,人民會感受到正義與人身安全受到危脅,人民情感受到挑戰。這時候統治者的權力就很可能會受到人民的質疑,人民很可能會揭竿起義或是動用私刑。所以統治者需要一套刑法與刑罰,來滿足人民的期望。從前那種公開的刑罰(吊死、斬首),甚至是讓人民朝罪犯扔石頭,更是能夠滿足人類對血祭的渴望。或許可以說,治安與秩序的維護是為了維護人民情感、安撫人民對正義與報復的渴求與避免人民情感受到潛在威脅的挑釁,進而威脅政權的穩定。

但是當統治者遠離人民,立法者與執法者遠離人民,法律就會離人民越來越遠。套句《資本的祕密》常用的比喻:「鐘罩」內的權貴(政客、法官、財團等)與「鐘罩」外的人民是活在兩個不同的制度與體系。鐘罩內的權貴以為他們創立、維繫的制度與法典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實則不然,他們的法律不符合現實,無法適用在鐘罩外廣大民眾的生活上。他們的法律、制度,是根據他們鐘罩內的生活所創立的,是為了過著跟他們一樣生活的人,為了跟他們屬於同樣階級的人所設計的。

事實上,守護人民不是治安的全部,也不是國家的全部,甚至不是根本的目的。說不定,治安/國家根本就是為了守護鐘罩內的權貴,守護人民不過是附屬的手段之一。守護財團,以使政黨政客有更多籌碼(競選經費、控制媒體的經費等)繼續把持權力;守護人民,以使人民服從統治,不會推翻體制。以商逼政也好,圖利財團也好,交易主權也好,不外乎都是在人民的順服下,使鐘罩內的權貴繼續擁有「合法」權力跟權利。或許現實是,人民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擁有國家。

既然國家與治安維護機構是為了守護權貴、統治階級而存在,那麼(某些)警察當然(一直都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恨不得戒嚴好把他們的敵人(某些人民)全部關起來,以為自己有權力與勢力可以任意處置他們的敵人,因為他們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而統治階級的利益某種程度上都被解釋為全民的利益,再加上多數凌駕少數又是台灣的民主邏輯。照這樣的邏輯,那些警察當然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有權將某些人、事、物從統治階級的眼中清除。

推祟某種價值的國家,一直都是站在較不認同該價值的人民的的對立面。話說回來,統治者、權貴、財團跟人民,鐘罩內與鐘罩外,有共同的價值嗎?

或許有,但是各自對各價值的權重一定不會一樣。有人認為經濟最重要,進出口貿易優先於一切;有人認為主權最重要,民族國家認同優先於一切;有人認為多元最重要,性/別、種族、宗教、職業都該受到同等的尊重;有人認為特定單一的價值最重要,只承認某種特定的世界觀與價值觀(XX基本教義派、法西斯)。

當一個文化只追求、只承認某一價值,相信某一價值凌駕在其他價值之上,認為某一價值比其他價值優越,就會有統治者或自認為優越的階級,藉著為民著想之名,動用國家公器嘗試消音、歸化異議者。

父權體系的社會,總是鼓勵、逼迫人們去追求控制與權力,接受二元對立的世界觀與價值。

補個連結
裝神弄鬼的人不想拆鬼屋,戒嚴幽靈當然還在
[超幹]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我的,親愛的,波麗士大人

10/31/2008

性工作、販賣債務的銀行

性工作的圖像

性工作

妓權觀點
作者︰何春蕤


女性主義者一定是支持廢娼的嗎?不一定!有許多(比較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在「性工作」這個議題上與傳統女性主義者互別苗頭,為娼妓爭取工作權與正名。
情慾為什麼被視為禁忌?
「性」為什麼要被賦予這麼多道德意涵?
為什麼台北市要廢娼?
娼妓為什麼要被剝削從事「性工作」的權利?
為什麼主流階級婦女要逼「娼」為「良」?
良家婦女提供男人免費的性服務換取物質與家庭生活,跟娼妓提供有價的性服務換取生存空間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娼妓的工作權要犧牲在主流階級家庭的結構裂縫之下?
底層10萬性工作者為什麼要在那些高尚的公民的祟高的價值觀下被迫轉入地下,從事更不被保障的工作?
為什麼警察有權利強暴、凌辱、白嫖娼妓?

議題:性交易應不應該被處罰-公民會議



販賣債務的銀行的圖像

販賣債務的銀行

揭開美國次級房貸與卡債風暴的內幕
作者︰詹姆士.史庫洛克, 樂為良 (譯者)


債務普及全世界,金融風暴橫掃全球,對台灣亦不陌生。《販賣債務的銀行》講的是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境內發生的事,有點熟悉,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但美國發生的事更嚴重,也更荒謬。

巴菲特說美國是佃農社會,為什麼?因為佃農並不真正擁有土地,他們要上繳收成給地主。而今天很多美國的中產階級也並不擁有任何資產,他們並不真的擁有房子、車子、盤子,他們也上繳收入,只不過地主換成銀行。

銀行最想要的人才不是善長數字與分析的會計、財務人員,而是有指示性行銷經驗的銷售員。理由很簡單,因為銀行有很大一筆收入就是來自那些掉入補態陷阱,越陷越深,永遠還不完那些錢的人。偉大的中產階級要掘起,總是要犧牲某些人。

信用貨幣的濫發,信用槓桿也將物價、房價撐得前所未有的高,遠遠高於美國最低工資的成長,遠高於美國一般家庭收入的成長。

破產改革法的通過,讓無力還錢的個人更是無能抵抗銀行的欺凌與剝削。而銀行卻可在發給高階主管百萬年薪後宣告破產。

打著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的口號,不計代價只計業積提供房貸,以為身在美國夢中的人民用貸款買了房子,聽信仲介的言詞,以為到時可以再轉手賣人,搬進更大更新需要放兩台洗衣機與電冰箱來填充空虛的房子。然而,美國夢的幻影只有短暫地顯現,失業、房價泡沫化,讓他們無力償債。

房子是因為稀少而珍貴,並不是因為人人都能擁有而珍貴。當任何人都能靠銀行的貸款投資豪宅,當一國不事生產專事消費,當國家連貯蓄都給外包,不難想見泡沫化的陰影會悄悄靠近,時間一到就橫亙在眼前。

而出身名門的權貴菁英們,卻只會問「為什麼窮人不自己拉自己一把?」

卡崔娜過後,美國政府給紐奧良居民的幫助是:房貸跟信用卡。

他們錯在他們相信國家、銀行跟政府。

她兒子自殺後,銀行打電話來,說紀念他的好方法是替他償債。她說:「我兒子的命都給你們了,你們還想怎樣?」

台灣版的信用風暴可以參考《塑膠鴉片》

10/22/2008

窗外

手裡拿著咖啡
想到方才
帶著羨慕的眼光
瞥見陽傘下
咖啡桌前
悠閒讀著書的人

啐了一口
微甜的拿鐵
瞥見左上透明的窗格
天空 蔚藍晴朗
沒有一點 白雲的蹤跡
樹幹 灑上了陽光的明亮

嘗試
從風扇與硬碟
忙碌的 緊密的 嗡嗡聲中
辨識
窗外鳥兒
輕快的 節奏的 啁啾

10/20/2008

Nonfiction

“When I am glancing at a girl, I first looking at her legs,” said male A.

