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完二技統測了
四科一天考完
考的應該還可以
別人大概也是吧...><
5/18公佈成績
離插大考試只剩下兩個月
希望7月底能享受人生四大樂事之一:金榜題名時!
4/30/2006
4/04/2006
華納打工
我三月開始在華納打工,賺插大報名費(真貴,一間要1200)
還滿有趣的,除了可以賺到錢還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學不到什麼技術,不過可以有機會多觀察
發揮一下想像力(分析調查),其實可以發現很多事物有改進的空間(市場需求)
有心的話可以把這些當作專題方向(結合理論與實務)
這對念電資的我來說是滿不錯的接觸
我覺得廣度跟深度同等重要
趁還在當學生,培養自己的視野
相信人生的旅途會更精采
29號要考二技了,現在開始準備希望還來得及拿個國立的分數
6月大概就會辭掉工作專心拚七月的插大
這學期幾乎是除了上班上課時間都在K書
微積分算到頭痛、算到睡在書桌上
終於明白半工半讀的全職考生的辛酸 > <
還滿有趣的,除了可以賺到錢還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學不到什麼技術,不過可以有機會多觀察
發揮一下想像力(分析調查),其實可以發現很多事物有改進的空間(市場需求)
有心的話可以把這些當作專題方向(結合理論與實務)
這對念電資的我來說是滿不錯的接觸
我覺得廣度跟深度同等重要
趁還在當學生,培養自己的視野
相信人生的旅途會更精采
29號要考二技了,現在開始準備希望還來得及拿個國立的分數
6月大概就會辭掉工作專心拚七月的插大
這學期幾乎是除了上班上課時間都在K書
微積分算到頭痛、算到睡在書桌上
終於明白半工半讀的全職考生的辛酸 > <
2/27/2006
破釜沉舟
這禮拜要去華納威秀職前訓練
去賺插大轉學考的報名費跟交通費...
剩四個月...
要擠出更多時間來唸書......
目標資工資科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交、中央)
中山、中興、政大、暨南、元智
在此對我的對手說:
迎戰吧!
目前實力在我之上的,我會追上並超前!
在我之下的,我會讓你望塵莫及!
FIGHT!!!
去賺插大轉學考的報名費跟交通費...
剩四個月...
要擠出更多時間來唸書......
目標資工資科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交、中央)
中山、中興、政大、暨南、元智
在此對我的對手說:
迎戰吧!
目前實力在我之上的,我會追上並超前!
在我之下的,我會讓你望塵莫及!
FIGHT!!!
2/12/2006
關於以下中時的愛爾蘭專題
ptt上有人說「統一」的暗示性太強
也有人說重點可以是在「統一」的暗示,也可以是在「溝通協調」的過程
老實說我沒有注意到「統一」的暗示,可能是我太遲鈍了,或者無意中自動略過這個字眼 XD
兩岸跟南北愛的政治社會情形不一樣
愛爾蘭可沒有為了追求和平安定而放棄人權、自由、民主
台灣現在也算是安定和平的,或者勉強算是
而且還是享有人權的,或者多多少少,假定你不是南亞「移工」的話…
關於「移工」,報導中愛爾蘭有注意到移工問題,並且有意改善
台灣呢?
也有人說重點可以是在「統一」的暗示,也可以是在「溝通協調」的過程
老實說我沒有注意到「統一」的暗示,可能是我太遲鈍了,或者無意中自動略過這個字眼 XD
兩岸跟南北愛的政治社會情形不一樣
愛爾蘭可沒有為了追求和平安定而放棄人權、自由、民主
台灣現在也算是安定和平的,或者勉強算是
而且還是享有人權的,或者多多少少,假定你不是南亞「移工」的話…
關於「移工」,報導中愛爾蘭有注意到移工問題,並且有意改善
台灣呢?
2/11/2006
《中國時報》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昔日爭相出走 現在人人嚮往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在全世界,愛爾蘭應該是唯一一個國家,人口數變動有如坐雲霄飛車。移民,愛爾蘭的老問題,也是新問題。
人口外移,是困擾愛爾蘭長達一世紀半的問題。十九世紀愛爾蘭著名的馬鈴薯飢荒前,愛爾蘭有六百五十二萬人口。飢荒讓愛爾蘭死了兩百萬人,貧困的日子又逼走一百多萬人。上個世紀初,愛爾蘭人口僅剩三百萬人,而且還一路減少。一九六六年,愛爾蘭人口數陷入最低點,僅剩二百八十八萬人。這個情況,直到七十年代才好轉。提升的原因是經濟好轉,生育率提高,但依舊是外移的多,移入的少。
「我們從來不相信,會有人要移民來愛爾蘭,」幾乎愛爾蘭受訪者都這樣說。愛爾蘭沒有出關閘口,離境不用蓋章,因為大家還是不相信有人要留在愛爾蘭。二○○三年都柏林國際機場才設入境櫃台,五個小小櫃台,比北海道機場還少。「對愛爾蘭而言,移民不是準備好的事情。」SIPUT工會首席經濟學家歐爾登說。
二○○四年歐盟東擴時,愛爾蘭、英國、瑞典是唯一三個對東歐十國移民,不需要申請工作簽證就可以自由入境的國家。而在這之前,愛爾蘭自一九九八年起,人口已轉為淨移入。移入人口中,有一半是原先離開的愛爾蘭人,有一半是外國人。「現在法國畢業的女孩,會到愛爾蘭找工作;我們從英國、美國延攬科學家,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愛爾蘭科技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說。
原本人少,加上移民多,已讓愛爾蘭成為歐洲工作者平均年齡最輕的國家。歐爾敦說,一位德國勞工學者走在都柏林街上,左顧右盼之後竟然問他「這是歐洲嗎?怎麼大家都這麼年輕。」整體看來,愛爾蘭迄今對移民態度依舊正面。經濟學者杜菲實證研究指出,由於九十年代以後,愛爾蘭發展的高科技、金融、生技都是知識經濟產業,吸引的都是高素質、年輕的外勞。「愛爾蘭沒有很好的社會福利,到愛爾蘭不是來享福的,都是工作移民,」社會學者克瑞克莉也說。
不過,隨著移民人數日益增加,移民政策已成為主流話題。一月二十三日,愛爾蘭第一大報,愛爾蘭時報以頭版頭刊登「移民政策」民調,七十八%民眾主張應對東歐十國,採取許可制。同一天,愛爾蘭第二大報,愛爾蘭獨立報也以頭版頭刊登,外勞女傭在愛爾蘭超時工作的情況。「凱爾特之恥,」標題這樣寫著。
不過相較於歐洲對移民採取「數量限制」,工會聯合遊說團體經濟顧問史維尼指出,愛爾蘭工會主流意見仍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移民、外勞問題很難用數量管制。花旗銀行信託管理部部門主管萊特也說,愛爾蘭自己就是一個移民國家,過去,愛爾蘭人移民到其他國家討生活,現在是回饋的時候。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百年啤酒.新移民 新富天堂 愛爾蘭更愛傳統
【陳一姍、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某個星期四的深夜,都柏林國會旁,愛爾蘭政治人物常常一起喝兩杯的酒吧。角落的樂團演奏著熱鬧的傳統愛爾蘭民樂。黑髮,紮著馬尾的女侍,送上點的健力士啤酒。打聽清楚是從台灣來的,這位大連姑娘忍不住問了:「你們台灣的小S到底生了沒啊?」
百年啤酒,新移民;本土酒吧,華人話題;新舊夾雜,正是愛爾蘭這個新富之國的寫照。經濟快速發展,讓整個都柏林活像是個大工地,天主教堂的屋頂與新大樓上的起重機,一起填滿都柏林的天際線。
社會資本豐富 最適合居住
愛爾蘭富起來了!更難得的是,卻沒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混亂。《經濟學人》二○○五最新評比「哪裡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總和國民所得,自由、衛生、失業率、家庭生活、氣候、政治安定與安全、性別平等和社區生活等多項指標之後,第一名竟然是愛爾蘭,打敗了瑞士、挪威、盧森堡和瑞典。讓愛爾蘭奪冠的主因,是這個社會穩定而強固的家庭與社區生活,與良好的經濟表現。
近幾年,國際社會探討國家發展時,一個新興主題是「社會資本」。包含社會網絡、信任與組織的社會資本,正是愛爾蘭新富而好禮的憑藉。
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組長于德勝在都柏林已經六年,他觀察,一直到現在愛爾蘭還是保有很強的社區傳統。只要走出都柏林市區,愛爾蘭人彼此見面一定會打招呼,互相問好。
愛爾蘭人際關係比其他地方緊密。心理學家奧圖指出,美國曾經做過人際圈的實驗,東岸的人與西岸的人,要透過多少人做橋樑,才能發生交集。在美國答案是五個人。在愛爾蘭,只要兩個人就夠了。
仔細觀察愛爾蘭人見面交談的話題,常常是「喔!你也認識他啊!」接下來的對話就是,我跟他是那裡、那裡的同學,或著我跟他曾經一起參加什麼、什麼活動。
愛爾蘭人常常把這種緊密,歸因於「小」。不論原因如何,這樣的緊密造就了效率,也形成約束與信任。以招商為例,招商局談回來的契約,經濟部長願意接受,不擔心圖利,不左思右想,擔心被外界批評。其實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公務員操守信任,對於人性還抱持肯定。不過,一旦背叛這個價值,愛爾蘭社會也會給予無情的批判。
于德勝說,基本上,這個國家人民是守法的,犯罪率很低。這可以從愛爾蘭的法院,夏天可以放三個月暑假看出。
延續傳統價值 新世代堅持
樂觀、自信、對威嚴解體,是公認如今三十、四十歲新世代愛爾蘭人的特質。但詢問這群新社會中堅的結果,卻意外發現,他們對於傳統的堅持。
IECB經濟學家麥克可伊(D McCoy)是愛爾蘭年輕一輩的重要經濟智囊,辦公室角落擺著小孩的照片。前不久,他第四個小孩才剛出生。他嚴詞批評過去由天主教壟斷,封閉,存在著不公平、不正義的愛爾蘭。但他卻堅持小孩要上主日學,為了小孩,麥克可伊星期天還是上教堂,「這個社會需要支柱」他說。
「我還是希望用傳統的方式,教養小孩,」愛爾蘭最早的經濟智庫ESRI經濟學家杜菲(D Duffy)也說。他特別送小孩去學傳統愛爾蘭曲棍球(Hurling),就是覺得延續傳統很重要。
在愛爾蘭,麥克可伊與杜菲都不是特例。根據統計,近五成愛爾蘭人還是維持星期天上教堂的習慣,比例在歐洲最高。而愛爾蘭人對家庭、傳統重視的程度,可以從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耶誕夜,愛爾蘭「國際機場」堅持關閉一天,所有飛機都不起降,要讓員工回家與家人團聚看出。
在愛爾蘭新社會中言論廣受爭議的評論家梅爾斯(K Mayers)以「爆發」(explosive)形容當前的愛爾蘭現象。他認為,過去十年是愛爾蘭最好的年代,有文化、有民主,更有和平安定希望,但也充滿危險,挑戰著愛爾蘭面對新社會的智慧。
老一代的愛爾蘭更堅持傳統重要性,前財長杜可斯以「演進」(evolutional)描述現在的愛爾蘭,認為社會自由固然是好事,因為拿走舊框架,是建立一個新框架的開始,但他仍然堅持自己比喻,「咖啡壺也可以裝茶水,但是,不可以因此把咖啡壺稱為茶壺」。有些傳統社會價值是永遠不會貶值,更是無法取代。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專訪 愛爾蘭社會新眼睛:麥克威廉斯 中間擠往上提 魔術胸罩效應
