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06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著
譯者:草嬰
出版社:木馬文化

  美麗多情的安娜,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年長她許多、冷漠無情的彼得堡官員。在偶然的情形下結識一位風流倜儻的年輕軍官,點燃安娜壓抑已久的強烈熱情, 進而拋夫離家,與情人遠走。雖然安娜奮勇抵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仲裁,但仍無法見容於整個上流社會,加上情人為前途名譽棄她離去,沮喪失望之下,在火車駛近 時跳下火車月台結束生命。

  托爾斯泰對書中幾位主角的描繪,堪稱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這部小說由於體現托爾斯泰思想與藝術上的過渡與轉變,可說突出於托爾斯泰其他小說之上,為托爾斯泰代表作中的代表作,也是他作品中最受喜愛的一部小說。


  安娜,如列文所言,是「一個多麼奇妙、可愛和可憐的女人」,身上「具有誠實的美德」,臉上有一種「洋溢著幸福的光輝,並且把幸福散發給別人的神態」。安娜有靈活的交際手挽,持續累積的知識與智慧,出入劇院比舞台上的女主角更吸引鎂光燈與大眾的注目。在安娜、卡列寧、伏倫斯基這條線上,托爾斯泰鉅細靡遺地刻劃出感情真摯的安娜,在舊的倫理道德、教會習俗的蹂躪下,在卡列寧那樣的官僚對敢於要求個性解放的婦女的戕害下,在輿論的壓力和世俗的目光下,長期離開心的兒子,母性的痛苦的折磨下,唯一的感情支柱伏倫斯基的愛情漸漸淡化下,安娜內心感到一片空虛,無可奈何地走上自我毀滅之路。安娜臨終前嘆息「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也是她對生活社會的控訴。

  另一條主線──列文。列文,就如同托爾斯泰其他作品中的善良貴族,《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以及安娜,心地善良,誠懇真摯,同情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也關心別人的幸福;富有正義感,對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既不願同流合汙,又敢於用各自的方式進行對抗。列文迷戀自己那套海市蜃樓的農業改革,一心希望農民富足,自己這樣的地主老爺可以在農民面前「問心無愧」。他勁頭十足地搞農業改革,親自參加活動,不斷探索、宣傳、進行實驗,但敗在階級對立意識型態上,人與人的猜忌上,最後一事無成。列文年富力強,家庭生活美滿,精神上卻極其苦悶;他甚至抵擋不住死的誘惑,幾次想到自殺,以致只得把繩子藏起來免得上吊,隨身不帶手槍免得開槍自殺。

  「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以外什麼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少數流治階級的有錢有勢,物質生活富裕,但精神空虛,他們信仰上帝以獲得精神上的支持;而廣大人民一無所有,飢寒交迫,以緩解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下層社會的廣大人民的描寫,對上流社會的描寫,可說是無微不至。善良的農民,快樂地勞動,但遇到變革與貴族的同情也不免猜忌。上流社會揮霍無度,帶著所有的家產進出俱樂部的「地獄」,以賭光彼此的家產娛樂。有債台高築,追求升官晉爵,貪圖薪俸以資揮霍的,如奧勃朗斯;有家財萬貫,斤斤計較,掌握金錢動向,投資公益又能滿足奢靡的,如伏倫斯基;有萬不得已,入不敷出,節流以資度日的,如列文、桃麗。托爾斯泰小說中,提到金錢的次數,我想大概不亞於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最愛的珍‧奧斯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