“I am first attracted by her face,” said male B.

“I am first looking for the unity of her,” said male C.

“The girl who just passed by, what grade you will give her?” asked A.

“90,” said C.

“Your criteria, your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s really strange and inconsistent,” said A.

“It is intrinsically subjective,” said C, he found that it’s difficult to grade, to quantify, or to judge how beauty a girl is to him.

“And you?” told A to B.

“I think she’s OK, she has a good looking,” replied B.

C felt that it’s unnecessary, time-wasting, and unnatural to grade a person. He thought that it required a certain amount of effort to do that, and the effort spent but results nothing meaningful. He wandered why guys liked to grade girls who just showed in their sights? Was it for finding commonality among them? What was the commonality for? Was it for defining a prevalent standard? What were beauty contests for? Were they for identifying normality and a standard which accorded with the subjects of the judgments, the ones who were in charge of power?

10/17/2008

海角七號(Cape No. 7)


Copyright © 開眼電影網

上禮拜趁著連假,把急件跟要件都擺在一邊,看了這部紅遍全台的國片《海角七號》。

大概是生活經驗差太多,(嚴重與主流經驗脫節?),《海角七號》裡面剪不斷理還亂的綿延情書與含蓄的思念跟好萊塢乾材烈火式的激情一直都在我個人的經驗法則理解範圍之外(要怎麼想像型男跟正妹素昧平生卻又互相討厭對方?)。剪不斷理還亂的綿延情書與含蓄的思念對比乾材烈火式的激情是過去對比時下的戀愛遊戲規則跟玩家嗎?或許吧,不過人人對戀愛遊戲都有自已的詮釋與解讀。哪一種是時下年輕人的玩法?都不是,也都是。哪一種是政治正確的玩法?都不是,也都是。性/愛不是只有一種的型式跟文化。


有一幕是當代表身邊的幾個男人跟由子以台語在談論樂團的選角時,由子在旁邊顯得不奈又沒有參與感。最後被「男人談事情沒有女人參加的份」這個很有台式純樸風味與大男人沙文風的句子給請出去。後來由子在窗台生悶氣的時候,代表又嘗試以台語跟她攀談,換來她含有羞怒無奈的一句「我聽不懂台語」。

有時候,對在以國語為母語以及日常生活語言的人來說,「稍微」聽不懂台語,的確挺羞怒與無奈的。在我小時候,台語應該就已經擁有政治正確的地位了吧,那時候不管是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凡是在台灣生活、生長的人,都被認為應該要很懂台語。確實,台語不夠流利的確會造成很多不便。小時候在阿嬤家的時候,即使台語聽不太懂,但是聽大人用台語聊天也可以根據上下文脈絡來猜他們在聊什麼,但是當他們用台語跟我說話的時候,脈絡不夠,就不太能夠理解他們說什麼。如果我楞住的時間太久,或是回「蛤」,大人就會說「台語聽嘸喔?」然後開始曉以大義,說台灣人應該要會說台語 blah blah,即使我們都是客家人(但我也不懂客語,我爸那一輩也不懂)。

記得有幾次,去同學家玩,他們父母都會用台語跟我聊天,然後我回話就會斷斷續續,有時候還會停機幾百亳秒來處理我聽到的話跟我要說的話。然後就又是那句熟悉的──「台語聽嘸喔?」──即使他們也是客家人。

上大學之後,有些同學日常生活習慣用台語交談,那時候才開始比較常用台語聊天,才開始比較流利,雖然有時候他們也聽不太懂我的台語。但是在電話中,少了肢體語言跟表情,再加上訊號失真,還是會影響我的台語聽力。

在南部唸書,有幾次不小心觸犯到陌生人(弄翻飲料、過馬路時),他們用台語大聲跟我說話,一緊張就忘了要怎麼用台語「道歉」,楞在那想著該說「失禮」還是「歹勢」?哪個比較得體?最後還是以國語說「抱歉」。

有時候,台語不夠流利,真的會感到一些不便與無奈,也會造成一些疏離感。

Nonfiction

The river is flowing,
Flowing and growing…

To him, time is like a river, which is flowing, and flowing faster and faster.

His cell phone was ringing, the word, Mom, showed on the screen of his cell phone.

As usually, or as the last time that he got the call from him mother, she asked how he had been recently. “So-so, just fine,” replied he. “And how had you been recently?”
##CONTINUE##
“Not pretty good, just as before,” said she, “how’s your father’s work?”

“Not good as before, but fine,” replied he.

She started regretting what she had done very long time ago. “I should have never done this to you (his father and him). I should have never sold our house. I should have never been so self-willed. I should have never divorced your father and resulted in an incomplete childhood to you. Is your father still scorning me?”

“No, he isn't. And...that’s OK,” said he. “My childhood was fine, ” thought he. He wandered why she mentioned these things to him again.

“I have a tough time recently, so I cannot give you a red-envelop as last year. I hope that you don’t mind,” said she.

“That’s OK,” said he. He wandered why she is so regretful and mind about these things.

“I will go to see you during the New Year vocation if I have time,” said she.

“OK,” replied h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really bad. It’s not easy to find a job recently. Will it be hard to find a job when you graduate?” asked she fearfully.

“No, it won’t. It’s not hard to get a job if I study hard and well in school. We, my friends and I don’t worry about to find a job. But it’s true that it’s not easy to find a good job,” said he airily.

“Well, ha, that’s good to know that you won’t have to worry about living stuffs,” said she with less fearful tone.

“And how had the yang sister been doing recently?” asked he.

“As usual, she’s not interested in school stuffs and studying at all,” said she, “your sister now i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her teacher said that she’s not good at school subjects.”

“She’s already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o fast, time is elapsing so fast. She’s just an elementary student last time we met,” said he. “It’s OK, to find her interest matters more.”

“But the problem is she and I both have no idea what she’s interested in,” said she anxiously.

“That’s fine, she just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t’s not necessary to be hesitated to make a decision,” said he. He thought that parents probably always worry about the future and the prospect of their children.

“OK, you can back to work what you were busy on. I’m going to work, talk to you next time, bye-bye,” said she.

“Bye-bye”, replied he.

10/11/2008

好公司與好主管

kiwisiien在一家小外商上班,主管是在加拿大念書、長大的外國人,kiwisiien說
已經上班二週左右了,天天都在動腦想程式怎麼寫以及學C#,在上班的時間過的很快...跟以前的那家公司比較起來,以前加個班,都覺得很苦悶,而現在是沒有那種感覺,都只是想說快寫出程式以及快學會C#或新的東西...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蠻好的,至少不會悶或覺得無聊...

