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08

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1900」出生在一艘船上,終其一生沒離開過那艘船。在他八歲那年,他的養父,一名黑人添煤工,因意外過世。而一天晚上,他展現了他在鋼琴上的才華,美妙的琴聲將吵醒了乘客,跳動的音符邀請穿著睡袍的乘客,與船長,一起欣賞、目睹、耳聞一個天才的誕生。

‘You broke the regulations.’船長對他說。
‘Fuck the regulations.’「1900」回

##CONTINUE##
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幕是,當 Max(柯恩牌)第一次上船,因為暈船吐得東倒西歪,當 Max一頭栽進那個看起來很昂貴的瓷瓶傾訴他的肺腑之聲時,「1900」適時出現,說他有一個不會暈船的好方法。然後就穩健地往大廳邁去,後面跟著踩著完全亂了拍的逍遙步的 Max。「1900」在鋼琴前坐定後,叫 Max把固定鋼琴的固定架鬆開,Max 雖然質疑他瘋了,但還是照著他所說的做了,並趕在「1900」治暈船救生鋼琴漂走前,搶搭上並坐在「1900」旁邊。想當然而,他們就隨著那八十八鍵所譜出的音符,在大廳內滑來溜去,旋來轉去。好像只要有音樂,有瘋狂,有那八十八個鍵,就可以把恐懼、不確定、峰迴路轉與未知的(人生)旅程變成一種快樂、體驗的過程。他沒有想要去控制鋼琴要滑去哪,他只顧著享受當下鋼琴與浪濤帶來的樂趣。當然,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總有機會會脫韁。而「1900」就以幽默的態度,來面對失去控制的局面(預料中或出乎意料之外的風險)。


最後,「1900」選擇跟著船,他唯一的家,一起被炸沈。在他與他的摯友 Max訣別時,他說出他不願意上陸地的原因,他當年放棄上岸的原因,選擇跟 Virginian一起沈默於人間的原因。他說阻止他的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那些看不見的。他說綿延的城市他看不到盡頭,他看不見世界的盡頭,看不見他的盡頭。他說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有限的琴鍵可以創造出無限的音樂;若琴鍵無止盡,就沒有立足之地,創造不出旋律。充滿太多變數的陸地會令他崩潰,成千上萬的選擇讓他不知何取捨,讓他不知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種死法。他說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長的旅程,他下不了船,但他可以步下他的人生舞台。

外面的世界太大,大到他個人的基本思想無法理解;世界的盡頭太遠,遠到他無法眺望;世界的變數太多,多到他不堪負荷。所以,他選擇了與他心目中那八十八個琴鍵,與他唯一的家,他的世界,一起沈沒在生命的盡頭。

在與他的摯友訣別時,他依舊保持著一貫的幽默。

他也說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質疑、在做出抉擇。

大概就是選擇太多了,所以原則出來了、宗教信仰出來了、百家的學說出來了、Regulation 也出來了。它們都在告訴人們該怎麼抉擇,該怎麼判斷,該怎麼做,該怎麼活著,該怎麼死。

我也是陸地上的人,也跟陸地上的人一樣,花了很多時間在懷疑、在做出選擇。就如許多陸地上的人一樣,我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一本聖經可以告訴我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世界是圓還是方。也不像「1900」一樣,那八十八琴鍵就是他的原則,用來面對船上與海上的一切,他的世界。那怎麼辦?找一間教堂或寺廟,宣誓將自己交給祂(們)?找一個團體叫做大眾,把他們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把他們的決定也當做自己的?還是以理性建構自己的小宇宙,建構自己的價值與面對世界的原則?我想我選擇的是最後一個,雖然要耗費許多時間去懷疑、去做決定、去跟自己交戰,但是值得,且必需。

Something Costs More Than You Realized

Radiohead與終結童工

6/10/2008

6/9 寶貝澡堂


寶貝澡堂

台北市昆陽街146號

出門沒有借相機,用手機拍了幾張,還真的只拍了幾張。(手機帶出門沒多久就沒電了,沒辦法,畢竟宅宅沒有出門吃飯吃到變成趴趴走的習慣,沒有每次出門都確定手機有充飽的習慣 XD。)

「寶貝澡堂」是明志的老同學兼老室友,跟另一位老朋友,也是他的女朋友(未婚妻),跟一位寵物美容師一起開的店,不過今天去的時候美容師休假,只有美容師的黃金獵犬代替招乎客人。「寶貝澡堂」五月底剛低調開幕,我跟朋友兩人今天一起去光顧,以補沒得參加開幕典禮、剪綵的遺憾。(幹麻那麼低調啊!)