【江靜玲/專訪】
「你是明星」(you’r a Star)是愛爾蘭二○○五年收視率最高的一個電視節目。這個讓觀眾參與投票的電視節目,總決賽當晚,愛爾蘭電訊系統在一分鐘內擠爆,超過一百六十萬個簡訊送達製作單位,觀看節目的人比當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愛爾蘭時前往瞻仰的還多。這個節目充分滿足了大部分的愛爾蘭人「只要我想我就能」的現代愛爾蘭社會新信心。
大衛麥克威廉斯(D McWilliams)是愛爾蘭目前最受歡迎的作者,他的新書「教宗的子民─愛爾蘭新精英」,甫上市便銷售一空。他被喻為是「愛爾蘭社會的新眼睛」,也被稱為是愛爾蘭「你是明星」世代的代言人。根據麥克威廉斯,愛爾蘭的經濟發展使整個社會發生了一種「魔術胸罩」效應。向來貧窮的愛爾蘭社會裡,中產階級劇增。大家不僅向中間擠,而且還爭先恐後的向上提昇。
經濟和社會變遷,同時在愛爾蘭的新社會裡衍生出兩大新興族群。一個叫做Decklander,一個叫做HiCos。前者,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統稱,Deckland是一種心神狀態,住在這裡的人,好像住在消費天堂中,什麼都講求最新的、最快的,社會經濟提昇,使這個族人群從心理到生理都享受到自由解放。至於HiCos,則是一群既要有消費能力,還要有金錢買不到東西的族群,一如這個稱呼的來源─Hibernian Cosmopolitans。HiCos享受經濟利益但不遺棄傳統的一群。
麥克威廉斯以他在愛爾蘭當了十年的HiCos的經驗指出,「如果魚與熊掌可兼得,為什麼不呢?」。他和律師妻子住在都柏林近郊靠海的住宅區裡,有著一對五歲和三歲的兒女,以及一個波蘭保姆。他的父母就住在隔壁,他堅持以愛爾蘭方式教育子女,好讓子女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自己的父母親是從那裡來的,「所以我的孩子不會變成一個住在英語系國家,看美國電視長大的小孩。」
但另一方面,麥克威廉斯在倫敦和克羅西亞都有房子,他和來自北愛的妻子約定每年只工作九個月,休假三個月。他在愛爾蘭有一個電視節目,兩個專欄,他不願意成為任何一個機構、公司裡的一員,「我不能想像自己屬於任何企業團體。」
他靠媒體生活,卻與媒體甚少聯絡。他批評愛爾蘭的媒體很差勁,是「社會領導媒體,而非媒體領導社會」,可是,他還是紅的不得了。他不到四十歲,屬於愛爾蘭一九七○年代後出生,新社會精英代表。
問他今天的愛爾蘭人的定義是什麼?他說,愛爾蘭人自以為是歐洲人,可是愛爾蘭人其實與英國和美國更接近,所以今天的愛爾蘭人應該是「大西洋人」。
儘管屬於愛爾蘭新富社會裡的新族群,這個自認是大西洋人的愛爾蘭社會新人類,最相信的還是傳統家庭價值,「這是愛爾蘭最珍貴的遺產,如果有一天,愛爾蘭的家庭價值消失了,成為一個只知道價錢,不明白價值的社會,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快樂引導成功 不再抱瓶宿醉 社會你中有我 教育不爭作百校
【江靜玲/特稿】
離開台北後,最懷念的是施行垃圾不落地的日子。因為在日趨冷漠的台北市,那是唯一可以有機會看到左鄰右舍,張三李四的時候。待在都柏林時,不知怎麼,老是想起倒垃圾時,台北僅有的一點人和社區間的微溫記憶,暗自思忖,應是愛爾蘭還存有和善和熱切。愛爾蘭的社會結構雖然在轉變中,但他們還沒有遺棄樂觀緊密的社會關係。
這在經濟成功的國家裡,是十分罕見的。撰寫「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書的美國社會學家柏特南(R Putnam),去年九月到愛爾蘭,計畫寫一本有關經濟發展成功後,社會資本衰退的新書。他跑到愛爾蘭的古蹟Hill of Tara,結果發現有一大堆的愛爾蘭歷史俱樂部已經在那裡舉行討論會,他只好離開,另到一個愛爾蘭的城鎮,結果差點被那裡的腳踏車競賽給撞個四腳朝天。本來以為可以在愛爾蘭這個歐洲新富國家裡發現社會資本衰退現象的柏特南只好放棄的宣告,「愛爾蘭根本是個社會資本氾濫的地方」。
愛爾蘭的社會緊密,同時反應在他們的政黨政治上,愛爾蘭有不同的政黨,卻從來沒有左右派的分界,與歐洲其他國家完全不同。愛爾蘭人說,他們不在政黨政治上分裂,各個黨派都很務實中庸,愛爾蘭社會的基本法則是,「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法的一部分,你就是麻煩的一部分」(If you are not part of the solution, you will be part of the problem.)。
在教育上,一九六○年,愛爾蘭在貧窮時便投資教育,台灣在一九七○年社會尚未富裕時,也投資了國民義務教育。兩者最大的不同,或許是教育的理念和態度。早年貧苦時,兩國的父母都相信,多讀書,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愛爾蘭可能比台灣還差一點,因為愛爾蘭失業率高,很多父母鼓勵孩子勤學是為將來離開家園,移民到別的國家。
但是,愛爾蘭人從來都沒有忘記,教育的中心價值是─服務人群,這與愛爾蘭傳統的宗教責任信仰有關。愛爾蘭不羨慕牛津劍橋或哈佛耶魯,因為他們覺得愛爾蘭的大學也很好,許多愛爾蘭年輕人甚至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大學就讀,不一定非得到首府都柏林念書。愛爾蘭的大學沒有一個進入全球排名百大,甚至連前兩百大的排名都沒有,可是,愛爾蘭認為教育素質平均,提供公平教育環境,比僅有一、兩所明星大學重要。亞洲國家,包括南韓和大陸都在拚所謂的世界百大一流大學,愛爾蘭所講求的卻是每個大學都應有嚴謹的教育水準,並維持通才教育的平衡公平和水平。
愛爾蘭人天性樂觀,他們不能明白我們「苦中作樂」的哲理,因為快樂似乎生長在愛爾蘭人的血液裡。一九九○年,愛爾蘭進入世足四強,結果愛爾蘭敗給義大利,輸了那場球。可是,愛爾蘭人對自己球隊表現實在太滿意,所以,輸球後,依然留在場內狂歌高唱,愛爾蘭人帶勁的表現,讓一些弄不清楚情況的人忍不住問,「他們贏了嗎?」,「不,他們輸了!」。
「不是成功引導快樂,是快樂引導成功」,愛爾蘭樂天性格,過去總遭歐洲國家嘲笑為無可救藥。但如今,愛爾蘭證明,樂觀進取是成功的另一要素。
如果上帝沒有創造威士忌,世界將為愛爾蘭所統治。以前西方政界喜歡拿這句褒貶皆具的話大開愛爾蘭玩笑。如今,酒瓶對愛爾蘭人還是很重要,因為失去引伴飲歡的愛爾蘭,就不是愛爾蘭了,但他們已經不再是個宿醉不醒的醉漢。(本系列完)
昔日爭相出走 現在人人嚮往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在全世界,愛爾蘭應該是唯一一個國家,人口數變動有如坐雲霄飛車。移民,愛爾蘭的老問題,也是新問題。
人口外移,是困擾愛爾蘭長達一世紀半的問題。十九世紀愛爾蘭著名的馬鈴薯飢荒前,愛爾蘭有六百五十二萬人口。飢荒讓愛爾蘭死了兩百萬人,貧困的日子又逼走一百多萬人。上個世紀初,愛爾蘭人口僅剩三百萬人,而且還一路減少。一九六六年,愛爾蘭人口數陷入最低點,僅剩二百八十八萬人。這個情況,直到七十年代才好轉。提升的原因是經濟好轉,生育率提高,但依舊是外移的多,移入的少。
「我們從來不相信,會有人要移民來愛爾蘭,」幾乎愛爾蘭受訪者都這樣說。愛爾蘭沒有出關閘口,離境不用蓋章,因為大家還是不相信有人要留在愛爾蘭。二○○三年都柏林國際機場才設入境櫃台,五個小小櫃台,比北海道機場還少。「對愛爾蘭而言,移民不是準備好的事情。」SIPUT工會首席經濟學家歐爾登說。
二○○四年歐盟東擴時,愛爾蘭、英國、瑞典是唯一三個對東歐十國移民,不需要申請工作簽證就可以自由入境的國家。而在這之前,愛爾蘭自一九九八年起,人口已轉為淨移入。移入人口中,有一半是原先離開的愛爾蘭人,有一半是外國人。「現在法國畢業的女孩,會到愛爾蘭找工作;我們從英國、美國延攬科學家,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愛爾蘭科技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說。
原本人少,加上移民多,已讓愛爾蘭成為歐洲工作者平均年齡最輕的國家。歐爾敦說,一位德國勞工學者走在都柏林街上,左顧右盼之後竟然問他「這是歐洲嗎?怎麼大家都這麼年輕。」整體看來,愛爾蘭迄今對移民態度依舊正面。經濟學者杜菲實證研究指出,由於九十年代以後,愛爾蘭發展的高科技、金融、生技都是知識經濟產業,吸引的都是高素質、年輕的外勞。「愛爾蘭沒有很好的社會福利,到愛爾蘭不是來享福的,都是工作移民,」社會學者克瑞克莉也說。
不過,隨著移民人數日益增加,移民政策已成為主流話題。一月二十三日,愛爾蘭第一大報,愛爾蘭時報以頭版頭刊登「移民政策」民調,七十八%民眾主張應對東歐十國,採取許可制。同一天,愛爾蘭第二大報,愛爾蘭獨立報也以頭版頭刊登,外勞女傭在愛爾蘭超時工作的情況。「凱爾特之恥,」標題這樣寫著。
不過相較於歐洲對移民採取「數量限制」,工會聯合遊說團體經濟顧問史維尼指出,愛爾蘭工會主流意見仍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移民、外勞問題很難用數量管制。花旗銀行信託管理部部門主管萊特也說,愛爾蘭自己就是一個移民國家,過去,愛爾蘭人移民到其他國家討生活,現在是回饋的時候。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百年啤酒.新移民 新富天堂 愛爾蘭更愛傳統
【陳一姍、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某個星期四的深夜,都柏林國會旁,愛爾蘭政治人物常常一起喝兩杯的酒吧。角落的樂團演奏著熱鬧的傳統愛爾蘭民樂。黑髮,紮著馬尾的女侍,送上點的健力士啤酒。打聽清楚是從台灣來的,這位大連姑娘忍不住問了:「你們台灣的小S到底生了沒啊?」
百年啤酒,新移民;本土酒吧,華人話題;新舊夾雜,正是愛爾蘭這個新富之國的寫照。經濟快速發展,讓整個都柏林活像是個大工地,天主教堂的屋頂與新大樓上的起重機,一起填滿都柏林的天際線。
社會資本豐富 最適合居住
愛爾蘭富起來了!更難得的是,卻沒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混亂。《經濟學人》二○○五最新評比「哪裡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總和國民所得,自由、衛生、失業率、家庭生活、氣候、政治安定與安全、性別平等和社區生活等多項指標之後,第一名竟然是愛爾蘭,打敗了瑞士、挪威、盧森堡和瑞典。讓愛爾蘭奪冠的主因,是這個社會穩定而強固的家庭與社區生活,與良好的經濟表現。
近幾年,國際社會探討國家發展時,一個新興主題是「社會資本」。包含社會網絡、信任與組織的社會資本,正是愛爾蘭新富而好禮的憑藉。