而且主管的作風我覺得也很重要,像現在這個的主管,真的有問必答,無論她本身有多忙都會抽空來幫忙看一下...而以前的那家公司,主管很明顯的偏坦他的愛將們,我們新人反應都覺得是無理的要求,都只會敷衍了事...

其實我在想是人本身個性的問題,還是受教育的不同呢?

都有吧。

人格發展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脫離生長環境,而社會與環境也不可能完全限制或複製一個人的人格。

不過西方的教育或許提供了一個較鼓勵「合作」而非「偏私」、個人間「競爭」的環境。

怎麼說台灣的教育鼓勵「偏私」呢?公司主管偏袒生產力、即戰力較高的員工,就跟小學老師、國中老師(跟高中、大學老師等等),都會明顯、有意識的去偏袒、關注課業上較優秀的學生一樣。後者對老師的正向心理回饋、成就感等(以及考績?)有較高的生產力,就如前者對主管、股東的意義一樣。

個人的經驗是,英文課的時候,台籍老師也比較常跟英文能力較好的學生chat,而外籍老師會cut太長的對話,讓課堂上的大家都有開口練習的機會。(當然班級人數跟樣本空間都有很大的爭議)

一個崇拜菁英的社會,可能可以作到「能者多勞」的分工,但平等、互相尊重的合作呢?這還有待驗證...



(走這行還是有機會在這世界上遇到好公司跟好主管存在的!)

為了什麼而爭?

在朋友的部格看到:她要的是「每天都活得開心」,爭強是為了什麼?

是啊,爭那一口氣沒什麼用,但人又往往陷在這個不知為什麼而「爭」的遊戲中無可自拔。

如她說所,她要的是「每天都活得開心」,很多人都是。但怎樣才能活得開心呢?不外乎滿足馬洛斯需求層次論中的五大需求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然而這五個需求在現代人類社會卻又常常衝突。爆肝工作,爭得了社會經濟地位(尊重)卻可能沒了健康(生理)跟感情;為了爭取工作上的合理報酬與自主權(自我實現)卻可能得面對失業(安全)。

如何在這五者找到平衡點一直是個很大的學問啊...XD

而人類世界並不保證個人得以滿足這五大需求,倒是確定了這五大需求之間的矛盾...

10/08/2008

雀巢




相關關鍵字

Learn about Nestlé at Responsible Shopper

9/29/2008

具有知識和品格,應相信學者專家?

他呼籲民眾,要成為一個偉大國家,不是蓋多少101大樓,或者船堅砲利,而是民眾具有多少知識和品格,『應相信學者專家』

最後一句話...

是在說一個偉大的國家不能對學者專家採批判性的態度?跟著大眾媒體起鬨不如跟著學者專家人云亦云?(很多時候前者也是後者的傳聲筒)

還是這在反應知識不過是掌握論述的權力的一方所聲稱的「真理」?與學者專家(或政府企業媒體領導人)口徑一致就等於擁有(正確的)知識和(良好的)品格?

辯證只能存在掌握論述權力的人群中,不能存在非某特定領域的專家甚至是普羅大眾中?前者跟後者之間沒有辯證或交換知識的可能?

專家與普羅大眾 / A領域的專家與B領域的專家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來溝通、辯證、交換知識?這樣的話,分工與合作如何成為可能?

lunderlini
這叫愚民政策,方便操弄的說詞罷了


推薦閱讀

聯合報、葉金川、劉兆玄不太想讓你知道的事

網路遊戲與暴力傾向

青少年網路成癮 8指標可檢測

網路遊戲真的容易透發攻擊行為?

在現在的線上遊戲裡面砍怪,跟我們小時候玩的格鬥天王、快打旋風、雙截龍什麼的,有什麼不一樣?跟三不五時就可以把戰俘、大臣斬首的三國志,有什麼不一樣?

暴力是人類的本能,潛藏在遠古的基因與人性之中。電視電影中的暴力是一種發洩,網路遊戲中的暴力也是一種發洩。

有沒有可能是,網路遊戲提供了一個很容易以暴力發洩情緒的管道,(雖然不真實)很直接也很有效滿足人類基本的渴望。是不是這種情緒的發洩的方式很有效又太容易存取,甚至容易沈迷、上癮,所以導致案例中的青少年失去很多培養情緒管理能力跟接觸不同情緒發洩管道(如找朋友、親人談心,寫日記)的機會?

愛哭愛吵愛叫沒人管或被寵壞的小孩,即使沒有沈迷網路遊戲,也有跟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有一樣的行為,不是嗎?對家長、對他人不尊重,容易情緒失控、歇斯底里,動輒展現言語暴力,甚至欺負小動物發洩等等的。我不是說沒被寵或被寵壞小孩都有這些現象,只是覺得這種不利於建立兒童適度依賴關係的養育跟教育,很容易造成心理學上焦慮依賴跟逃避依賴的性格,而他們可能會採取上述的行為模式發洩情緒。

kiwisiien
這就跟成長環境有相關了,從小到大生長在父母互相辱罵的環境,小孩子自然而然就學習起這種方式...變的沒有愛心,以為只要比人大聲就能夠解決問題

難道現在父母不互罵互歐,而是讓小朋友上網跟人家互罵互歐了?網路遊戲跟學校一樣,都提供了一個與人互罵互歐的空間(雖然學校不會這樣的定位自己),不過如何用這些空間,與在這些空間中的行為,關鍵應該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家庭、在學校,在現實社群跟環境。


網路空間有沒有可能優質化?
##CONTINUE##
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孟母三遷只為了給孟子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一路從市集搬到墓場搬到書院旁。然而網路提供了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是沒有界限的環境,或者說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不同環境、不同時空的界限。任何人,從資優生到書呆子,從乖戾的青少年到缺乏關心青少年,都有可能在網際空間中相遇,合作一個把對手爆頭的戰略;一起抹黑攻訐他/她的前男/女友,甚至擴張至整個性別;一起跟不同立場或思想的人筆戰,甚至問候身體器官跟祖宗。

環境或許不能改變一個人,但環境某種程度上可以誘發一個被壓抑的、淺在的性格。人對環境的抵抗力,不會在讀了周敦頤說他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就瞬間level-up。而網際空間則是虛幻卻又相當具有實值效應跟影響力的大染缸。

這裡不是在提倡把現實生活中生活在不同環境、不同空間的人隔離,形塑網路階級、種族隔離制度。

我在想,現實生活中,青少年一天生活八小時的空間──學校,都有老師跟輔導人員,那麼有沒有可能在網路空間中安排輔導人員或老師,「引導」青少年思考,傾聽他們的心聲跟需求,安拂他們的情緒。(注意是「引導」思考,不是「教導」也不是「灌輸」思想,後兩者是衛道人士跟傳教士在從事的活動,不是老師)。這樣有效嗎?或許有,畢竟,即使爆頭可以獲得快感,但這種短暫、重覆的回饋,也不如活生生的「人」的關心跟互動。

可行嗎?大概很難。畢竟在網路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平等,失去了不平衡的權力關係,老師、輔導人員大概很難讓青少年願意乖乖坐在電腦前面,藉由不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滑鼠,跟老師、輔導人員討論他們問題。畢竟,即使老師、輔導人員採取主動,決定權還是在青少年。

當然,社群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血緣上跟生活空間中最接近接親密的,家人的關心。


網路釋放且放大了被壓抑的性格?