大門口的右邊有一個大貓籠,裡面有機雙乖巧的小貓。跟那些小貓玩了一下,才發現,原來不是每隻貓都跟我家的那隻一樣都喜歡把爪子伸出來抓人(撿回來的比較野?)。那些小貓好像是客人的,很可愛,但是我沒拍...XD
##CONTINUE##

不過我拍了牠們對面,也就是大門的左手邊,罐頭跟道具區。當然這只是店裡的罐頭跟有趣的玩意的一小區。聽說那個貓罐頭很好吃,有多好吃呢?好吃到店的男主人跟女主人會搶著吃。


同樣也在玄關的左手邊,罐頭區的旁邊,是飼料區。


也是在玄關的左手邊,罐頭區的對面,是零食區。我跟朋友在這一區各捧場了兩包,還被強迫接受了一堆贈品(寵物洗髮精、零食),帶回家去孝敬家裡的貓與狗老大們。這也是我第一次買東西回家給我家的貓跟狗兒們。


不過呢,上面這些都只是搭著賣,一包沒比成本價多賣幾塊錢的額外服務。「寶貝澡堂」的主要服務,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寵物美容、洗澡跟住宿啦。價目表如下,有沒有很公道呢?(居然會去拍價目表,有沒有很務實 XD)







我跟朋友兩人一進入大廳,就有一直黃金獵犬纏著我們,直到有別的客人進門。

他叫多多,熱情洋溢,是美容師的黃金獵犬。我跟朋友兩人進去的時候他一直跑來跟聞我們,跟我們玩。而且,他遇到女生進門會更熱情。他會整個站起來,撲上去。以他的體型,他若再用力點撲,一定可以把較嬌小的女性給推倒...



店的內部(住宿區)有四條狗跟一隻貓,從左到右分別是哈士奇、黃金獵犬(是啊,又一隻)、黑色貴賓、小狗(忘了是什麼狗,也沒拍到)、小貓(我對貓沒什麼研究,也沒拍到)。有拍到的也沒拍清楚,因為我的技術太差,畫素不夠,牠們又一直很興奮的動來動去...


這隻哈士奇要送人了,要送給在昆陽街上的鄰居。



這隻黃金獵犬也要送人了,但是還沒找到新主人。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認領。(不可以虐待他)

我捧場了兩包零食,結果被強迫贈送了兩包跟三瓶寵物洗髮精,一包給在路上認識的大姊,她在遛牧羊犬(沒照),然後就莫名奇妙不知為啥聊上了,還聊了幾十分鐘。當然也不忘記幫忙發個兩張名片給她。



最重要的是,當然是要知道「寶貝澡堂」怎麼走



最後,我Google到了一篇關於「寶貝澡堂」的文章,評價很不錯唷!(我可以很驕傲的說,這是我老朋友們的店呢!)
作者: cccyyy (dodo) 看板: pet
標題: [情報]昆陽捷運站附近的寶貝澡堂~我們家小約洗澡+大美容才400
時間: Thu May 29 02:50:42 2008

不太會PO文,推文錯了地方,請各位大大見諒,平常在昆陽捷運站這附近小型狗單次的洗澡家美容要價700~800,平常都是自己幫小約洗,最近天氣變熱帶小約去剪毛,結果大排隊,不忍心小約在陌生的環境關2~3小時,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新開的寵物店,就順便問了一下~~~400洗+剪
全身理毛~~~原來台北市也有這種價位,所以我們家小約成了該店開幕第一天的首客,店長說他們原本都是台北縣寵物店的美容師,自己出來創業所以收費比照北縣,雖然我們家小約是要修短身體毛,沒有機會看到他們的造型技術,但是我們家小約的腳底毛都修的超乾淨的,重點是沒受傷。所以將這間店推薦給附近的主人,平常在別家店剪一次的價格,在這裡可以做兩次,實在太划算了(我不是店家,也不喜歡當凱子),他們就在藥檢局大門的對面,昆陽捷運出來步行3~5分鐘就到了,好店就應該要獲得大家的支持才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46