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組長于德勝在都柏林已經六年,他觀察,一直到現在愛爾蘭還是保有很強的社區傳統。只要走出都柏林市區,愛爾蘭人彼此見面一定會打招呼,互相問好。
愛爾蘭人際關係比其他地方緊密。心理學家奧圖指出,美國曾經做過人際圈的實驗,東岸的人與西岸的人,要透過多少人做橋樑,才能發生交集。在美國答案是五個人。在愛爾蘭,只要兩個人就夠了。
仔細觀察愛爾蘭人見面交談的話題,常常是「喔!你也認識他啊!」接下來的對話就是,我跟他是那裡、那裡的同學,或著我跟他曾經一起參加什麼、什麼活動。
愛爾蘭人常常把這種緊密,歸因於「小」。不論原因如何,這樣的緊密造就了效率,也形成約束與信任。以招商為例,招商局談回來的契約,經濟部長願意接受,不擔心圖利,不左思右想,擔心被外界批評。其實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公務員操守信任,對於人性還抱持肯定。不過,一旦背叛這個價值,愛爾蘭社會也會給予無情的批判。
于德勝說,基本上,這個國家人民是守法的,犯罪率很低。這可以從愛爾蘭的法院,夏天可以放三個月暑假看出。
延續傳統價值 新世代堅持
樂觀、自信、對威嚴解體,是公認如今三十、四十歲新世代愛爾蘭人的特質。但詢問這群新社會中堅的結果,卻意外發現,他們對於傳統的堅持。
IECB經濟學家麥克可伊(D McCoy)是愛爾蘭年輕一輩的重要經濟智囊,辦公室角落擺著小孩的照片。前不久,他第四個小孩才剛出生。他嚴詞批評過去由天主教壟斷,封閉,存在著不公平、不正義的愛爾蘭。但他卻堅持小孩要上主日學,為了小孩,麥克可伊星期天還是上教堂,「這個社會需要支柱」他說。
「我還是希望用傳統的方式,教養小孩,」愛爾蘭最早的經濟智庫ESRI經濟學家杜菲(D Duffy)也說。他特別送小孩去學傳統愛爾蘭曲棍球(Hurling),就是覺得延續傳統很重要。
在愛爾蘭,麥克可伊與杜菲都不是特例。根據統計,近五成愛爾蘭人還是維持星期天上教堂的習慣,比例在歐洲最高。而愛爾蘭人對家庭、傳統重視的程度,可以從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耶誕夜,愛爾蘭「國際機場」堅持關閉一天,所有飛機都不起降,要讓員工回家與家人團聚看出。
在愛爾蘭新社會中言論廣受爭議的評論家梅爾斯(K Mayers)以「爆發」(explosive)形容當前的愛爾蘭現象。他認為,過去十年是愛爾蘭最好的年代,有文化、有民主,更有和平安定希望,但也充滿危險,挑戰著愛爾蘭面對新社會的智慧。
老一代的愛爾蘭更堅持傳統重要性,前財長杜可斯以「演進」(evolutional)描述現在的愛爾蘭,認為社會自由固然是好事,因為拿走舊框架,是建立一個新框架的開始,但他仍然堅持自己比喻,「咖啡壺也可以裝茶水,但是,不可以因此把咖啡壺稱為茶壺」。有些傳統社會價值是永遠不會貶值,更是無法取代。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專訪 愛爾蘭社會新眼睛:麥克威廉斯 中間擠往上提 魔術胸罩效應
【江靜玲/專訪】
「你是明星」(you’r a Star)是愛爾蘭二○○五年收視率最高的一個電視節目。這個讓觀眾參與投票的電視節目,總決賽當晚,愛爾蘭電訊系統在一分鐘內擠爆,超過一百六十萬個簡訊送達製作單位,觀看節目的人比當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愛爾蘭時前往瞻仰的還多。這個節目充分滿足了大部分的愛爾蘭人「只要我想我就能」的現代愛爾蘭社會新信心。
大衛麥克威廉斯(D McWilliams)是愛爾蘭目前最受歡迎的作者,他的新書「教宗的子民─愛爾蘭新精英」,甫上市便銷售一空。他被喻為是「愛爾蘭社會的新眼睛」,也被稱為是愛爾蘭「你是明星」世代的代言人。根據麥克威廉斯,愛爾蘭的經濟發展使整個社會發生了一種「魔術胸罩」效應。向來貧窮的愛爾蘭社會裡,中產階級劇增。大家不僅向中間擠,而且還爭先恐後的向上提昇。
經濟和社會變遷,同時在愛爾蘭的新社會裡衍生出兩大新興族群。一個叫做Decklander,一個叫做HiCos。前者,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統稱,Deckland是一種心神狀態,住在這裡的人,好像住在消費天堂中,什麼都講求最新的、最快的,社會經濟提昇,使這個族人群從心理到生理都享受到自由解放。至於HiCos,則是一群既要有消費能力,還要有金錢買不到東西的族群,一如這個稱呼的來源─Hibernian Cosmopolitans。HiCos享受經濟利益但不遺棄傳統的一群。
麥克威廉斯以他在愛爾蘭當了十年的HiCos的經驗指出,「如果魚與熊掌可兼得,為什麼不呢?」。他和律師妻子住在都柏林近郊靠海的住宅區裡,有著一對五歲和三歲的兒女,以及一個波蘭保姆。他的父母就住在隔壁,他堅持以愛爾蘭方式教育子女,好讓子女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自己的父母親是從那裡來的,「所以我的孩子不會變成一個住在英語系國家,看美國電視長大的小孩。」
但另一方面,麥克威廉斯在倫敦和克羅西亞都有房子,他和來自北愛的妻子約定每年只工作九個月,休假三個月。他在愛爾蘭有一個電視節目,兩個專欄,他不願意成為任何一個機構、公司裡的一員,「我不能想像自己屬於任何企業團體。」
他靠媒體生活,卻與媒體甚少聯絡。他批評愛爾蘭的媒體很差勁,是「社會領導媒體,而非媒體領導社會」,可是,他還是紅的不得了。他不到四十歲,屬於愛爾蘭一九七○年代後出生,新社會精英代表。
問他今天的愛爾蘭人的定義是什麼?他說,愛爾蘭人自以為是歐洲人,可是愛爾蘭人其實與英國和美國更接近,所以今天的愛爾蘭人應該是「大西洋人」。
儘管屬於愛爾蘭新富社會裡的新族群,這個自認是大西洋人的愛爾蘭社會新人類,最相信的還是傳統家庭價值,「這是愛爾蘭最珍貴的遺產,如果有一天,愛爾蘭的家庭價值消失了,成為一個只知道價錢,不明白價值的社會,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中國時報 A6/富而好禮的島國愛爾蘭專題社會篇 2006/02/09
快樂引導成功 不再抱瓶宿醉 社會你中有我 教育不爭作百校
【江靜玲/特稿】
離開台北後,最懷念的是施行垃圾不落地的日子。因為在日趨冷漠的台北市,那是唯一可以有機會看到左鄰右舍,張三李四的時候。待在都柏林時,不知怎麼,老是想起倒垃圾時,台北僅有的一點人和社區間的微溫記憶,暗自思忖,應是愛爾蘭還存有和善和熱切。愛爾蘭的社會結構雖然在轉變中,但他們還沒有遺棄樂觀緊密的社會關係。
這在經濟成功的國家裡,是十分罕見的。撰寫「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書的美國社會學家柏特南(R Putnam),去年九月到愛爾蘭,計畫寫一本有關經濟發展成功後,社會資本衰退的新書。他跑到愛爾蘭的古蹟Hill of Tara,結果發現有一大堆的愛爾蘭歷史俱樂部已經在那裡舉行討論會,他只好離開,另到一個愛爾蘭的城鎮,結果差點被那裡的腳踏車競賽給撞個四腳朝天。本來以為可以在愛爾蘭這個歐洲新富國家裡發現社會資本衰退現象的柏特南只好放棄的宣告,「愛爾蘭根本是個社會資本氾濫的地方」。
愛爾蘭的社會緊密,同時反應在他們的政黨政治上,愛爾蘭有不同的政黨,卻從來沒有左右派的分界,與歐洲其他國家完全不同。愛爾蘭人說,他們不在政黨政治上分裂,各個黨派都很務實中庸,愛爾蘭社會的基本法則是,「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法的一部分,你就是麻煩的一部分」(If you are not part of the solution, you will be part of the problem.)。
在教育上,一九六○年,愛爾蘭在貧窮時便投資教育,台灣在一九七○年社會尚未富裕時,也投資了國民義務教育。兩者最大的不同,或許是教育的理念和態度。早年貧苦時,兩國的父母都相信,多讀書,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愛爾蘭可能比台灣還差一點,因為愛爾蘭失業率高,很多父母鼓勵孩子勤學是為將來離開家園,移民到別的國家。
但是,愛爾蘭人從來都沒有忘記,教育的中心價值是─服務人群,這與愛爾蘭傳統的宗教責任信仰有關。愛爾蘭不羨慕牛津劍橋或哈佛耶魯,因為他們覺得愛爾蘭的大學也很好,許多愛爾蘭年輕人甚至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大學就讀,不一定非得到首府都柏林念書。愛爾蘭的大學沒有一個進入全球排名百大,甚至連前兩百大的排名都沒有,可是,愛爾蘭認為教育素質平均,提供公平教育環境,比僅有一、兩所明星大學重要。亞洲國家,包括南韓和大陸都在拚所謂的世界百大一流大學,愛爾蘭所講求的卻是每個大學都應有嚴謹的教育水準,並維持通才教育的平衡公平和水平。
愛爾蘭人天性樂觀,他們不能明白我們「苦中作樂」的哲理,因為快樂似乎生長在愛爾蘭人的血液裡。一九九○年,愛爾蘭進入世足四強,結果愛爾蘭敗給義大利,輸了那場球。可是,愛爾蘭人對自己球隊表現實在太滿意,所以,輸球後,依然留在場內狂歌高唱,愛爾蘭人帶勁的表現,讓一些弄不清楚情況的人忍不住問,「他們贏了嗎?」,「不,他們輸了!」。
「不是成功引導快樂,是快樂引導成功」,愛爾蘭樂天性格,過去總遭歐洲國家嘲笑為無可救藥。但如今,愛爾蘭證明,樂觀進取是成功的另一要素。
如果上帝沒有創造威士忌,世界將為愛爾蘭所統治。以前西方政界喜歡拿這句褒貶皆具的話大開愛爾蘭玩笑。如今,酒瓶對愛爾蘭人還是很重要,因為失去引伴飲歡的愛爾蘭,就不是愛爾蘭了,但他們已經不再是個宿醉不醒的醉漢。(本系列完)
《中國時報》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擁抱」改變 泰然面對未來
【陳一姍/特稿】
「如果只能用一個形容現在的愛爾蘭,你覺得是什麼?」在愛爾蘭 的每個採 訪,記者都會問這樣一個古怪問題。
「一個字啊?」受訪者通常這樣反應。
在堅持遊戲規則之後,只見受訪的愛爾蘭社會菁英,一個個橫眉子豎眼睛,搜索枯腸,最後才慎重決定。最後我們得到的答案有「現代化」、「自信」、「希 望」…,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擁抱(embracing)」。
回答這個字的,是花旗銀行愛爾蘭總部後勤部門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三十多歲的她,是花旗第一位本土雇用的研究所菁英,由愛爾蘭相當於台灣大學的三一學院畢業,她的同學、學長畢業後一個個都離開了祖國,到外地討 生活,只有她留下。十二年間,她結了婚,生了一個小孩,先生常常出差到亞洲,一個典型新愛爾蘭中產階級的代表。她回答擁抱,因為愛爾蘭人擁抱改變,擁抱多國籍,擁抱創新,擁抱成長。她回答擁抱,因為她對愛爾蘭的現在與未來言談間充 滿了自信。
事實上,從客觀數字來看,台灣經濟表現並不比愛爾蘭差。儘管2○○5年經 濟成長率愛爾蘭五‧八%,比台灣三‧八%來得高。但洛桑管理學院所做國家競爭力 評比,台灣排名十一,再度超前愛爾蘭的排名十二。