文明進步的過程,一方面在提高整體生存機會與生活,建立更協調合作的社會。另一方面在滿足個體的需要,建立更多快捷方便的管道滿足人類的欲望,又刺激更多的欲求。通訊科技滿足了整體的進步與個人的需要,但也放大了兩者的矛盾。

人類要協調合作就必須克制暴力與破壞團體或整體的個人行為,個人的性格在團體中會受到壓抑。網路遊戲、虛擬空間提供了一個釋放自我的管道,但也擴大了自我釋放所造成的影響範圍跟程度,如暴力的擴散、流言蜚語的傳播、偏見與刻板印象的複制等。

所以問題不在於青少年網路成癮,不在於使用網路的時間有多長,不在於對網路有多依賴。而在於對網路內容(遊戲、資訊、暴力、言論等)的影響的「重視」。

我是說「重視」,不是說「管制」。管制跟自由(尤其是言論自由)衝突,除非妨礙到他人的自由或誹謗重傷且告得贏,不然大概也沒得管。還是得需要資訊的提供者、製造者對自己提供的資訊的重視,就是,說話要負責,只是現在在網路上說的「話」指的不再是只有文本與論述,而是所有的數位資訊

kiwisiien
但對於青少年有些資訊,像是情色或暴力的電影電視,做好分級規劃,政府和家庭都要好好配合,才能夠輔助那些青少年有良好的生長環境...

不過廠商即使重視自己提供的東西的暴力成份,大概也沒用。就算廠商把自己提供的東西分級,是否存取也得靠使用者自由心證,網路不像書店或電影院可以檢查身份證。總不能要求使用者要存取輔導級以上的內容都要插入自然人憑證吧?

而且只要一句「有那麼嚴重嗎?」就可以駁回所有的問題了。(現在好像比較流行說“Why So Serious?”)

更何況,有利可圖,企業幹麻跟錢過不去。從一直在沈淪的媒體,最近一直出包的金融業、食品業,到變賣環境的科技業,都在表示市場跟需求才是王道,他們恨不得一切會阻礙貨幣流通的成文法規跟不成文道德約束力量都消失。

所以,只要經濟至上的新自由資本主義邏輯永遠為真(或被認為求遠為真),只要企業一切以追逐利潤為第一優先,只要民眾必須在資本機器中做為永不停止運作的齒輪,一切免談。

9/25/2008

Notes for the passed summer

9/24, the second week of this semester.

9/15, the first day of my first semester at NCKU.

9/13-9/11, the summer travel of our lab. We traveled to Taidung and Hualien and were blown to Kenting by the Typhoon. The first day, two classmates and I stayed up all night and had done nothing matters. There were lots of fun in the first day that we spent in Chu Lu Ranch at the first day afternoon. The second day, we spent almost whole day in the car and in a resort in Kenting, and I drank a bear and vomited (I'm really really bad at drinking). The third day we visite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an Biology and Aquarium, and went shopping i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8/30, the first seminar presentation to us, the graduate freshmen. I stayed up for some nights, and the night before the presentation I merely slept tens of minutes.

8/16, the trip to Kaohsiung for celebrating our professor's 50th birthday. We the graduate freshmen had to plan some activities during the dinner. We planed a short and funny opera, a heart-beating fireball dance, and a brainstorming game. Although we have some troubles during the dinner at the resteraunt, the trip and the activities finally ended well.

7/18-7/14,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graduate and Ph.D freshmen.

7/13, the family-and-friend visiting day of a friend of collage, who is know in the military.

7/12, a born Tainan family took me traveling and eating around Tainan.

7/1, the day I arrived Tainan and moved into the summer dorm.


7/14-9/24, busy at lab works and tasting Tainan foods.

9/24-, still busy at lab-works and tasting Tainan foods, besides, school-works.

9/24/2008

市場機制、干預、管制

真正的金融問題是什麼?市場機制是不是無效?更積極的干預與管制可以避免問題、解決問題嗎?

右看:良性循環,前途光明

美國行政部門決定以7千億美金投入金融市場來收購不良資產,加速整併市場資源,以讓金融市場能早日恢復信心而得以正常運作。這恐怕是目前局勢下唯一可行的方案。

這次政府直接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許多人會認為這代表了市場機制的無效,所以到最後還是需要市場之外的國家力量來維繫市場運作。更有人會認為,這是金融企業的惡搞出來的爛攤子,最後卻是要以國家機器出手護盤,並以全民資源的來買單。所以,這根本沒有解決真正的金融問題,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大的經濟危機出現。

但,這些來自激進左翼的看法都是錯誤的。

金融資本之所以會被炒作投機為不可收拾的泡沫,正是這些追逐利益的金融集團相互哄抬的結果。依照市場機制來說,這本應由這些風險控管不佳的金融集團盈虧自負,政府根本不應出面善後的。

事實上,政府這次出面只是權宜之計,以快速收購不良資產後,然後轉賣給體質良好的其他企業,以發揮更大的效益,來加速景氣循環的來到。

依此來看,政府只是扮演觸媒劑的角色,透過政府收購、轉移從而市場機制不會因一時的信心危機而崩潰。一旦信心重新建立起來,而且資產又重新聚集在體質良好的企業手中,那麼不論是投資生產或消費需求就會重新良性循環,而帶來新的一波景氣繁榮了。

文中的觀點顯示,市場有可能自我調節,不需假政府之手。而這個調節的過程卻是蕭條,是衰退。政府這次出手紓困,只是要加速景氣循環,快速度過衰退期。

由此可知,該文認為,市場機制不是無效,是還沒發揮功效。
##CONTINUE##
不管市場機制的理論是不是正確的,不管市場機制到底有沒有效,不管它什麼時候會發揮功效。我比較在乎的是,有沒有可能「避免」現行的金融市場機制所產生的問題?死守市場機制,期待市場自動調節,反覆經歷衰退,值得嗎?

真正的金融問題只是這一波的危機嗎?還是市場機制在放任、無作為的支持下所的一波又一波的危機?市場機制本身可以避免下一波炒作跟危機嗎?解決了這一波危機,到底有沒有解決真正的金融問題?

現在,另一個市場,資本已經在消極放任與暴利的誘惑下失控,它危害的是食品安全。金融市場危害的更廣,牽連的經濟體更多、更全面。政府還能夠不「積極地」去干預與管制嗎?

更積極的干預與管制可以避免問題、解決問題嗎?

雖然沒有完美的制度也沒有完美的人,人類的世界沒有完美的守人員存在,但這樣就可以不去籌劃解決問題的對策,期待數字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平衡、自己收斂嗎?