6/06/2008

秋天裡的春光(Autumn spring)



劇情簡介
劇情敘述一位75歲、卻有著無限青春活力的老人,悲喜交集的故事。

范達是一個永遠的夢想家,總是遊戲人生,愈老愈瘋。他帶有赤子心的行為舉止,卻使他所鍾愛的妻子艾蜜莉頭疼不已,屢屢勸阻無效。

范達始終不願面對年老,不願坐在家裡等死。所以他選擇了在生活中永不停止的挑戰,也因此為自己帶來了每一天快樂的冒險與豐沛的生命力。他在劇場工作的好友艾德,把演戲經驗和他分享,兩人一起在現實生活裡笑扮人生,滿足了范達許多的人生夢想。他恣情任意地演著各種角色:地鐵查票員、慈善家,也扮演了一名劇院的榮譽會員,想買下一幢豪宅…。

一連串的事件豐富了、快樂了范達的生命,也影響了鎮日為他操煩的妻子。於是艾蜜莉決定陪他共同扮演、體驗豐盛快樂的美麗人生…。


當范達跟艾德出於同情,在捐錢給那位年輕的「盲人」,而那位假盲的年輕人卻藉機行搶時,除了本能反應的去追那個搶匪外,不曉得他們在想什麼?

他們會覺得世界變了嗎?他們會覺得他們的同情心同理心在現代越來越不值了嗎?如果同情心無法以價值來衡量,他們會覺得這樣對人的信任,是一種自掘墳墓的天真嗎?

##CONTINUE##

當范達跟艾德帶著遊戲人生的心情,扮演劇院的榮譽會員,去參觀豪宅莊園,以滿足自己想買下一幢豪宅的憧憬。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至少我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因為我不是搞房地產的),最後卻被房地產經濟人以刻意誤導等理由,要求兩位老人賠償他所付出的時間,不曉得他們在想些什麼?

影片中他們很認命地想辦法酬那三萬克朗,但他們在無奈奔走的同時,不曉得他們會不會覺得現代人越來越奇怪,為什麼什麼代價都必需用金錢來支付,一句道歉、道德譴責、勞動服務,都比不上幾十張印有面額的鈔票?

當然,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是付出代價的方式就是金錢賠償嗎?貨幣的功能已經不只是進行交易,貨幣已經成為量化與「值」化人類社會制度、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標準了嗎?將貨幣當作懲罰,它的道德意含,是人們必需對他人或社會為自己的行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時有傷害到他人的那種)付出代價?還是人們可以藉由消費法條來為自己的行為取得合理性?


當艾德將死之際,他告訴范達他的存褶跟印鑑所在,他要的不是范達幫他買棺材辦喪禮,他要的是范達能夠利用他最後的積蓄去獲得快樂。這點很有趣,他相信友情的意義,他不需要靠那些律師、信託,去分配財產或規避遺產稅,他不需要靠那一紙契約來拖延子女鬩牆(當他們最後知道父母親的愛可能不平等的時候,大概還是會有所爭執或芥蒂吧),在面對自己的死亡還能談笑風生。這樣的死法還挺令人羨慕的。


影片中有一個配角,他是一個獨居老人,一個人鎮日坐在窗前看著路像來來往往,最後死了幾天才因屍臭被發現。他理應是最自由的人,他沒有老夫老妻會限制他,下也無子女會急著把他送進安養院,為什麼他會整日坐在窗前兩眼無神?因為錢?因為生理因素不能出外趴趴走?因為已經沒有夢想值得實現?