愛爾蘭人對於未來的樂觀,在於這個島國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經濟哲學。創造 三贏的社會契約制度、自我定位為跨國企業前進歐洲大陸的跳板,在英特爾、貝爾 實驗室、微軟、Yahoo研發中心競相進駐後,產業升級與轉型已見眉目。儘管,因為之前縮減公共建設支出的關係,這個小島的基礎建設全球排名三、四十(台灣二十幾),實在很差。他們的網路寬頻系統,跟亞洲國家比,更是落後的不得了。但 愛爾蘭人並不慌張,新一代愛爾蘭人已經找到擁抱改變的自信。
台灣呢?如果,要你用一個字形容台灣呢?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專訪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 「人才、速度 產業升級關鍵」
【陳一姍/專訪】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科學基金會是公認愛爾蘭由低成本製造中心,向上升級的 關鍵機構。五年掌握著七百億歐元,約台幣二‧八兆的預算,主導愛爾蘭科技政策。過去五年,這個基金會吸引了貝爾實驗室、IBM軟體中心、英特爾、輝瑞藥 廠等,在愛爾蘭設立研發中心。「愛爾蘭起碼站上了全球研發地圖,」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威廉‧哈里斯(William C. Harris)說。
身為基金會關鍵人物,哈里斯(見左圖,陳一姍攝)其實是美國人。一九五○ 年代,哈里斯父母就離開這個小島,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哈里斯走過許多國家,甚至台灣,卻從沒回過愛爾蘭。八年前,愛爾蘭政府透過獵人頭公司找到他,希望曾在 柏克萊教書、在美國科學基金會工作的哈里斯能回國。「我對這個國家一點都沒有 概念。」剛剛從中國、印度回來的他說,談了幾次,甚至連愛爾蘭副總理到華盛頓都特別與他面談,才讓他簽下五年約。
哈里斯說,愛爾蘭很清楚自己很小,沒有太多的人力與資源,因此一開始就決定資源要集中在科技與生技產業,其餘產業只好先犧牲。「小國必須找到一種聰明的方式。」他認為,最聰明的方式,就是設計一套制度讓學校與產業成為伙伴,以累積足夠的資源(criticalm ass)。
超過九成資金贊助產學合作,科學基金會的政策非常清楚。哈里斯說,社會支 持科學研究是有目的的,對於小國,大部分資金,還是應該用在與產業有關聯。「也許不是今天、明天產業的需要,但起碼未來五年產業必須要有興趣。」他定義。
因為合作的對象都是跨國企業,科學基金會審查企畫案的委員會也均由國際知名學者組成,以確定錢花在刀口上。為什麼能夠吸引這麼多企業,來愛爾蘭作研發?哈里斯說,重點就是人才與速度。「我們極端重視速度。」他說。
哈里斯說,官僚體系最容易折損研究人員的興致,愛爾蘭國家小,溝通時間可以縮短,就可以用這點優勢,吸引最好的企畫案。在美國要拖半年的申請案,在愛爾蘭三個月內一定有結果。
與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是同事的哈里斯說,在研發上,台灣優秀的工程師佔有絕對優勢。他開玩笑說,台灣人是最好的工程師,愛爾蘭人是最好的生意人,如果能複製這兩個民族優秀基因,一定能創造超強種族。「台灣的挑戰是如何擅用這些 人才,與大陸的低成本優勢競爭。」他說,而愛爾蘭也面對相同挑戰。
清楚的焦點,以國際標準,快速吸引人才,是愛爾蘭科學基金會成功的不二法 門。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人均GDP所得 遠高於英國 抓準利基 外資生根 愛爾蘭寫傳奇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對應於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的亞洲四小龍,在歐洲,被譽為凱爾特虎(Celtic Tiger)的愛爾蘭經濟奇蹟是個傳奇。不像亞洲有四個,愛爾蘭是歐洲唯一的傳奇。
她的傳奇,在於短短二十年間每人國內所得超越愛恨糾葛的世仇──英國。二OO四年愛爾蘭每人GDP四萬四千九百二十三美元,遠高於英國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美元。更難的是,當成本推升,她仍讓外資生根,從低成本優勢轉型到研發、服務業重鎮。在洛桑管理學院針對六十個國家競爭力評比上,愛爾蘭吸引外人投資持續保持在前三名;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編制的創新力指標上,自一九九五以來愛爾蘭的人才與科技技術成長率得分○‧八九,遠高於第二名芬蘭○‧六,甚至美國○‧三三、英國○‧一五,爆發力驚人。
比起深受大陸磁吸效應所苦的台灣,一樣受東歐、印度威脅的愛爾蘭,成績卻令人驚艷。台北市長馬英九歐洲招商,惟獨十五日到愛爾蘭,定位為「學習之旅」。
利用外資促成現代化
利用跨國企業促成國家現代化,是凱爾特虎不變的策略。只是過去靠的是低成本、歐洲市場,未來要靠高附加價值與生產力。
分析凱爾特虎奇蹟的研究,通常會以一九八七年,愛爾蘭以一O%超優惠稅率,建立金融、外商租稅特區為轉捩點。但愛爾蘭人認為,最大轉捩點是一九七三年獲准加入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在那之前,愛爾蘭八成出口到英國,加入歐盟後,市場大上了十倍。加上,許多美國企業認為歐盟成形後,區內貿易會取代區外貿易,因此積極到歐洲布點。愛爾蘭定位自己是外商前進歐洲市場的跳板,加上當時每人國民所得只有歐盟平均七成,愛爾蘭低成本,加上英語優勢,吸引了不少美商,如:戴爾、IBM、HP等資訊科技公司,來設組裝中心。
在九十年代,搭上科技產業高成長便車,愛爾蘭經濟成長率趁勢而起。「當時吸引外資首要目標是創造工作。」愛爾蘭投資與發展局(IDA)金融業事業部負責人萊恩斯(Deirdre Lyons)說。IDA是愛爾蘭負責招商的半政府機構。
清楚定位 衝高競爭力
愛爾蘭政策都有其目標,一些看似僥倖的隨意,其實背後都有規畫的邏輯。萊恩斯說,愛爾蘭很清楚,未來高成長的行業是科技、生技與金融。愛爾蘭小,要參與高成長產業,一定得選利基產品、利基機會。以位在都柏林港區,一九八九年設立的國際金融服務業中心(IFSC)為例,愛爾蘭不跟英國、紐約爭金融中心,卻定為跨國銀行進軍歐陸的後勤中心。以花旗為例,十二年前在都柏林只有八十人,如今卻在都柏林建立後勤中心,負責全集團十大業務,員工超過一千一百人。而競爭基礎平等的新興領域—如資產管理,愛爾蘭則以低稅率,讓許多公司願意把基金登記在愛爾蘭名下。洛桑國家競爭力評比中,愛爾蘭管理資產金額全球第一。
愛爾蘭人才的品質與態度,更深化跨國企業對愛爾蘭的依賴。在還很窮的六十年代,在愛爾蘭念高中就免學費,九十年代更擴大,念大學也免費。六成愛爾蘭孩子,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使得愛爾蘭人力素質高。IBM一位資深副總裁就說,印度客服中心只能處理照表操課的簡單服務,比起來,愛爾蘭客服人員就很靈活,能夠處理比較複雜的難題。
配合外商需要與經濟定位,愛爾蘭對移民採取比歐盟各國更開放的態度。能說二十二種語言的IBM歐洲銷售與客服中心,就設在愛爾蘭。
「我們愛爾蘭人普遍有一種確信能夠做到(you can do)的工作態度。」一九九四年,花旗在愛爾蘭第一位本地雇用的研究所畢業生,現任信託事業後勤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說。她舉花旗愛爾蘭產品研發中心為例,這是花旗美國境外唯一的研發中心,負責投資管理業務的電子交易研發,花旗看上就是愛爾蘭人自動自發的態度。
自信積極人力素質高
除了確信自己能做到,在愛爾蘭採訪,另一個常常聽到的詞是「問題總要解決」。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讓小國愛爾蘭快速回應外商的需求,形塑一種開放討論的傳統。以資產管理業為例,愛爾蘭是歐洲第一個採用準則制,而非法規制的國家,讓法規對於創新、交易的阻礙降到最低。「愛爾蘭政府有許多非正式的溝通管道。」美國籍的愛爾蘭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說,以IDA為例,雖然是一個半官方組織,但若是外商遭遇問題,招商局總經理可以一通電話打給愛爾蘭經濟部長。外人投資的大案子,IDA談完補貼、條件,直接送部長室,時間不拖過一周。「我們是個很小的社區」所有愛爾蘭人都一再強調。
從低成本組裝中心,到現在研發、服務業中心,愛爾蘭顛覆了外資逐低成本水草而居的想像,漸漸在小島上生根。「很多事都不是計畫好的,而是一種意外。」在法國長大的愛爾蘭裔,歐盟駐台北經貿辦事處代表麥百賢說。而愛爾蘭時報執行副總編輯馬塔(Peter Matargh)則形容:「是一種累積到一個量後的tipping point。」
低稅政策 成洗稅天堂
愛爾蘭成功利用外資現代化,原本落後的農業經濟,升級到服務業經濟。但低稅率政策,也在歐盟引起許多爭議。「愛爾蘭可能變成『洗稅天堂』。」愛爾蘭聯合工會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維尼(Paul Sweeney)就批評。
史維尼認為,因為愛爾蘭稅率低,許多跨國公司會把利潤放在這裡,政府稅收其實是超徵。去年底,Google決定在愛爾蘭設歐洲總部,《華爾街日報》就報導,這樣的決策,可能與Google節稅有關。因為愛爾蘭對專利交易免交易稅。
大量GDP由外商創造,外界也質疑,愛爾蘭人是否真的那麼有錢?長久以來,愛爾蘭GDP與GNP間就有一定差距。GDP代表在愛爾蘭境內的經濟產值,包含外商在內;GNP則是以國民為單位,才是愛爾蘭人創造的產值。二○○四年,這兩個數字差了近兩成。包括前愛爾蘭總理費茲傑羅都指出,愛爾蘭經濟奇蹟的挑戰,在於是否能讓更多愛爾蘭人受惠。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愛爾蘭所得不均度,屬於全球偏高的國家。
愛爾蘭人是有自己的問題待解,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現存的經濟奇蹟。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勞、資、政府 共體時艱 社會契約 終止苦日子 締造高成長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比起減稅、補貼,這些可以量化、容易模仿的經濟政策,締造愛爾蘭經濟奇蹟的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優勢,那就是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由工會、政府與資方簽訂的社會契約。