延伸閱讀
左右看:美國金融危機結束了嗎?
社論:從美國狂牛肉到中國毒奶粉

9/22/2008

法治、管制

道德呼籲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是從制度面著手比較直接。

但如此最後人類的社會與文明於焉成為一條又一條的繁文縟節,人類最偉大的心智活動於是更是耗費在解釋條文之上,耗費在解釋權力與權利,規避制度與規範,沒有責任與義務。誰掌握了法律的制定跟詮釋力量,誰就主宰了人類社會。

法治國家的法律最後只為權貴服務...


延伸閱讀
Some hard truths about the bailout
Another shameful scandal involving Chinese products

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讀後感

前些陣子收到朋友的轉寄信件,標題是「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出處不詳。整體而言,它是一篇相當前瞻且現實的文章,點出了正在發生與將要發生的事,也提出了一些給個人的建議,都市叢林的生存教戰。
《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原文如下:

根據Garment Management的資料中,彙整21世紀最有可能被淘汰的職務,花點時間看完,或許會對您有收獲………。

【首先,將遭淘汰的是技術含量偏低的高薪職位者。】

如:人事經理、行政經理、高級秘書等。

這類職務的工作內涵不太豐富,其高薪水準是前些年泡沫經濟的產物,也是前些年人才市場上人才總量偏少的緣故造成的。

【其次,是重複性較高的工作。】

一些工作看似複雜,但其實只需學上幾年,就能靠老本進行簡單的重複勞動。譬如某銀行裡從事結匯,存放款等辦事的人員,實際上這類工作十年經驗與三年經驗幾乎是差不多的,後七年完全是重複勞動。

【第三,是僅掌握單一技能的高薪者。】

目前只有一專多能者(一個主要專長+很多副專長)方能追逐高薪,而僅有一技之長者如電腦程式師、翻譯等職位的高薪者,要保持其高薪收入已是岌岌可危,除非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抓準時代脈動,不斷強化自身技能。

【第四,是電腦化後,複雜性、風險度、工作難度和大大降低的高薪職位。】

如某些財務經理、生產經理、倉儲經理、品保經理等職位原本很複雜的一道道工作成現在開始被電腦的一個個模塊過程所逐步替代。

【第五,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新技術領域中掌握落後技術的高薪人員。】

舉例說,靠PC成為電腦人才的高薪收入者,未來若無法進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領域IBM、AS400或 P9000等大型機的新穎技術,最後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新定義的薪酬價值觀】

傳統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薪酬榜準,已逐漸被職能專才及智慧資產所替代,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

人力資源主管常常在召募新人時,會碰到一個實際又矛盾的問題--要以什麼價值標準來用人呢?

在候選名單中,往往有些人能力就是強,潛力就是好,可惜,薪水太貴,年資又太淺,找進來準會「壓死」現職的同仁。在許多的考慮與妥協下,用人又回歸過去傳統的價值標準:高一點的學歷,久一點的專業背景,只為了維持眼睛看得見的公平,只為了在部門內,讓現職員工能心服口服。

在這樣重重的考慮與妥協下,往往我們放棄了最好的人選,因為,價碼太貴,內部無法建立所謂「公平原則」;因為,資歷太淺,擔心新人壓過老人,打擊士氣。

【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圓山大飯店前總經理嚴長壽被工會公投罷免下台,其中一個原因是:工會不滿他削減員工福利,卻高薪聘請兩位副總或執行副總進駐公司。從員工的眼光看來,這些領高薪的,或許只會打打高爾夫球,只會交際、應酬,而真正替顧客提供服務的是他們這群實際的執行者,而不是那些坐領高薪的人,在薪資的分配上,是不公平的。

這話說來,似有幾分道理,但從薪酬的角度來看,卻是錯誤的,因為薪酬的標準應該建立在真正的價值上。

一個侍者為飯店服務役勞,假設他盡忠職守,作好每個侍者應有的職務動作與提供相對滿意的服務,為飯店帶來的實際價值是每月六萬元,為了犒賞他,飯店每月給予侍者五萬五千元薪酬。而被認為坐領高薪的副總成執行副總,或許打高爾夫球,或許交際應酬,但他帶來的市場與價值,可能是每月一千萬、兩千萬,那你覺得公司要怎麼犒賞他們呢?也是五萬五千元嗎?從甚麼價值觀點上,才是真正的公平呢?

【職能專才決定你的薪酬 】

吃大鍋飯?或每人分一瓢羹的薪酬觀念?

這些在現今的環境裡,已漸漸離我們遠去。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看。假設名節目主持人A與B,就主持能力來講,或許相當,就長相來講,也算相當;但兩個人的主持價碼,卻相差懸殊,可能 A一集主持費一百萬,而B卻只有六萬。其實他們的差異,就影視版的說法是知名度及卡司價碼不同;就薪酬觀念是職能專才基(Competence-Based)不同。

經濟學的觀點說:「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若你的薪酬價碼是五萬元,只要有公司也願意用五萬元聘請你,你們就銀貨兩訖--成交;若你覺得你有五萬元的價碼,但沒有公司願意以此價碼延聘你,你就會在一次、兩次、三次的面談中,把自己的價值妥協至別人可以接受的價位,直到成交為止。

若員工的價值已超過公司能給予的價碼,自然地,他會找到符合他薪資期望的公司,然後跳槽。

【智慧資產取代學歷背景】

有一個薪資的觀念叫薪酬公平論(Equity Theory),每個人在市場的價值,好似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你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另一面則是你的薪資價值。

若銅板的一面重於另一面,市場就會藉著自然淘汰或自然流失,來改變這兩造差異。薪酬公平論在環境的變遷與市場競爭下,傳統一面的學歷、背景、努力、能力等等,可能要被職能專才(Competence )及智慧資產( Intellectual Capital)所代替。

誰能改變市場生態,贏得勝利,他就是價值的代表。許多人覺得他在公司的價值是「從年輕到現在,這麼多年來,我把青春都奉獻在此,所以公司應該犒賞我」。

就情感上來說,是的;但若員工二十年前的工作價值和二十年後的工作價值是一樣的,為什麼公司要付兩倍的成本去養一個只要一倍薪水的員工?只因為這個員工沒有成長?

個人的薪資標準應該建立在自由市場的價值上。若你在某公司得十萬元薪水,但你辭職後,只能找到四萬元的工作,這差額代表你用你的年資與忠誠度換來的。

公司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你或許能生存;公司一旦遇到危機,你將是優先被考慮資遣的對象。那時,你怨天尤人,覺得時不我予,可能都為時已晚。你對公司的價值,是否是可攜帶的價值(Portable Value)?這是每個現代員工應仔細去思量的;再被僱用的能力 (Employability),考驗著職場的芸芸眾生。

【懂得運用知識才是真正贏家】

聖經裡有一個絕妙比喻: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僕人來,把家業「按個人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人五千,一個人兩千,一個人一千。領五千的僕人隨即拿錢去作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領兩千的僕人,也照樣賺了兩千;領一千的僕人則把銀子埋藏在地裡。過了些時日,主人回來和他們算帳。領五千、兩千的僕人,因為為主人增加了財富,受到主人的款待又加派任務。那領一千的僕人則遭主人責罵:「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就是把銀子放給兌換銀兩的人,亦可連本帶利收回。」主子便把一千兩 銀子奪回,給了那原先 五千兩 銀子的僕人。每個人的價值,有如此例中的五千、兩千、一千,你是哪一種呢?