(看來我老的時候最好存點錢跟健康,朋友跟腦細胞都死光光了的話,至少也還有留點自殺的力氣...XD)

僧侶與乞丐

有個朋友提到說,她「突然好怨那一群僧侶尼姑,一群四肢健全的人,只為了放下過去的罪業與枷鎖,為了自己的理想,做跟乞丐沒什麼兩樣的事。」而弔詭的是,「大家認為四肢健全在修行的僧侶高尚,卻很少人願意多看有殘缺的乞丐一眼。」她期望他們能做些「更能幫助社會的事,而不是只顧著自己要拋開俗念,或是為了自己的宗教要弘揚佛法、興建寺廟等等的。」


No offensive.

換個角度亂入...XD

有比丘跟比丘尼化緣,人們佛心來了捐錢,化緣來的錢可能部分用來幫助川緬災民,可能用來興建或修繕寺廟,修繕與建寺廟可以創造需求,創造工作機會。

這不正是目前台灣凱因斯學派最樂見的嗎?擴大內需,促進貨幣流通,刺激經濟復甦與繁榮...XD
##CONTINUE##

另一點是,宗教有其存在的需求,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有人需要他們來普渡誦經吟唱禱告,以換取心靈的安寧跟慰藉。如果說精神科醫師、心理醫生、職能治療師對社會可以有貢獻,那為什麼神職人員給那些善男信女的安慰不能算是對社會的貢獻?

心理學實驗證明,當人們把錢捐出去的時候,會有一種付出的滿足感。化緣,或許可以當作是提供一個比劃撥匯款更直接方便的小額捐款,讓善男信女們更容易獲得付出的滿足感。雖然去7-11找世界展望會的箱子更方便,但是佛教徒可能會覺得比丘或比丘尼前面的缽比較親切友善又可以信任吧。(這樣說,突然覺得乞丐的缽似乎也能夠讓人們獲得付出後的滿足感。)

至於乞丐,人們不友善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騙過,或者是怕被騙,以及既笑貧又笑娼的優越心態吧。而社會安全網的不足,造就許多流浪漢跟乞丐,有些宗教機構跟NGO/NPO組織有在關心他們。只是目前的狀況,似乎是,社會安全網的維護工作,都交給那些機構去負責了。政府感覺上比較注重在以司法(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來補漏洞,或是製造更大的洞,或者乾脆往那個洞塞顆不定時炸彈來堵住,把任期內的數字搞好,剩下的,留給下一任去拆炸彈兼補漏洞。


另外,宗教似乎本來或多或少就有非強迫性的利益交換互惠性質?民眾祈求財源滾滾、金榜題名,以讓神明香火頂盛當回報?祈求自己死後進入他們的神的國度得永生,或是像王牌天神裡面一樣祈求他人幸福,把自己的現世交給他們的上帝?接受宗教機構幫助的時候,似乎就要接受他們弘揚佛法或福音,最後以幫忙宣揚祂們的國度當做回報?當然,這些應該都是非強迫性的,雖然他們可能會要求那些受幫助的人跟著一起禱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6/02/2008

翻譯不簡單

我對翻譯跟國際事務還滿有興趣,但沒有受過任何翻譯的訓練,然而在幾個小時前送出了我第一篇翻譯...XD

好吧,也不算第一次啦。我翻譯的經驗大概只有軟體中文化跟阻抗分析儀的操作說明手冊,還有偶爾在公司的口譯...(反正業餘的,人家聽的懂就好)

翻譯一篇非科技類的,又是有從來沒聽過的事件跟條約的,完整文章倒真的是第一次。不知道這樣的翻譯品質能不能幫到忙,還是造成人家校閱上的負擔...XD

##CONTINUE##
翻譯了一篇GVO的文章後,心得是,我真是孤陋寡聞啊。也再次體驗到,讀英文文章是一回事,用中文寫文章是一回事,要把讀進來的東西用中文表達又是另一回事。中翻英感覺反而還比較容易一點,中翻英就是把腦子的東西用英文表達。可是英翻中,不知為啥,應該就是把腦子的東西用中文表達,可是確會覺得卡卡的,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查字典,看看這個自己讀起來用起來都沒問題的片語或單字,通常是翻成什麼。(所以同學找我英翻中我都不想幫忙,尤其是他們自己的作業或是他們朋友的作業,畢竟好人不是這樣當的我的翻譯技巧不好,要花很多時間。)