不同於歐洲工會給外界,總是與資方、政府對立的強勢形象,在愛爾蘭,社會契約中止了愛爾蘭高負債、高通膨、高失業率的苦日子,締造了近二十年的高成長。
愛爾蘭工會聯合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威尼(Paul Sweeney)指出,石油危機時期,愛爾蘭執政黨錯誤地以減免財產稅、增加公共建設的方式,企圖挽救經濟,結果造成政府財政債台高築,利息負擔越來越重。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政府企圖加稅。對企業而言,工資隨著物價飛漲,成本不堪承受,只得裁員,導致失業率高達二○%。對勞工而言,失業陰影籠罩,即使是幸運保有工作,名目薪水成長,但扣掉稅、物價後的實質工資有一年反而下降四%。
長達十年的時間,愛爾蘭陷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有兩年經濟負成長。「情況真的非常、非常糟。」愛爾蘭最大工會SIPTU首席經濟學家歐爾登(Manus O’Riodan)說。
但是愛爾蘭各界並沒有陷入互相譴責的毀滅循環中,苦日子反而把工會、政府與資方三方,逼上了談判桌。長達一年的時間,三方持續對話,凝聚了「搶救工作」與「維持實質所得」兩大焦點,簽下了長達三年的「經濟復甦專案」。專案包含,政府必須縮減公共建設支出,讓利率與物價回穩,承諾降低個人所得稅。工會承諾三年內,如果減稅,實質薪資維持,名目薪資可縮水。在經濟復甦專案三年期間,勞工名目薪資每年僅成長一%,但因減稅,實質所得反而增加。
社會契約締造三贏的對話模式,已成為愛爾蘭最大的穩定力量。原本只計畫實施三年的社會契約,分別於一九九○、一九九五、二○○○年再度續約。據統計,前三次分別讓愛爾蘭勞工實質薪資增加了八%、六%與五‧六%。
為什麼愛爾蘭工會不採取對峙態度?歐爾登,這位愛爾蘭工會史上首位經濟學家認為,是因為現實。不像德國、英國,工黨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愛爾蘭在工業革命中缺席,長久以來就是農業國,勞動黨從來就是得票率不超過一O%的小黨。「很早我們就決定走另一條路,不能依附政治,去爭取勞工的權益。」他說。
愛爾蘭工會史上最重要的領袖小拉爾金(James Larkin Junior),很早就定位愛爾蘭工會必須要「理性而有智慧的運動」。譬如:在上周二新一輪社會契約談判中,工會就主張不要再減稅,而是把稅收用在勞工再訓練、兒童照顧上,以因應產業轉型與婦女投入就業的新問題。
愛爾蘭證明,苦日子的經驗是有價值的。
「擁抱」改變 泰然面對未來
【陳一姍/特稿】
「如果只能用一個形容現在的愛爾蘭,你覺得是什麼?」在愛爾蘭 的每個採 訪,記者都會問這樣一個古怪問題。
「一個字啊?」受訪者通常這樣反應。
在堅持遊戲規則之後,只見受訪的愛爾蘭社會菁英,一個個橫眉子豎眼睛,搜索枯腸,最後才慎重決定。最後我們得到的答案有「現代化」、「自信」、「希 望」…,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擁抱(embracing)」。
回答這個字的,是花旗銀行愛爾蘭總部後勤部門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三十多歲的她,是花旗第一位本土雇用的研究所菁英,由愛爾蘭相當於台灣大學的三一學院畢業,她的同學、學長畢業後一個個都離開了祖國,到外地討 生活,只有她留下。十二年間,她結了婚,生了一個小孩,先生常常出差到亞洲,一個典型新愛爾蘭中產階級的代表。她回答擁抱,因為愛爾蘭人擁抱改變,擁抱多國籍,擁抱創新,擁抱成長。她回答擁抱,因為她對愛爾蘭的現在與未來言談間充 滿了自信。
事實上,從客觀數字來看,台灣經濟表現並不比愛爾蘭差。儘管2○○5年經 濟成長率愛爾蘭五‧八%,比台灣三‧八%來得高。但洛桑管理學院所做國家競爭力 評比,台灣排名十一,再度超前愛爾蘭的排名十二。
愛爾蘭人對於未來的樂觀,在於這個島國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經濟哲學。創造 三贏的社會契約制度、自我定位為跨國企業前進歐洲大陸的跳板,在英特爾、貝爾 實驗室、微軟、Yahoo研發中心競相進駐後,產業升級與轉型已見眉目。儘管,因為之前縮減公共建設支出的關係,這個小島的基礎建設全球排名三、四十(台灣二十幾),實在很差。他們的網路寬頻系統,跟亞洲國家比,更是落後的不得了。但 愛爾蘭人並不慌張,新一代愛爾蘭人已經找到擁抱改變的自信。
台灣呢?如果,要你用一個字形容台灣呢?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專訪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 「人才、速度 產業升級關鍵」
【陳一姍/專訪】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科學基金會是公認愛爾蘭由低成本製造中心,向上升級的 關鍵機構。五年掌握著七百億歐元,約台幣二‧八兆的預算,主導愛爾蘭科技政策。過去五年,這個基金會吸引了貝爾實驗室、IBM軟體中心、英特爾、輝瑞藥 廠等,在愛爾蘭設立研發中心。「愛爾蘭起碼站上了全球研發地圖,」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威廉‧哈里斯(William C. Harris)說。
身為基金會關鍵人物,哈里斯(見左圖,陳一姍攝)其實是美國人。一九五○ 年代,哈里斯父母就離開這個小島,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哈里斯走過許多國家,甚至台灣,卻從沒回過愛爾蘭。八年前,愛爾蘭政府透過獵人頭公司找到他,希望曾在 柏克萊教書、在美國科學基金會工作的哈里斯能回國。「我對這個國家一點都沒有 概念。」剛剛從中國、印度回來的他說,談了幾次,甚至連愛爾蘭副總理到華盛頓都特別與他面談,才讓他簽下五年約。
哈里斯說,愛爾蘭很清楚自己很小,沒有太多的人力與資源,因此一開始就決定資源要集中在科技與生技產業,其餘產業只好先犧牲。「小國必須找到一種聰明的方式。」他認為,最聰明的方式,就是設計一套制度讓學校與產業成為伙伴,以累積足夠的資源(criticalm ass)。
超過九成資金贊助產學合作,科學基金會的政策非常清楚。哈里斯說,社會支 持科學研究是有目的的,對於小國,大部分資金,還是應該用在與產業有關聯。「也許不是今天、明天產業的需要,但起碼未來五年產業必須要有興趣。」他定義。
因為合作的對象都是跨國企業,科學基金會審查企畫案的委員會也均由國際知名學者組成,以確定錢花在刀口上。為什麼能夠吸引這麼多企業,來愛爾蘭作研發?哈里斯說,重點就是人才與速度。「我們極端重視速度。」他說。
哈里斯說,官僚體系最容易折損研究人員的興致,愛爾蘭國家小,溝通時間可以縮短,就可以用這點優勢,吸引最好的企畫案。在美國要拖半年的申請案,在愛爾蘭三個月內一定有結果。
與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是同事的哈里斯說,在研發上,台灣優秀的工程師佔有絕對優勢。他開玩笑說,台灣人是最好的工程師,愛爾蘭人是最好的生意人,如果能複製這兩個民族優秀基因,一定能創造超強種族。「台灣的挑戰是如何擅用這些 人才,與大陸的低成本優勢競爭。」他說,而愛爾蘭也面對相同挑戰。
清楚的焦點,以國際標準,快速吸引人才,是愛爾蘭科學基金會成功的不二法 門。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人均GDP所得 遠高於英國 抓準利基 外資生根 愛爾蘭寫傳奇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對應於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的亞洲四小龍,在歐洲,被譽為凱爾特虎(Celtic Tiger)的愛爾蘭經濟奇蹟是個傳奇。不像亞洲有四個,愛爾蘭是歐洲唯一的傳奇。
她的傳奇,在於短短二十年間每人國內所得超越愛恨糾葛的世仇──英國。二OO四年愛爾蘭每人GDP四萬四千九百二十三美元,遠高於英國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美元。更難的是,當成本推升,她仍讓外資生根,從低成本優勢轉型到研發、服務業重鎮。在洛桑管理學院針對六十個國家競爭力評比上,愛爾蘭吸引外人投資持續保持在前三名;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編制的創新力指標上,自一九九五以來愛爾蘭的人才與科技技術成長率得分○‧八九,遠高於第二名芬蘭○‧六,甚至美國○‧三三、英國○‧一五,爆發力驚人。
比起深受大陸磁吸效應所苦的台灣,一樣受東歐、印度威脅的愛爾蘭,成績卻令人驚艷。台北市長馬英九歐洲招商,惟獨十五日到愛爾蘭,定位為「學習之旅」。
利用外資促成現代化
利用跨國企業促成國家現代化,是凱爾特虎不變的策略。只是過去靠的是低成本、歐洲市場,未來要靠高附加價值與生產力。
分析凱爾特虎奇蹟的研究,通常會以一九八七年,愛爾蘭以一O%超優惠稅率,建立金融、外商租稅特區為轉捩點。但愛爾蘭人認為,最大轉捩點是一九七三年獲准加入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在那之前,愛爾蘭八成出口到英國,加入歐盟後,市場大上了十倍。加上,許多美國企業認為歐盟成形後,區內貿易會取代區外貿易,因此積極到歐洲布點。愛爾蘭定位自己是外商前進歐洲市場的跳板,加上當時每人國民所得只有歐盟平均七成,愛爾蘭低成本,加上英語優勢,吸引了不少美商,如:戴爾、IBM、HP等資訊科技公司,來設組裝中心。
在九十年代,搭上科技產業高成長便車,愛爾蘭經濟成長率趁勢而起。「當時吸引外資首要目標是創造工作。」愛爾蘭投資與發展局(IDA)金融業事業部負責人萊恩斯(Deirdre Lyons)說。IDA是愛爾蘭負責招商的半政府機構。
清楚定位 衝高競爭力
愛爾蘭政策都有其目標,一些看似僥倖的隨意,其實背後都有規畫的邏輯。萊恩斯說,愛爾蘭很清楚,未來高成長的行業是科技、生技與金融。愛爾蘭小,要參與高成長產業,一定得選利基產品、利基機會。以位在都柏林港區,一九八九年設立的國際金融服務業中心(IFSC)為例,愛爾蘭不跟英國、紐約爭金融中心,卻定為跨國銀行進軍歐陸的後勤中心。以花旗為例,十二年前在都柏林只有八十人,如今卻在都柏林建立後勤中心,負責全集團十大業務,員工超過一千一百人。而競爭基礎平等的新興領域—如資產管理,愛爾蘭則以低稅率,讓許多公司願意把基金登記在愛爾蘭名下。洛桑國家競爭力評比中,愛爾蘭管理資產金額全球第一。
愛爾蘭人才的品質與態度,更深化跨國企業對愛爾蘭的依賴。在還很窮的六十年代,在愛爾蘭念高中就免學費,九十年代更擴大,念大學也免費。六成愛爾蘭孩子,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使得愛爾蘭人力素質高。IBM一位資深副總裁就說,印度客服中心只能處理照表操課的簡單服務,比起來,愛爾蘭客服人員就很靈活,能夠處理比較複雜的難題。