【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在哪裡呢?】

工業時代,創造機器大量生產,擁有資金、設備,是有形的財富;在資訊網際網路化、組織扁平化的今天,資訊和知識成為競爭利器。誰能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不斷地創新,發明更具爆發力的產品,才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力,帶來利潤。或許你從某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就非常地自滿,但今天所有的學歷、背景僅是謀職的敲門磚,猶如五千、兩千、一千的才幹,真正的職場贏家,是那些學習能力絕佳,知道如何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善用知識並創造奇蹟的人。

讀後感
##CONTINUE##

首先,這篇文章在「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這一節提到「薪酬的標準應該建立在真正的價值上」。但這裡所謂「真正的價值」指的卻是「企業所賦予個人的價格」。它指的不是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對家庭的價值、對企業的價值,而是,扣掉個人為企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再經過一套涉及企業文化的複雜公式後,所得到的值,而這個值就是企業賦予個人的價格。如果把這個數字當做自己「真正的價值」,對個人,對大多數領薪水的上班族而言,把這種價格當作自己的價值,也太可悲了吧。

接著,該文以飯店經理跟侍者為例,暗示侍者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經理人所創造的價值。它說「侍者為飯店帶來的實際價值是每月六萬元」,而經理人「帶來的市場與價值,可能是每月一千萬、兩千萬」。第一點,這裡暗市了企業的價值是以市場價格來衡量。第二點,或許可以更精確說,這裡暗示「單一」侍者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不如「單一」經理人所創造的價值,且「單一」經理人是以「一己之力」創造那些價值,好像他出去應酬接到的訂單或英明的領導,不是建立在企業形象與整體表現上,好像整體不是由各別的分子所組成、所貢獻的一樣。經理人是不是真的創造了每月一千萬、兩千萬的價值很難說,但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經理人讓整體所能夠創造的價值增加了。當然,每個組成分子對整體的貢獻都存在個別差異,為整體所創造的價值(按照該文的定義,應該說是價格)該怎麼分配很難定論,不適用大鍋飯每人分一瓢,但也絕不是依造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邏輯就可以歸功、分酬的。用這種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公式分配,結果就是高階經理人與員工薪資成差距成數十、數百倍數成長。

但是高階經理人、經理人與員工的薪資有差好幾十倍、百倍嗎?利潤是按照極簡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公式在分配的嗎?在某些行業跟企業的確是。撇開股票選擇權與紅利不談,看看GoogleMicrosoft(有紀錄的)薪資行情吧。Google內部最低的平均年薪是Account Coordinator,$41,384;最高是Product Management Director,大概$200,000之譜。Microsoft最低是Technical Editor,$90,000之譜;最高是General Manager,最高近$200,000。看起來不會差到數十倍,但再加上股票選擇權、紅利、CEO,會不會差到數十甚至數百倍,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該文認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市場」,它認為薪資是由自由市場決定,由供需市場決定。它說「若員工的價值已超過公司能給予的價碼,自然地,他會找到符合他薪資期望的公司,然後跳槽。」然而,現實是,人才是受到區域限制的,人才的流動並不是那麼自由。撇開競爭禁止條款不談,人才要換公司、換地方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即使個人俱有相當足夠的能力(工作能力、外語能力等等),他要到別的國家合法工作(例如,歐美日)也不是那麼容易,除了法規、簽證的限制與文化的隔閡,還有人情跟地緣的考量。個人的「價格」不得不與「區域市場」妥協,人才的流動沒有自由市場經濟聲稱的那麼「自由」。

承上面幾段,可以發現有一層隱含的意義是企業以市場格決定企業的價值,而個人又以企業所賦予的價格決定個人的價值。如果企業就是以有形的數字、短期帳目決定企業的價值與個人對企業的價值,那麼上至經理人就動刀裁員、販售部門、進行高風險的投資,下至生產部門使用有問題的原物料、營建製造現場通工減料也就不足為奇,還相當有 Gut,但這對企業長期的生存能力與競爭力,不見得是好事。如果一家科技公司把一直虧損的研發部門給裁了會有什麼後果?如果Intel、Google把他們的研發單位都裁了,短期內帳面數字一定會比較好看(如果不論股東信心),但他們的競爭力大概也玩完了。如果報社、媒體裁了一堆記者,只留下一些記者搞民眾或上司想要的新聞,他們的深度、廣度與品質都會值得商確。企業以市場格決定企業的價值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更何況還以企業所賦予的價格決定個人的價值!

無論如何,這樣的文化似乎已然成為主流,個人似乎也不得不接受該文的建議生存下去。

推薦閱讀
這碗飯,走味了
如果伯朗都被毒奶粉波及了,那你還敢相信三合一咖啡嗎?

9/20/2008

企業與人才

研究生暴增 教部明年凍結人數

國內一千大企業徵人喜歡用研究生超過大學畢業生,但也感嘆國內碩士畢業生「立即可用性不足」。高達七六.七%的企業認為,碩士畢業生在職場中無法立即上手;五二.九%企業認為,需要重新訓練六個月才能有所表現。

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什麼都要求快。產品要快速上市,新的製程要快速革新、應用,沒有時間驗證它對環境、人體的影響;基因作物要快速端上餐桌,沒有時間檢驗它對生態的影響;新的金融商品要快新推出,快速將消費者洗腦,快速把利潤炒出來、風險分散給全世界。

這樣的世界,這樣的邏輯,企業要求新鮮人有立即的performance看來也相當符合資本主義精神。

但是,如果台灣的企業要把大學當做直接的人才培訓機構,當做他們員工培訓中心,而高等教育的成本昂貴,絕非個人可以「全部」負擔,相當大部分還是必須倚賴公私部門的贊助。那麼,那些(當然不是指國內全部的一千大企業)一邊跟大學要人才,一邊又要求減稅與各項租稅減免,又對他們的人才培訓部沒有積極的投資的企業,甚至手握龐大資產、股票又不用繳稅的高階經理人,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呼籲」還真是理直氣壯。

使用者付費的邏輯只存在企業對消費者嗎?企業使用社會資源是不需付費的嗎?

