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2008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的圖像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作者︰夏曉鵑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有位朋友看到,他說:「你在看這些書喔。裡面八成都把那些外籍新娘講得很可憐。可是我們台灣的男人也很可憐,像前幾天又有一個關於外籍新娘的新聞,你有看到嗎?」

「沒有,大概又是很負面的新聞吧?」

「對啊,那個是前幾天屏東的新聞,外籍新娘不給(免費性服務),每次她老公想要就會跟他收錢,有一次她老公沒給錢想要硬上,她就拿……」

事實上,《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不是由很多悲慘故事所譜成的書,裡面沒有那些媒體與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外籍新娘」,裡面有的,是一群在台灣落地生根,為了生活與家人遠渡重洋,想要好好融入台灣的「新移民女性」。

然而,出現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中卻只是比較幸運的一群,一群有幸得到她們新家庭的允許或支持,而得以不被深鎖在大門與菜市場,來到社大學習中文、參加運到、自我表述的人們。還有很大一群「新移民女性」,飄洋過海「嫁」來台灣,在制度法規與社會歧視的雙重剝削下,為了歸化成台灣人與取得身份證,忍氣吞聲被物化為提供長期性服務與家事服務的生產工具兼幫傭,禁錮在她們的新家門與菜市場內,連想學習連台灣大學生都搞不懂的歷史與中文(以參加歸化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CONTINUE##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是在社會對大陸籍與東南亞籍「外籍新娘」的民粹式汙名化與國族主義式「優生學」(偽科學)的氛圍下,為「新移民女性」與新台灣後代所做的正名與平衡報導。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引用故事、數據、學術論文與新移民女性的主體寫作,揭露我們莫名的優越感,戳破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的無知,重新論釋、建構與再現我們們從媒體與偏見中所認識的「外籍新娘」與我們自身。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有提到一段關於台灣人對「新移民女性」與「新台灣之子/女」智力發展的迷思。有一段時間,媒體與政府不斷地報導「新台灣之子/女」有發展遲緩的蹟象,並引用樣本數可疑的統計數據,進行啟人疑竇的詮釋,咬定「新台灣之子/女」在智力與學習發展不若純漢種的台灣人,造成「新移民女性」與其子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也造成廣大的台胞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在永和、美濃社大志工的幫助下,以及學校較具多元意識的老師關照下,部分「新移民女性」獲得學習中文的機會,其「新台灣之子/女」也獲得課輔的協助。他們獲得了認識周圍環境的中文讀寫能力,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肯定了自己。

不曉得是不是台灣人都很聰明,以為不論家庭社經背景與教育資源,在學校教育齊頭式平等的大班填鴨下,都應該且能夠取得同樣的成績,都應該表現得同樣「優異」,否則就是笨、蠢、「發展遲緩」?

台灣的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很多時候都會選擇性地放棄部分學生,那些在學校被同儕歧視、師長鄙視的「新台灣之子/女」(不是全部),也是一批被社會與教育所選擇性放棄的一群。只不過,「種族」、「偽科學」與「社會資源的最有效利用」云云,給了我們社會與政府的漏洞與無能,一個經不起考驗但可以合理化我們的自以為是的藉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