配合外商需要與經濟定位,愛爾蘭對移民採取比歐盟各國更開放的態度。能說二十二種語言的IBM歐洲銷售與客服中心,就設在愛爾蘭。
「我們愛爾蘭人普遍有一種確信能夠做到(you can do)的工作態度。」一九九四年,花旗在愛爾蘭第一位本地雇用的研究所畢業生,現任信託事業後勤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說。她舉花旗愛爾蘭產品研發中心為例,這是花旗美國境外唯一的研發中心,負責投資管理業務的電子交易研發,花旗看上就是愛爾蘭人自動自發的態度。
自信積極人力素質高
除了確信自己能做到,在愛爾蘭採訪,另一個常常聽到的詞是「問題總要解決」。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讓小國愛爾蘭快速回應外商的需求,形塑一種開放討論的傳統。以資產管理業為例,愛爾蘭是歐洲第一個採用準則制,而非法規制的國家,讓法規對於創新、交易的阻礙降到最低。「愛爾蘭政府有許多非正式的溝通管道。」美國籍的愛爾蘭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說,以IDA為例,雖然是一個半官方組織,但若是外商遭遇問題,招商局總經理可以一通電話打給愛爾蘭經濟部長。外人投資的大案子,IDA談完補貼、條件,直接送部長室,時間不拖過一周。「我們是個很小的社區」所有愛爾蘭人都一再強調。
從低成本組裝中心,到現在研發、服務業中心,愛爾蘭顛覆了外資逐低成本水草而居的想像,漸漸在小島上生根。「很多事都不是計畫好的,而是一種意外。」在法國長大的愛爾蘭裔,歐盟駐台北經貿辦事處代表麥百賢說。而愛爾蘭時報執行副總編輯馬塔(Peter Matargh)則形容:「是一種累積到一個量後的tipping point。」
低稅政策 成洗稅天堂
愛爾蘭成功利用外資現代化,原本落後的農業經濟,升級到服務業經濟。但低稅率政策,也在歐盟引起許多爭議。「愛爾蘭可能變成『洗稅天堂』。」愛爾蘭聯合工會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維尼(Paul Sweeney)就批評。
史維尼認為,因為愛爾蘭稅率低,許多跨國公司會把利潤放在這裡,政府稅收其實是超徵。去年底,Google決定在愛爾蘭設歐洲總部,《華爾街日報》就報導,這樣的決策,可能與Google節稅有關。因為愛爾蘭對專利交易免交易稅。
大量GDP由外商創造,外界也質疑,愛爾蘭人是否真的那麼有錢?長久以來,愛爾蘭GDP與GNP間就有一定差距。GDP代表在愛爾蘭境內的經濟產值,包含外商在內;GNP則是以國民為單位,才是愛爾蘭人創造的產值。二○○四年,這兩個數字差了近兩成。包括前愛爾蘭總理費茲傑羅都指出,愛爾蘭經濟奇蹟的挑戰,在於是否能讓更多愛爾蘭人受惠。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愛爾蘭所得不均度,屬於全球偏高的國家。
愛爾蘭人是有自己的問題待解,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現存的經濟奇蹟。
中國時報 A6/凱爾特虎發威愛爾蘭專題經濟篇 2006/02/08
勞、資、政府 共體時艱 社會契約 終止苦日子 締造高成長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比起減稅、補貼,這些可以量化、容易模仿的經濟政策,締造愛爾蘭經濟奇蹟的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優勢,那就是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由工會、政府與資方簽訂的社會契約。
不同於歐洲工會給外界,總是與資方、政府對立的強勢形象,在愛爾蘭,社會契約中止了愛爾蘭高負債、高通膨、高失業率的苦日子,締造了近二十年的高成長。
愛爾蘭工會聯合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威尼(Paul Sweeney)指出,石油危機時期,愛爾蘭執政黨錯誤地以減免財產稅、增加公共建設的方式,企圖挽救經濟,結果造成政府財政債台高築,利息負擔越來越重。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政府企圖加稅。對企業而言,工資隨著物價飛漲,成本不堪承受,只得裁員,導致失業率高達二○%。對勞工而言,失業陰影籠罩,即使是幸運保有工作,名目薪水成長,但扣掉稅、物價後的實質工資有一年反而下降四%。
長達十年的時間,愛爾蘭陷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有兩年經濟負成長。「情況真的非常、非常糟。」愛爾蘭最大工會SIPTU首席經濟學家歐爾登(Manus O’Riodan)說。
但是愛爾蘭各界並沒有陷入互相譴責的毀滅循環中,苦日子反而把工會、政府與資方三方,逼上了談判桌。長達一年的時間,三方持續對話,凝聚了「搶救工作」與「維持實質所得」兩大焦點,簽下了長達三年的「經濟復甦專案」。專案包含,政府必須縮減公共建設支出,讓利率與物價回穩,承諾降低個人所得稅。工會承諾三年內,如果減稅,實質薪資維持,名目薪資可縮水。在經濟復甦專案三年期間,勞工名目薪資每年僅成長一%,但因減稅,實質所得反而增加。
社會契約締造三贏的對話模式,已成為愛爾蘭最大的穩定力量。原本只計畫實施三年的社會契約,分別於一九九○、一九九五、二○○○年再度續約。據統計,前三次分別讓愛爾蘭勞工實質薪資增加了八%、六%與五‧六%。
為什麼愛爾蘭工會不採取對峙態度?歐爾登,這位愛爾蘭工會史上首位經濟學家認為,是因為現實。不像德國、英國,工黨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愛爾蘭在工業革命中缺席,長久以來就是農業國,勞動黨從來就是得票率不超過一O%的小黨。「很早我們就決定走另一條路,不能依附政治,去爭取勞工的權益。」他說。
愛爾蘭工會史上最重要的領袖小拉爾金(James Larkin Junior),很早就定位愛爾蘭工會必須要「理性而有智慧的運動」。譬如:在上周二新一輪社會契約談判中,工會就主張不要再減稅,而是把稅收用在勞工再訓練、兒童照顧上,以因應產業轉型與婦女投入就業的新問題。
愛爾蘭證明,苦日子的經驗是有價值的。
《中國時報》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國土沒變,國際分量倍增… 積極結盟 愛爾蘭走出孤絕
【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在愛爾蘭總統府後花園,也就是都柏林鳳凰公園,公元二○○四年五月一日這 天,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歐洲歷史上最盛大的一項版圖重劃儀式,當天下午,在此 舉行。
不同於過去經由戰爭暴力,歐盟和平擴大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政治工程藍圖的一部分,愛爾蘭因為恰好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擴大典禮因此在都柏林舉行。 但是,把歐洲二十五國領袖和全球政要一起聚集在愛爾蘭首府,對長期遭到隔絕, 飽受國際孤立的愛爾蘭,不是一個「恰好」,或「好」字可以形容。愛爾蘭,這個 歐洲歷史上的灰姑娘,總算有出頭的一天了。
刻意表現提升國際能見度
愛爾蘭的孤絕,與愛爾蘭和英國間的歷史有無法脫離的關係。面對英國,愛爾 蘭人在心理情緒上更有糾結不清的一環。經濟上的愛爾蘭依靠英國,政治上的愛爾 蘭則受英國阻絕於與歐洲大陸接觸之外,在英國之下,愛爾蘭是歐洲永遠的次等公民。
早期愛爾蘭除了傳教士外,在國際社會,幾乎無聲無息。二戰的戰火,甚至未 波及到愛爾蘭島,雖然這是愛爾蘭在大戰中維持中立之故,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 很嘲諷地說,窮而小的愛爾蘭根本被遺忘在二戰之外。
位於歐洲邊陲的愛爾蘭,戰後依然被排擠在聯合國之外。聯合國成立十年後, 愛爾蘭在美俄兩大列強協商下,才得以在一九五五年參與國際社會。
加入歐盟政經最大轉捩點
聯合國是愛爾蘭第一個可以在國際外交上表現的舞台。愛爾蘭沒有放棄這個機 會。愛爾蘭是全球反核武擴張條約的起草國家之一,愛爾蘭是人權無國界的倡議國,愛爾蘭是聯合國中最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的國家。
從邊陲走向國際,聯合國雖然使刻意表現的愛爾蘭增加國際能見度,但北愛問 題使愛爾蘭成為一個暴動不安的島嶼,對愛爾蘭政府與國際的關係,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愛爾蘭國際政經真正的轉捩點,在於加入歐盟。歐盟對愛爾蘭不僅有經濟上的 意義,同時墊高了愛爾蘭國際政治的新基礎。愛爾蘭在歐盟內充分展現了政治折衝長才,建立愛爾蘭在區域政治和國際外交的影響力。
愛爾蘭在歐盟擔任輪值主席國的表現,每每令人刮目相看。一九七五年,愛爾 蘭首次擔任歐盟主席時,不僅歐洲各國等著看,愛爾蘭自己也如履薄冰,成功完成 任期後,愛爾蘭全國信心大增。當時擔任愛爾蘭外長的費茲傑羅記得,很多時候, 人們告訴他不可能達成的協議,愛爾蘭總有辦法讓各方都接受。
斡旋高手贏得夥伴國信賴
的確,如今愛爾蘭在歐盟裡已成為各方仰仗的斡旋高手。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歐 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案。這個案子在中國全力推動下,二 ○○三年底歐盟面臨前所 未有的壓力,德法兩國領袖甚至公開表態支持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美國隨後 介入,更加大了這個案子的緊張弔詭。這個時候,令歐盟外交圈感到寬心的是, 「至少愛爾蘭是二 ○○四年的歐盟輪值主席」,足見大家對愛爾蘭協商手腕的信任。
愛爾蘭更是小國外交和中立政策的典範。愛爾蘭雖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但再三重申無意成為NATO會員國。愛 爾蘭是歐盟最忠實的會員國,不但以歐盟為外交中心,重大議題多與歐盟站在同一 線上,愛爾蘭更全力支持歐盟擴大,因為愛爾蘭相信,小國家在大結盟中,可以獲 得更多的利益。
歐盟擴大後,愛爾蘭更成為歐盟十個新加入成員國的典範。愛爾蘭也毫不吝嗇 的以自己的經驗,協助歐盟內的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都柏林歐洲事務研究所所 長杜克斯認為,愛爾蘭從歐盟中獲得利益的經驗,願意主動和歐盟這些新會員分 享,更重要的是,愛爾蘭同時可以從這些新會員國家中建立新的合作機會。
擺脫英國自己開啟一扇窗