這裡不是說企業沒有資格要求大學什麼,只是說,如果他們認為大學培訓他們所需的人才是應該的,好像他們是顧客而大學是賣家似的,那麼他們是不是也該拿出誠意負起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至少現階段大學某種程度還是屬於社會),而不是狂打廣告要求減稅,找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來規避他們應負擔的責任與代價。

唉聲嘆氣地,把他們也應參與解決的問題丟給社會與大學,似乎不是一個身為企業與專業經理人該有的作為吧。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感嘆」這兩個字是記者自已加上去的。
##CONTINUE##

國內研究生人數成長速度驚人,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在學碩士研究生約三.八萬人,博士研究生約一萬人;到九十六學年度,碩士生已超過十七萬人,博士生突破三萬人。為避免研究生素質下降,教育部決定,九十八學年起,凍結各大學研究所人數成長。

看起來好像大家都想念大學、研究所,即使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念也會衝衝看。畢竟,有近32%末未曾有過工作機會者所遭遇的果難是因為教育程度不合跟技術不合[3]。除了為了接受企業不願或不甘願提供的訓練而去念研究所外,(男性)也是為了避免耗費時間等兵單、等入伍、等退伍吧。


行政院主計處07年8月底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為160,325人[1],比在學的研究生172,518人還少[4],也比95學年度的碩班畢業生49,976人還少[4]。需要大學及以上的儘佔21.3%(34,149人)[1]

這個統計數據如果是準確的,且可以用以推近年的統計的話,那麼這個數據還挺令人不安也挺令人振奮的。令人振奮的是高階的知識型人才越來越充足,或許可以幫助與加速台灣的產業轉型,知識型產業佔新創產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2]。令人不安的是,呃,你知道的。


*統計項目定義:
短缺員工:廠商確實具有該項工作機會或職缺,但尚未找到適當人員擔任者;如擴大營運、增設生產線或遇有人員退出時,尚待補充之空缺,但不含遇缺不補之情形。
僱用條件:廠商僱用新進員工所支付之每月最低經常性薪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及證照或特殊資格等。
人員過剩:廠商現有受僱員工人數,超過實際業務或營運所需之人數。

表一、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概況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受雇人數
空缺人數
空缺率
總計
6,165,678
160,325
100.0
2.53
工業部門
2,949,411
92,648
57.8
3.05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5,400
30
0.0
0.55
製造業
2,504,123
78,945
49.2
3.06
水電燃氣業
34,127
1,613
1.0
4.51
營造業
405,761
12,060
7.5
2.89
服務業部門
3,216,267
67,677
42.2
2.06
批發及零售業
1,487,240
30,135
18.8
1.99
住宿及餐飲業
169,824
3,703
2.3
2.13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320,376
3,866
2.4
1.19
金融及保險業
375,312
5,273
3.3
1.39
不動產及租賃業
88,419
4,005
2.5
4.33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228,155
6,317
3.9
2.69
醫療保健服務業
220,538
3,158
2.0
1.41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83,132
1,561
1.0
1.84
其他服務業
243,271
9,659
6.0
3.82
註:空缺率 =〔 空缺人數 /(空缺人數+受雇員工人數)*100


表二、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概況-按職類、年齡與教育程度分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空缺人數()
結構比
主管及監督人員
專業人員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事務工作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
技術工
、機械操作工及組裝工
非技術工及體力工
  計
160,325
100.0
1.4
14.2
31.0
5.7
11.6
32.2
4.0
年齡條件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519
11.9
5.0
4.6
12.6
23.3
28.5
2029
39.5
13.2
21.4
38.6
34.3
32.1
53.0
40.2
3039
35.9
51.5
27.4
34.4
25.1
26.3
46.5
30.8
40歲以上
10.6
21.9
8.2
8.7
11.5
12.9
12.3
9.1
不拘
44.7
38.5
59.5
43.5
43.7
60.8
32.8
54.7
教育程度條件
  總      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國中及以下
9.2
3.0
1.0
9.0
19.1
25.4
高中()
28.8
1.8
39.8
28.4
24.9
35.3
8.9
專科
15.4
29.3
28.6
24.0
43.9
2.1
2.4
0.2
大學及以上
21.3
64.4
65.9
20.5
15.4
24.9
2.8
不拘
25.3
6.3
3.7
12.7
11.3
39.0
40.3
65.5
註:本表年齡條件係依職缺條件所需年齡範圍統計,因部分職缺不限單一年齡組,故各年齡組比率加總大於100%。


表三、科學園區廠商短缺員工人數及其僱用條件
中華民國968月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人;%
項      目
空缺
人數
     用     條     件
結構比
教 育 程 度
      齡
國中及以下
高中()
專科
大學及以上
不拘
1519
2029
3039
40歲以上
不拘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4,976
100.0
0.7
29.9
9.0
59.1
1.4
0.7
9.8
12.7
3.2
83.4
主管及專技人員
4,937
99.2
(100.0)
0.7
29.7
8.9
59.3
1.4
0.7
9.6
12.5
3.1
83.7
非專技人員
39
0.8
(100.0)
48.7
15.4
35.9
3.1
37.7
29.5
23.1
43.6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1,209
100.0
67.0
0.7
32.3
100.0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
923
100.0
75.9
8.2
15.6
0.2
0.5
7.0
5.8
0.1
90.5
註:1. 本表年齡條件係依職缺條件所需年齡範圍統計,因部分職缺不限單一年齡組,故各年齡組比率加總大於100%。
2. 主管及專技人員包含主管及監督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等三大職類。

表四、潛在勞動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千人,%
     
91
92
93
94
95
96
       
5551
5610
5543
5516
5551
5546
1720
1782
1769
1770
1811
1885
3831
3828
3774
3746
3739
3661
未參與經濟活動原因(%)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47.76
46.95
46.32
45.75
44.30
42.93
求學及準備升學
39.31
39.24
39.49
40.08
40.53
40.42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3.89
4.05
4.15
3.66
3.30
3.32
             
9.03
9.76
10.03
10.51
11.86
13.3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41
0.69
1.02
1.20
0.66
0.83
求學及準備升學
65.29
63.09
63.54
65.26
64.55
62.42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9.00
9.45
9.32
7.27
6.39
6.33
             
25.30
26.78
26.12
26.26
28.40
30.4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69.02
68.49
67.56
66.80
65.45
64.60
求學及準備升學
27.65
28.14
28.22
28.18
28.89
29.09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1.60
1.54
1.73
1.95
1.81
1.77
             
