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08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



Author: 蔣勳
★★★★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上面兩句摘錄自書的封面,光看到這兩句就覺得這本書值得買回家讀了。

蔣勳的《孤獨六講》分七個章節談論「孤獨」,分別是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孤獨六講》對儒家思想及父權社會提出了許多批判,尤其是倫理孤獨篇。《孤獨六講》太吸引人了,從星期天買來,坐在床上偷翻偷讀幾頁,就忍不住把它直接讀完了,把功課全部留到週一早上才開始趕。


我們的文化不充許孤獨

「…我們不充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的時刻裡拉出來,接受公共的來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獨。」

書還沒翻幾頁,就讀到這個非常經典,立刻引起我共鳴的文字。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一個人在享受孤獨的時候,硬是被親人、朋友、同學拉入人群之中。我國小的時候住在五股,跟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堂兄堂妹住在一起,看起來很熱鬧,對吧?只有在週末跟寒暑春假的時候才回桃園。回桃園,我的假日跟假期不外乎就是自己一個人去漫畫店租漫畫然後看漫畫,不然就是自己去公園打球、玩秋千,再不然就是在自己摺紙、畫畫、玩玩具中渡過。然而,我國小的時候,最期待、最喜歡的事就是回桃園的家,在自己的房間做自己的事,除了開伙以外不被打擾。還記得,住在五股的時候,我常常去學校的圖書館借小說,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看水滸傳、封神榜什麼的,常常沒有跟大家一起坐在客廳看電視。說「關」在房間也不太正確,因為大人們不準我們小孩子關房門。小從看電視,大至逛夜市,這類的團體行動都不參與,常常被唸說有自閉症,再加上那時候有妥瑞症的樣子(就是會面部不自覺的抽動,用力眨眼等),不定時會有一些長輩來對我進行心理輔導,叫我要合群,眼睛不要一直眨,嘴巴不要一直抽,很難看。小時候覺得,我好像真的有問題,除了功課以外好像沒有可取之處,連走路都會跌倒。現在反而覺得,妥端症又不是我能控制的,耍孤僻是我的自由,不能接受的話,有問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去年去成大報到的時候,我爸一直叫我打電話給已經在成大唸書的表哥,叫他來接我。可是我想說,我已經知道要怎麼從火車站走過去了,幹麻還要勞煩人家,而且這本來也是我計劃好的台南一日遊,探訪親友不在行程內(我表哥人很好,這是我的問題)。然後,在自強號上我讀赫拉巴爾的小說正讀的開心,我表哥就打電話來了,叫我下車後打給他,他會來載。好吧,人家這麼好心,就不要「失禮」了。中午報到完,他要去上課,我要去一些實驗室問問情況,他說我有問題再打給他。結果我沒問到什麼東西,打算回去先發個mail再去一趟,於是我就參觀校園去了。成大真大,走的我腳很痠,走著走著就到了火車站,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上車,這是麻煩的開始。坐車到了嘉義一帶,我表哥打電話來,我跟他說我車上了,然後就繼續看我的小說。然後,過年的時候這個「事件」就在親友間傳開了。每個人都質說我不夠意思什麼的,去的時候不說,走的時候也沒說,事情辦完人就跑了。啥毀?什麼時候要這個規定說我到哪要去哪都要報備的?要是他們知道我去年秋天跟同學去花蓮兩天都沒去找遠房親戚不要就再多訓我一頓?我們的文化真的很注重團體跟交際,只要個人的是這個群體的一份子,就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否則就是不道德的,要被遣責,或者貼上標籤。例如不參與班級活動,不與班上同學一起行動,會打上隱藏人物的標籤,茶餘飯後的談論對象。


「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與深度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後終於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可不是嗎?而當我越是與自己對話,越是對群體認同與追求所謂的另一半失去興趣。當某個朋友知道我有超過n年的感情空白(意即連暗戀的對象都沒有),她居然表示「難以致信」。我想,n年的空白是正常的,當你樂在享受孤獨的時候,有什麼能夠讓人主動積極的去尋找所謂的另一半,製造麻煩呢?


「習慣結論的社會,不容易有思維的快樂,也往往不會有孤獨的快樂。」

《孤獨六講》中有許多論述在批判儒學,說儒學是一個只給結論,沒有思維過程的學說,使得我們的文化也習慣了結論,沒有思維。使得即使很多觀念至今已不再適用,依然被奉為真理。當然,《孤獨六講》有意思的地方,不只這些。

1 則留言:

  1. 挺中肯的!!!

    群體有群體的樂趣!
    孤獨有孤獨的享受!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決定!!!

    推一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