能夠繞過英國,直接與歐洲其他國家接觸,是建立愛爾蘭國際地位和信心不可 忽略的一大步,歐盟為愛爾蘭開啟了一扇前所以未有的窗口。都柏林大學社會學家 桂克里說,現在愛爾蘭的世界不再只是英國,不再只是倫敦。愛爾蘭的世界裡,還 有布魯塞爾、有柏林、有華沙 …,有太多其他的選擇。歐盟擴大了愛爾蘭的視野, 愛爾蘭則充分利用了這一次機會,建立自己所在的新地位。
愛爾蘭的國土沒有變大,愛爾蘭在國際社會上卻變大了。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從貧窮翻身靠的是靈活 歐盟當金庫 長袖又善舞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如果你跟新歐盟十國的政治人物聊天,只會得到一個句子,大家都要變成愛 爾蘭,」《經濟學人》報導中說。
歐陸之緣,歐盟之星。由貧窮農業國轉型成功,愛爾蘭是公認最會利用歐盟體 制的國家,從金援、制度到市場,愛爾蘭各面向都受惠於歐盟,更擅長在體制中尋 找靈活的出路。
一九七三年,愛爾蘭以低度開發農業國身分,被歐洲共同體接受入會,為彌平 區域發展落差。歐洲共同體巴黎高峰會議通過,在一九七五年成立歐洲區域發展基 金,資金規模是歐體會員國經濟體的一%。 愛爾蘭兼具農業為主、發展落後、工 業衰退等理由,成為區域政策首要資助國家。
雖然愛爾蘭受惠於此,「但成為歐盟會員國不一定代表會變富有,」《經濟學 人》輕而易舉舉出反例,希臘一九八一年加入歐盟,但現在每人國民所得還是只有 歐盟平均所得的七成。
歐盟成立迄今已超過半世紀,為什麼只成就了一個愛爾蘭?愛爾蘭 前財政部 長,歐盟事務基金會主席艾倫‧杜克斯(Alan Dukes)認為,關鍵在一開始加入歐 盟的態度。二次世界大戰獨立後,愛爾蘭也一度鎖國向內看,但結果是經濟一塌糊 塗,更沒有搭上戰後歐洲經濟復甦的便車,愛爾蘭各政黨對此都有深切的反省,不 能再鎖國。六十年代開始,就對外資改採歡迎態度。因為心態的不同,愛爾蘭成為 最善用歐盟金援的國家。
不僅是錢,工業發展程度落後的愛爾蘭,更善用歐盟制度,跳躍式成長。以資 產管理中心為例,愛爾蘭目前所管理的共同基金資產,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英國。
當取直取,能用則用,當示弱則示弱,「精明」是愛爾蘭人最佳的寫照。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不做井底蛙努力抓機會小國不小器 自信不自大
【江靜玲、陳一姍/特稿】
在愛爾蘭,幾乎所有的人談到加入歐盟對愛爾蘭的影響,最終一個字就是「超 越」:超越緊挨在自己身邊的英國,眼光放到遼闊的歐洲大陸;外交的定義由華盛頓、梵蒂崗與倫敦,東擴到布達佩斯、華沙,甚至將是伊斯坦堡。經濟的腹地也跟 著東進。
愛爾蘭其實是一個很看重自己的民族。在傳教士盛行的年代裡,愛爾蘭心理學家葛佛妮認為,愛爾蘭人向來揹負來自上帝的使命和榮耀。
可是,肩負著傳教使命的愛爾蘭,一直過的很愁苦,在別人都不重視,甚至輕視下的情況下,如何從壓抑的國際邊陲,走向舞台中心?葛佛妮認為,樂觀的天性 是愛爾蘭最大的特質之一,樂觀使愛爾蘭在困頓孤絕的環境裡,仍未失去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而這份認為「自己很重要」的潛在信心,則醞釀了愛爾蘭超越的爆發力。
另一方面,愛爾蘭在壓迫中,學會生存與等待。愛爾蘭人總被認為過於聒噪,可是,這個愛說話的民族,在受迫和困苦中,逐漸練成了高段的周旋功夫。
愛爾蘭深諳小國生存之道,總是與人為善,不強出頭。愛爾蘭也懂得在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善用機會。愛爾蘭精明的周旋於英美間,美國的甘乃迪、雷根和柯林頓三位總統均為愛爾蘭裔,都柏林運用這層關係,充分的操作周旋,終能完成英愛北愛和平協定的簽署。
愛爾蘭承認自己很小,所以很小心,不當一隻坐井觀天的井底蛙。他們格外留 意張開眼睛看,伸長耳朵聽。
不像台灣、韓國等亞洲政府,老愛把金融中心掛在嘴上。已經成為歐洲基金管 理與交易處理中心的愛爾蘭,在二○○四的金融產業未來計畫中,只形容自己是「國 際金融服務的一個地點(location)」。真相是,這個地點已成為花旗等美國大銀 行,進軍歐洲市場的後勤總部。
今天的愛爾蘭,從個人到國家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愛爾蘭受到壓迫的潛 在自信,逐漸在得以發揮。這樣的信心,不僅表現在愛爾蘭島上的和平政治和建立 南北經濟共榮上,在國際事務上愛爾蘭也清楚的有著自己的主張。
愛爾蘭人或許有點愛說話,但他們至少不高聲敲鑼打鼓,耐心在歐洲列強間周 旋,直到有一天時機成熟,藉著歐盟,找到自己的國際地位。台灣人其實也頂有嘰 哩哇啦的熱情,但在國際和兩岸間週旋的方式卻很獨特,往往未竟其事,自己人已 經先被搞的團團轉,遑論竟其功了。
台灣也很小,也很自信,可是,台灣人老是忘了世界很大,總是由台灣觀點看 國際,忘了從國際觀點看台灣。還記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次訪問台灣批評台灣不 重視國際新聞嗎?而李顯龍治理的國家,只有大台北那麼小呀!
愛爾蘭人自信不自大,因為人家真的有信心。台灣人自信自大,但是,因為我 們有時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有信心,所以,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自卑的自大。
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別人。看看愛爾蘭,想想台灣,我們該加緊腳步的應是先超越自己。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聰明務實的亞洲策略 深耕中國金磚 今年轉戰印度
【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一個愛爾蘭人和一個荷蘭人在上海的酒吧裡。這兩個人都是跟著訪團到中國的。
荷蘭人說:我們有七十五家公司;愛爾蘭人說:我們有一百二十家。
荷蘭人說:我們有部長率團;愛爾蘭人說:我們有總理和四個部長。
荷蘭人說:我們要見中國經濟部長;愛爾蘭人說:我們要見中國總理。
這個愛爾蘭人在都柏林告訴記者以上的對談。
中國熱在愛爾蘭,尚未像其他歐盟國家如法德英般燒開,都柏林也不急著像巴黎或倫敦把自己的香榭大道和特法加廣場妝點成紅色中國。然而,都柏林的中國面孔在過去五年裡急速增加,到處可以聽到帶著濃厚中國東北中音的普通話。一名從大連來的女孩說,單是跟她搭同一班機進入都柏林的中國人就有三十人以上,而這 「不算什麼,中國人,多啦!」
愛爾蘭政府一九九九─二○○九的亞洲策略,雖以中日韓掛帥,但中國是主要目 標。去年初,愛爾蘭總理亞橫率領二百名商界領袖,以及外交、經濟、農業、教育 四名部長訪問上海,這是愛爾蘭建國以來最大對外訪問團。愛爾蘭的亞洲策略,因而被戲稱為「中國策略」。
愛爾蘭商業會(IEBC)經濟政策主任麥克可伊(D McCoy)認為,愛爾蘭政府 的亞洲策略到底會如何延伸發展,其實還不是很清楚,但至少愛爾蘭本身的觀念已經改變,就如同在歐洲流行的一個化妝品廣告,標榜「 I worth it !」,愛爾蘭 如今也覺得自己有一定的價值了,有能力買票搭上這班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列車。
愛爾蘭企業貿易就業部(DETE)負責國際事務的司長莫林(S Mor an)指出, 亞洲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區域,是一個愛爾蘭過去並不十分熟悉的地方,無論是政治 理由或經濟原因,愛爾蘭都應該有計畫的開始了解亞洲。
亞洲策略只是愛爾蘭政府結合政治輔佐商業的一個方式,最後還是應由市場決定經濟發展。莫林同時強調,愛爾蘭的亞洲策略針對所有新興市場,愛爾蘭去年已 耕耘了中國,今年的經營重點將在印度。
參與愛爾蘭政府亞洲策略制定咨詢的IBM國際財務部總裁、歐亞基金會 (ASEF)愛爾蘭董事哈丁馬博士(T Hardiman)認為,亞洲策略是為了讓愛爾蘭更 加留意這個新興的大市場。愛爾蘭雖然在可以跟美國人作生意,在歐盟內也夠活躍,可是,亞洲的交易文化與歐美很不一樣,人際關係的建立很重要,美國人可以在一夕間談好一件生意,這種情況很難在亞洲出現,想進入亞洲,愛爾蘭仍有許多待學習的地方。
亞洲策略是愛爾蘭全球化的一章,中國威脅論在這個策略中是不存在的,愛爾蘭人聰明務實,除了與經濟接觸外,這個策略中,特別注重教育部分,愛爾蘭時報專欄作者奧圖(F O’Toole)點出,愛爾蘭 政府會刻意強化教育部分,因為經濟利益有限,人與人的和人與社會文化相互接觸學習過程,影響將更長遠。
國土沒變,國際分量倍增… 積極結盟 愛爾蘭走出孤絕
【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在愛爾蘭總統府後花園,也就是都柏林鳳凰公園,公元二○○四年五月一日這 天,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歐洲歷史上最盛大的一項版圖重劃儀式,當天下午,在此 舉行。
不同於過去經由戰爭暴力,歐盟和平擴大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政治工程藍圖的一部分,愛爾蘭因為恰好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擴大典禮因此在都柏林舉行。 但是,把歐洲二十五國領袖和全球政要一起聚集在愛爾蘭首府,對長期遭到隔絕, 飽受國際孤立的愛爾蘭,不是一個「恰好」,或「好」字可以形容。愛爾蘭,這個 歐洲歷史上的灰姑娘,總算有出頭的一天了。
刻意表現提升國際能見度
愛爾蘭的孤絕,與愛爾蘭和英國間的歷史有無法脫離的關係。面對英國,愛爾 蘭人在心理情緒上更有糾結不清的一環。經濟上的愛爾蘭依靠英國,政治上的愛爾 蘭則受英國阻絕於與歐洲大陸接觸之外,在英國之下,愛爾蘭是歐洲永遠的次等公民。
早期愛爾蘭除了傳教士外,在國際社會,幾乎無聲無息。二戰的戰火,甚至未 波及到愛爾蘭島,雖然這是愛爾蘭在大戰中維持中立之故,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 很嘲諷地說,窮而小的愛爾蘭根本被遺忘在二戰之外。
位於歐洲邊陲的愛爾蘭,戰後依然被排擠在聯合國之外。聯合國成立十年後, 愛爾蘭在美俄兩大列強協商下,才得以在一九五五年參與國際社會。
加入歐盟政經最大轉捩點
聯合國是愛爾蘭第一個可以在國際外交上表現的舞台。愛爾蘭沒有放棄這個機 會。愛爾蘭是全球反核武擴張條約的起草國家之一,愛爾蘭是人權無國界的倡議國,愛爾蘭是聯合國中最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的國家。