1.72
1.84
2.50
3.07
3.85
4.53
過去一年曾經就業比率(%)
6.65
5.63
5.89
5.43
5.26
4.64
過去一年曾經找尋工作比率(%)
3.67
3.44
3.01
2.86
2.81
2.68
註:潛在勞動力係指不含高齡、身心障礙者之非勞動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表五、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數按縣市別分
中華民國9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縣市別
年底場所單位數
年底場所
單位數結構比
合計
工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合計
(%)
工業
部門
(%)
服務業
部門
(%)
(家)
90年底比較
(%)
(家)
90年底比較
(%)
(家)
90年底比較
(%)
總計
1 155 495
18.94
232 125
11.78
 923 370
20.89
100.00
20.09
79.91
臺灣地區
1 152 288
18.93
231 681
11.70
 920 607
20.90
100.00
20.11
79.89
北部地區
 528 656
18.23
 97 598
10.61
 431 058
20.10
100.00
18.46
81.54
臺北市
 183 827
7.29
 14 572
-5.97
 169 255
8.60
100.00
7.93
92.07
基隆市
 17 969
13.75
 2 079
29.13
 15 890
12.00
100.00
11.57
88.43
新竹市
 21 489
27.25
 4 521
12.66
 16 968
31.80
100.00
21.04
78.96
臺北縣
 177 946
22.90
 46 515
7.65
 131 431
29.39
100.00
26.14
73.86
宜蘭縣
 22 326
19.94
 4 055
26.56
 18 271
18.56
100.00
18.16
81.84
桃園縣
 85 607
31.62
 21 169
23.74
 64 438
34.44
100.00
24.73
75.27
新竹縣
 19 492
32.84
 4 687
30.27
 14 805
33.68
100.00
24.05
75.95
中部地區
 286 310
19.21
 76 069
11.48
 210 241
22.29
100.00
26.57
73.43
臺中市
 71 328
29.47
 10 608
12.78
 60 720
32.90
100.00
14.87
85.13
苗栗縣
 22 191
11.44
 4 853
2.47
 17 338
14.24
100.00
21.87
78.13
臺中縣
 82 980
23.92
 31 155
17.74
 51 825
27.96
100.00
37.55
62.45
彰化縣
 62 015
12.06
 20 898
6.17
 41 117
15.31
100.00
33.70
66.30
南投縣
 21 586
22.84
 3 977
15.58
 17 609
24.60
100.00
18.42
81.58
雲林縣
 26 210
3.68
 4 578
1.55
 21 632
4.14
100.00
17.47
82.53
南部地區
 311 526
20.60
 54 842
14.14
 256 684
22.07
100.00
17.60
82.40
高雄市
 86 982
18.29
 10 825
11.44
 76 157
19.33
100.00
12.45
87.55
嘉義市
 17 466
16.76
 2 006
2.09
 15 460
18.98
100.00
11.49
88.51
臺南市
 47 207
20.31
 7 795
8.14
 39 412
23.05
100.00
16.51
83.49
嘉義縣
 18 968
18.33
 4 400
14.88
 14 568
19.41
100.00
23.20
76.80
臺南縣
 46 898
21.37
 12 309
13.04
 34 589
24.64
100.00
26.25
73.75
高雄縣
 55 229
29.95
 12 876
25.63
 42 353
31.33
100.00
23.31
76.69
屏東縣
 34 220
16.70
 4 187
10.33
 30 033
17.65
100.00
12.24
87.76
澎湖縣
 4 556
11.23
  444
12.12
 4 112
11.14
100.00
9.75
90.25
東部地區
 25 796
10.88
 3 172
9.99
 22 624
11.01
100.00
12.30
87.70
臺東縣
 9 862
14.24
 1 032
30.14
 8 830
12.63
100.00
10.46
89.54
花蓮縣
 15 934
8.90
 2 140
2.34
 13 794
9.99
100.00
13.43
86.57
金馬地區
 3 207
22.78
  444
66.92
 2 763
17.77
100.00
13.84
86.16
金門縣
 2 519
26.39
  361
63.35
 2 158
21.78
100.00
14.33
85.67
連江縣
  688
11.15
  83
84.44
  605
5.40
100.00
12.06
87.94

表六、工商及服務業企業單位開業時期按產業別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單位:家
產業別
95年底
90年底
存活率
/100
(%)
退出率
1-
(%)
合計
90年以前
開業
91~94
開業
95
開業
總計
1 105 419
 687 020
 316 241
102 158
 935 316
73.45
26.55
工業部門
 225 943
 160 749
 50 220
 14 974
 200 085
80.34
19.66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526 271
 266 021
 87 184
 735 231
71.58
28.42
製造業
 147 911
 116 362
 25 560
 5 989
 140 571
82.78
17.22
傳統產業
 132 849
 105 006
 22 519
 5 324
 125 768
83.49
16.51
非傳統產業
 15 062
 11 356
 3 041
  665
 14 803
76.71
23.29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526 271
 266 021
 87 184
 735 231
71.58
28.42
知識密集型
 114 052
 67 369
 35 513
 11 170
 75 455
89.28
10.72
非知識密集型
 765 424
 458 902
 230 508
 76 014
 659 776
69.55
30.45
註:1.「傳 統產業」包括食品、飲料、菸草、紡織、成衣及服飾品、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木竹製品、紙漿紙及紙製品、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石油及煤製品、化學材料、化 學製品、藥品、橡膠製品、塑膠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基本金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汽車及其零件、其他運輸工具、家具、其他製造業與產業用機械設備維修 及安裝業。
2.「非傳統產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製造業。
3.「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商品經紀業、郵政業、電信業、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及相關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不含獸醫服務業)、支援服務業(不含旅行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服務業。
4.「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全體服務業部門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表七、工商及服務業研究發展支出概況按總收入規模別分

中華民國9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總收入規模別
年底企業
單位數
(家)
有從事研究發展
年底企業單位數
研究發展支出金額
(家)
②/①*100
(%)
(百萬元)
占生產
總額比率
(%)
總計
1 105 419
 11 859
1.07
 330 453
1.37
滿 100萬元
 171 951
  66
0.04
  63
0.07
100至未滿500萬元
 573 901
  624
0.11
  258
0.03
500至未滿1,000萬元
 142 508
  813
0.57
  245
0.04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148 893
 1 303
0.88
 2 134
0.12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37 148
 2 161
5.82
 4 987
0.38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24 132
 4 302
17.83
 26 010
0.91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3 223
  967
30.00
 19 133
1.44
100,000萬元以上
 3 663
 1 623
44.31
 277 621
1.83
工業部門
 225 943
 7 096
3.14
 284 693
1.83
滿 100萬元
 14 751
  7
0.05
  40
0.41
100至未滿500萬元
 90 597
  24
0.03
  97
0.04
500至未滿1,000萬元
 41 301
  40
0.10
  94
0.03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53 056
  419
0.79
 1 694
0.18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13 009
 1 702
13.08
 3 194
0.45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9 790
 2 869
29.31
 18 014
1.02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1 496
  738
49.33
 15 430
1.84
100,000萬元以上
 1 943
 1 297
66.75
 246 131
2.29
服務業部門
 879 476
 4 763
0.54
 45 760
0.53
滿 100萬元
 157 200
  59
0.04
  23
0.03
100至未滿500萬元
 483 304
  600
0.12
  162
0.03
500至未滿1,000萬元
 101 207
  773
0.76
  152
0.04
1,000至未滿4,000萬元
 95 837
  884
0.92
  441
0.05
4,000至未滿10,000萬元
 24 139
  459
1.90
 1 794
0.29
10,000至未滿50,000萬元
 14 342
 1 433
9.99
 7 995
0.72
50,000至未滿100,000萬元
 1 727
  229
13.26
 3 703
0.76
100,000萬元以上
 1 720
  326
18.95
 31 491
0.71
註:「占生產總額比率」係指有從事研究發展者之研究發展支出占各該規模別生產總額比率。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 96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2] 行政院主計處 95年工商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要分析

[3] 行政院主計處 9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

[4] 教育部 大專校院概況表(87~96 學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