不過,要面對挑戰才會進步(雖然造成人家校閱上的負擔),看到這篇文章〈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參與對話--全球之聲發聲計畫(Rising Voice)〉,在這學期的作業、報告、考試終於都結束後,我很自不量力的跑去幫忙妨礙 GVO(全球之聲)翻譯計畫了。

什麼是全球之聲(Global Voice Online)?
(引自〈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參與對話--全球之聲發聲計畫(Rising Voice)
如果要很快地瞭解,可以參考portnoy為punch party做的簡報:在Punch Party 3 簡報 GVO全球之聲。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全球公民媒體,主要報導、提供非歐美地區國家的新聞以及被關心的議題,在很多國家都有編輯、寫手提供GVO報導的題材、文章,這些消息都屬於民眾關心的議題,但不一定被主流媒體關注,也不屬於官方觀點。因此他某種程度反映了很多國家社會的社會文化。這些報導,以英文在GVO上呈現,再由各個國家的編輯與翻譯志工,翻譯成各個國家的語言,方便網友閱讀。


什麼是GVO翻譯計劃
簡單來說,GVO翻譯計畫有兩個目的:
1. 透過翻譯,將世界其他地方的在地觀點傳達至中文世界。
2. 提供主流媒體忽略的視角,讓中文網路世界能與其他國家的部落客對話。


烏克蘭、俄羅斯:不受歡迎的人



五月十二日,莫斯科市長尤利魯茲科夫(Yuri Luzhkov)在他呼籲俄羅斯去取得一個烏克蘭的黑海海軍港,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後,被烏克蘭宣告為不受歡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之前關於這個事件的全球之聲翻譯在這裡這裡

五月十五日,俄國拒絕給予卡斯基夫(Vladyslav Kaskiv)進入權,他是2004年基輔抗議活動的領導者之一,也是烏克蘭議會的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黨的成員之一。卡斯基夫本來要到莫斯科參加一個訪談節目,而他的對手是俄國的政治人物,弗拉基米爾·日裏諾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

##CONTINUE##
一位LJ(LiVE JOURNAL)使用者、俄國記者,varfolomeev66比較了這兩個事件


感受不同處
今天,烏克蘭國會議員卡斯基夫不被準許進入俄國。它看起來像是對烏克蘭決定禁止魯茲科夫市長進入的一個恰當回應。

但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並思考這兩個事件的細節。

1. [...]魯茲科夫在事前已被(書面)警告其無法接受的「極端主義者言論」,[...]然而卡斯基夫卻是在沒有任何告知的情況下被拘留在機場。

2. 我們都非常清楚抨擊魯茲科夫的理由:他懷疑塞瓦斯托波爾是否屬於烏克蘭,以及他威脅要廢除建立在友誼與合作之上的1997年俄烏大條約(1997 Russian-Ukrainian “Big Treaty”)。[…] 卡斯基夫的罪過在哪卻不得而知。官方的說明只有指稱他「威脅到國家安全」─但這後面隱藏著什麼?

3. [...]魯茲科夫其不受歡迎的人的身份是由一位貨真價實的(烏克蘭安全部門)職員奧斯塔片科(Maryna Ostapenko)所宣告,卡斯基夫這邊卻沒有一個官方的發言人(其行動可被上訴的人)發表任何聲明,且所有對他的指控都歸於入境管制部門的「消息來源」與Sheremetyevo(機場)。

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事實上,它顯示了這兩個政權最大的不同。烏克蘭這邊,其官員必需對大眾與媒體說明,以及為其行為負責。而俄羅斯這邊,公僕們卻可以不對大眾做任何清楚的解釋,可以依他們的喜好做任何決定。

除了別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烏克蘭在國際排名中被標示為「自由國家」,而我們的俄羅斯聯邦卻是「不自由」。這一切都如此地明顯又理由正當,而且令人感到難過。


部分關於這篇文章的回應與討論如下


salatau:
卡斯基夫就像個聖人,對吧?

varfolomeev66:
對俄國而言,他確實有可能是有點恐怖的敵人。但我,身為一個公民,會想知道:他到底有什麼威脅,以及他意圖犯什麼罪。但都沒有做任何說明。或許,其實只是因為沒有名目可以用來指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