從邊陲走向國際,聯合國雖然使刻意表現的愛爾蘭增加國際能見度,但北愛問 題使愛爾蘭成為一個暴動不安的島嶼,對愛爾蘭政府與國際的關係,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愛爾蘭國際政經真正的轉捩點,在於加入歐盟。歐盟對愛爾蘭不僅有經濟上的 意義,同時墊高了愛爾蘭國際政治的新基礎。愛爾蘭在歐盟內充分展現了政治折衝長才,建立愛爾蘭在區域政治和國際外交的影響力。
愛爾蘭在歐盟擔任輪值主席國的表現,每每令人刮目相看。一九七五年,愛爾 蘭首次擔任歐盟主席時,不僅歐洲各國等著看,愛爾蘭自己也如履薄冰,成功完成 任期後,愛爾蘭全國信心大增。當時擔任愛爾蘭外長的費茲傑羅記得,很多時候, 人們告訴他不可能達成的協議,愛爾蘭總有辦法讓各方都接受。
斡旋高手贏得夥伴國信賴
的確,如今愛爾蘭在歐盟裡已成為各方仰仗的斡旋高手。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歐 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案。這個案子在中國全力推動下,二 ○○三年底歐盟面臨前所 未有的壓力,德法兩國領袖甚至公開表態支持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美國隨後 介入,更加大了這個案子的緊張弔詭。這個時候,令歐盟外交圈感到寬心的是, 「至少愛爾蘭是二 ○○四年的歐盟輪值主席」,足見大家對愛爾蘭協商手腕的信任。
愛爾蘭更是小國外交和中立政策的典範。愛爾蘭雖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但再三重申無意成為NATO會員國。愛 爾蘭是歐盟最忠實的會員國,不但以歐盟為外交中心,重大議題多與歐盟站在同一 線上,愛爾蘭更全力支持歐盟擴大,因為愛爾蘭相信,小國家在大結盟中,可以獲 得更多的利益。
歐盟擴大後,愛爾蘭更成為歐盟十個新加入成員國的典範。愛爾蘭也毫不吝嗇 的以自己的經驗,協助歐盟內的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都柏林歐洲事務研究所所 長杜克斯認為,愛爾蘭從歐盟中獲得利益的經驗,願意主動和歐盟這些新會員分 享,更重要的是,愛爾蘭同時可以從這些新會員國家中建立新的合作機會。
擺脫英國自己開啟一扇窗
能夠繞過英國,直接與歐洲其他國家接觸,是建立愛爾蘭國際地位和信心不可 忽略的一大步,歐盟為愛爾蘭開啟了一扇前所以未有的窗口。都柏林大學社會學家 桂克里說,現在愛爾蘭的世界不再只是英國,不再只是倫敦。愛爾蘭的世界裡,還 有布魯塞爾、有柏林、有華沙 …,有太多其他的選擇。歐盟擴大了愛爾蘭的視野, 愛爾蘭則充分利用了這一次機會,建立自己所在的新地位。
愛爾蘭的國土沒有變大,愛爾蘭在國際社會上卻變大了。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從貧窮翻身靠的是靈活 歐盟當金庫 長袖又善舞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如果你跟新歐盟十國的政治人物聊天,只會得到一個句子,大家都要變成愛 爾蘭,」《經濟學人》報導中說。
歐陸之緣,歐盟之星。由貧窮農業國轉型成功,愛爾蘭是公認最會利用歐盟體 制的國家,從金援、制度到市場,愛爾蘭各面向都受惠於歐盟,更擅長在體制中尋 找靈活的出路。
一九七三年,愛爾蘭以低度開發農業國身分,被歐洲共同體接受入會,為彌平 區域發展落差。歐洲共同體巴黎高峰會議通過,在一九七五年成立歐洲區域發展基 金,資金規模是歐體會員國經濟體的一%。 愛爾蘭兼具農業為主、發展落後、工 業衰退等理由,成為區域政策首要資助國家。
雖然愛爾蘭受惠於此,「但成為歐盟會員國不一定代表會變富有,」《經濟學 人》輕而易舉舉出反例,希臘一九八一年加入歐盟,但現在每人國民所得還是只有 歐盟平均所得的七成。
歐盟成立迄今已超過半世紀,為什麼只成就了一個愛爾蘭?愛爾蘭 前財政部 長,歐盟事務基金會主席艾倫‧杜克斯(Alan Dukes)認為,關鍵在一開始加入歐 盟的態度。二次世界大戰獨立後,愛爾蘭也一度鎖國向內看,但結果是經濟一塌糊 塗,更沒有搭上戰後歐洲經濟復甦的便車,愛爾蘭各政黨對此都有深切的反省,不 能再鎖國。六十年代開始,就對外資改採歡迎態度。因為心態的不同,愛爾蘭成為 最善用歐盟金援的國家。
不僅是錢,工業發展程度落後的愛爾蘭,更善用歐盟制度,跳躍式成長。以資 產管理中心為例,愛爾蘭目前所管理的共同基金資產,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英國。
當取直取,能用則用,當示弱則示弱,「精明」是愛爾蘭人最佳的寫照。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不做井底蛙努力抓機會小國不小器 自信不自大
【江靜玲、陳一姍/特稿】
在愛爾蘭,幾乎所有的人談到加入歐盟對愛爾蘭的影響,最終一個字就是「超 越」:超越緊挨在自己身邊的英國,眼光放到遼闊的歐洲大陸;外交的定義由華盛頓、梵蒂崗與倫敦,東擴到布達佩斯、華沙,甚至將是伊斯坦堡。經濟的腹地也跟 著東進。
愛爾蘭其實是一個很看重自己的民族。在傳教士盛行的年代裡,愛爾蘭心理學家葛佛妮認為,愛爾蘭人向來揹負來自上帝的使命和榮耀。
可是,肩負著傳教使命的愛爾蘭,一直過的很愁苦,在別人都不重視,甚至輕視下的情況下,如何從壓抑的國際邊陲,走向舞台中心?葛佛妮認為,樂觀的天性 是愛爾蘭最大的特質之一,樂觀使愛爾蘭在困頓孤絕的環境裡,仍未失去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而這份認為「自己很重要」的潛在信心,則醞釀了愛爾蘭超越的爆發力。
另一方面,愛爾蘭在壓迫中,學會生存與等待。愛爾蘭人總被認為過於聒噪,可是,這個愛說話的民族,在受迫和困苦中,逐漸練成了高段的周旋功夫。
愛爾蘭深諳小國生存之道,總是與人為善,不強出頭。愛爾蘭也懂得在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善用機會。愛爾蘭精明的周旋於英美間,美國的甘乃迪、雷根和柯林頓三位總統均為愛爾蘭裔,都柏林運用這層關係,充分的操作周旋,終能完成英愛北愛和平協定的簽署。
愛爾蘭承認自己很小,所以很小心,不當一隻坐井觀天的井底蛙。他們格外留 意張開眼睛看,伸長耳朵聽。
不像台灣、韓國等亞洲政府,老愛把金融中心掛在嘴上。已經成為歐洲基金管 理與交易處理中心的愛爾蘭,在二○○四的金融產業未來計畫中,只形容自己是「國 際金融服務的一個地點(location)」。真相是,這個地點已成為花旗等美國大銀 行,進軍歐洲市場的後勤總部。
今天的愛爾蘭,從個人到國家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愛爾蘭受到壓迫的潛 在自信,逐漸在得以發揮。這樣的信心,不僅表現在愛爾蘭島上的和平政治和建立 南北經濟共榮上,在國際事務上愛爾蘭也清楚的有著自己的主張。
愛爾蘭人或許有點愛說話,但他們至少不高聲敲鑼打鼓,耐心在歐洲列強間周 旋,直到有一天時機成熟,藉著歐盟,找到自己的國際地位。台灣人其實也頂有嘰 哩哇啦的熱情,但在國際和兩岸間週旋的方式卻很獨特,往往未竟其事,自己人已 經先被搞的團團轉,遑論竟其功了。
台灣也很小,也很自信,可是,台灣人老是忘了世界很大,總是由台灣觀點看 國際,忘了從國際觀點看台灣。還記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次訪問台灣批評台灣不 重視國際新聞嗎?而李顯龍治理的國家,只有大台北那麼小呀!
愛爾蘭人自信不自大,因為人家真的有信心。台灣人自信自大,但是,因為我 們有時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有信心,所以,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自卑的自大。
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別人。看看愛爾蘭,想想台灣,我們該加緊腳步的應是先超越自己。
中國時報 A3/愛爾蘭專題外交篇 2006/02/07
聰明務實的亞洲策略 深耕中國金磚 今年轉戰印度
【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一個愛爾蘭人和一個荷蘭人在上海的酒吧裡。這兩個人都是跟著訪團到中國的。
荷蘭人說:我們有七十五家公司;愛爾蘭人說:我們有一百二十家。
荷蘭人說:我們有部長率團;愛爾蘭人說:我們有總理和四個部長。
荷蘭人說:我們要見中國經濟部長;愛爾蘭人說:我們要見中國總理。
這個愛爾蘭人在都柏林告訴記者以上的對談。
中國熱在愛爾蘭,尚未像其他歐盟國家如法德英般燒開,都柏林也不急著像巴黎或倫敦把自己的香榭大道和特法加廣場妝點成紅色中國。然而,都柏林的中國面孔在過去五年裡急速增加,到處可以聽到帶著濃厚中國東北中音的普通話。一名從大連來的女孩說,單是跟她搭同一班機進入都柏林的中國人就有三十人以上,而這 「不算什麼,中國人,多啦!」
愛爾蘭政府一九九九─二○○九的亞洲策略,雖以中日韓掛帥,但中國是主要目 標。去年初,愛爾蘭總理亞橫率領二百名商界領袖,以及外交、經濟、農業、教育 四名部長訪問上海,這是愛爾蘭建國以來最大對外訪問團。愛爾蘭的亞洲策略,因而被戲稱為「中國策略」。
愛爾蘭商業會(IEBC)經濟政策主任麥克可伊(D McCoy)認為,愛爾蘭政府 的亞洲策略到底會如何延伸發展,其實還不是很清楚,但至少愛爾蘭本身的觀念已經改變,就如同在歐洲流行的一個化妝品廣告,標榜「 I worth it !」,愛爾蘭 如今也覺得自己有一定的價值了,有能力買票搭上這班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列車。
愛爾蘭企業貿易就業部(DETE)負責國際事務的司長莫林(S Mor an)指出, 亞洲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區域,是一個愛爾蘭過去並不十分熟悉的地方,無論是政治 理由或經濟原因,愛爾蘭都應該有計畫的開始了解亞洲。
亞洲策略只是愛爾蘭政府結合政治輔佐商業的一個方式,最後還是應由市場決定經濟發展。莫林同時強調,愛爾蘭的亞洲策略針對所有新興市場,愛爾蘭去年已 耕耘了中國,今年的經營重點將在印度。
參與愛爾蘭政府亞洲策略制定咨詢的IBM國際財務部總裁、歐亞基金會 (ASEF)愛爾蘭董事哈丁馬博士(T Hardiman)認為,亞洲策略是為了讓愛爾蘭更 加留意這個新興的大市場。愛爾蘭雖然在可以跟美國人作生意,在歐盟內也夠活躍,可是,亞洲的交易文化與歐美很不一樣,人際關係的建立很重要,美國人可以在一夕間談好一件生意,這種情況很難在亞洲出現,想進入亞洲,愛爾蘭仍有許多待學習的地方。
亞洲策略是愛爾蘭全球化的一章,中國威脅論在這個策略中是不存在的,愛爾蘭人聰明務實,除了與經濟接觸外,這個策略中,特別注重教育部分,愛爾蘭時報專欄作者奧圖(F O’Toole)點出,愛爾蘭 政府會刻意強化教育部分,因為經濟利益有限,人與人的和人與社會文化相互接觸學習過程,影響將更長遠。
訂閱:
文章 (Atom)